【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日日是好日(にちにちこれこうじつ)(Every Day a Good Day)


導演:大森立嗣
主演:黑木華、樹木希林
日本 / 2019年 / 100分 / 普遍級
禮讚: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講述典子由最初對茶道一無所知,慢慢掌握「先形後心」等茶道知識;習茶時度過的無數春、夏、秋、冬,經歷了求職 ...

◎ 劇情簡介     

  典子年輕時有表親美智子來家裡寄宿,兩人便一同上學。美智子比較活潑好動,也比較有新潮的觀點。而典子在功課上並非很出色,但卻嫻靜幽雅。也正是這樣,典子似乎與整個社會脫節,尋不到自己的出路。

  在家人的建議下,典子與美智子在一九九三年成為大學生之後,便去茶道老師武田太太家中學茶道。武田太太第一天上課時,便以茶點招待,而兩人也在老師家中,見到一幅卷軸寫著:「日日好日」的字樣,兩人在這句詞句中,似乎有不一樣的領悟。

  由於兩人平常要上課,老師特別約她們在星期六上課。老師很仔細介紹了茶道中的各項名詞與用品,如帛紗、塵打……等。也常常請她們吃菖蒲饅頭後再喝茶,同時也教她們喝完茶要出聲,因為這樣,執行茶道的人,才能發現對方已經喝完茶。

  「茶筅」是一種用竹絲做的抹茶刷,泡茶時要以茶筅有韻律地旋轉,同時在進入和室時,要以左腳先進入,每塊榻榻米的步伐都要很精準,因為這樣才能顯現人的優雅。

  茶道學習的過程是緩慢而艱辛的,相較之下,美智子便顯得較無耐性。因為較為外向,故常常請假到處去旅行。這當然會影響到典子的學習態度,因此典子在美智子去旅行的同時,偶爾也會請假,但失去茶道的薰染,典子似乎顯得惶惶不安。因此後來典子落單時,她也自己前往,並從中習得茶道的精華。

  茶道泡茶也是分四季,並且也符合節氣。因此,冬天與夏天泡的茶會不一樣,當然也影響一個人的態度。但這也是磨練一個人的最佳方式。典子很喜歡一部電影「大路」,小時候看不懂,但此時看,卻有深刻的領悟,相信在未來有機會再看,一定更能領悟其中的大道理。

  每一年喝的茶杯,也會隨生肖有所不同,也就是一個杯子,要在十二年之後,才能有機會再使用。偶爾老師也會讓每位學生當正客。美智子嫁給一名醫生,過幸福的日子,當然也放棄了茶道。一直到二0一八年,典子終於獲得老師的肯定,成為一名正式的茶道師,而這一切,也使得典子領悟了不一樣的生命。

◎ 劇情分析

  「日日是好日」是日本的茶道教授森下典子自傳式的故事,嚴格地說,這並非是劇情片而是紀錄片。同時也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個示範影片。

  必須一提的是,飾演典子茶道老師武田女士的,是日本國寶級的國民阿嬤樹木希林。她在「小偷家族」這部影片中有極精湛的演出,很可惜在拍完這部「日日是好日」之後便辭世了。

  日本的「茶道」源自於中國,陸羽的「茶經」雖然是一種標竿,但卻不像日本人如此的注重形式。不論什麼樣的東西到了日本,一定會被延伸成為一套所謂的「道」。譬如空手道、棋道、花道……都在日本人的手上開枝散葉。但話雖如此,精湛地去研究設理,很符合日本人嚴謹的態度,這一點卻也是不能否定的。

  喝茶注重喉韻及甘香之氣,而且茶也是養生之物,但日本卻將這種休閒的日常活動,提昇至精神意識層次,甚至自傲地將之歸納成為日本一種獨特的傳統禮儀,並成為日本的主流文化之一。

  中國與台灣的喝茶文化比較少配點心,嗑嗑瓜子算是老人喝茶的樂趣,但日本的茶道為客人奉茶卻稱為「茶會」,並配有甜點。日本的茶道精神,是相當嚴謹的,並將茶道結合禪宗與淨土宗的精神全部融入,這也是為何茶道歷史上的名師都是和尚的原因,畢竟茶道是在十三世紀,由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侶從唐朝帶回了茶,也帶回了禪宗思想。

  天然禪師一日問門眾:「初一到十五是如何?」眾門人無一能回答,天然禪師遂代答:「日日好日;時時好時。」這些公案便成了日本茶道的精神。

  其實以禪論禪,禪師之問是誘餌,並非是正問,只是徒眾愚魯,禪師只好如此自答,但日日是好日也並非直指真性,猶落在見聞覺知。

  茶道以日日好日當作指標,這自然是一種生活哲學,但離佛道已遠。這可從日本茶道極為重視精神之外,並講究其內外佈置。譬如茶室規定四疊榻榻米,其間並配掛書畫,更甚者還以庭院為輔佐,再加上喝茶的道具,尤其陶製品更是茶道的重點。

  日本鎌倉時代的臨濟宗,有一名僧侶南浦紹明在宋朝時來到中國,將径山茶會帶回日本,這才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其後不僅是僧侶飲茶,在公侯武士這些上流社會中也相當流行。

  在戰國時代,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的茶道,他提出「和、敬、清、寂」來詮釋茶道精神。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閒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而茶室的入口通常很矮,這是千利休從漁船上得到的靈感,要進入必須低頭才能入內,據說當時的豐臣秀吉就認為千利休是故意羞辱他,而種下日後殺死千利休的緣由。

  千利休(1522–1591)少年時便熱衷茶道,他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來經北向道陳介紹,再拜武野紹鷗學習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織田信長在京都發生「本能寺之變」而生死不明,天下遂歸豐臣秀吉,而千利休也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但豐臣出身貧寒,自卑感極重,他曾要千利休泡出令他感動的茶,否則性命不保,千利休沒泡茶,卻以稀飯配一顆酸梅款待,豐臣秀吉一邊吃一邊想起年青時的窘況,不覺落下淚來。

  總之千利休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是一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之影響,是無人可以比擬的。而戰國時代最終由德川家康統一,在江戶建立幕府,以至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茶道持續輝煌了二六0年之久。

  「日日是好日」其實記錄了茶道大部分的儀式,雖然太過表相化,從而喪失了喝茶的真諦,但其中所表現的幽靜美感,卻是另類藝術的展現。正統的茶道裡,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政治這些世俗的話題,更不能用來談論生意,而他們談的大部分是有關自然的話題,相信在現在的台灣或中國,喜好喝茶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如果日日好日是代表茶道,但這會淪為規則,而規則卻是人設立的;好日子也是意識行為,這與禪宗所言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毫無關聯,但如果將日日好日來形容「如來藏」之體,那這個人是真實見道的。因為「如來藏」本來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生不死。這種並不只是領納,而是必須轉依,這種禪宗祖師所說的「無位真人」並不活在六塵或六識甚至六根之中,甚至也不活在五蘊之中,但卻能在生出十八界之後,與之和合運作,雖然能藏納任何善惡種子,但不影響其本性之清淨性。

  由於日本的寺院思想大都來自唐朝的禪宗,但自古以來禪宗大德輩出,他們也喜歡喝茶,但卻不是論茶而是論真心之體現。龐居士與松山老和尚一起喝茶,龐居士端起茶杯云:「人人都有這個,為何不能說得?」松山老和尚:「總得要有人說。」龐居士見松山和尚自己喝茶,遂說:「和尚為何不邀人,獨自喝茶?」和尚云:「邀誰?」龐居士:「我龐居士呀!」和尚說:「難道要我潑你第二杓餿水?」龐居士遂不語。以此公案與各位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