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蘇巴西什‧普塔尼(Shubhashish Bhutiani)
主演:阿迪爾‧胡珊(Adil Hussain)
拉雷特‧貝爾(Lalit Behl)
印度 / 2016年 / 100分 / 普遍級
禮讚: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編劇
印度國家電影獎特別評審獎(故事)
77歲父親飽受不祥之夢困擾,預感自己死期將近,於是逼著兒子陪他走一趟位於恆河畔的聖城瓦拉納西,希望能在那裡告終,獲得救贖。兒子別無選擇,只好放下 ...
◎ 劇情簡介
塔亞是個老師與詩人,他最近常做一些奇怪的夢,似乎有了許多的徵兆,他覺得來日無多,於是不管兒子上班多麼繁忙,還是要他一同去入住恆河旁的小鎮瓦拉納西這個死亡聖地,並入住巴哈旺大飯店。
巴哈旺雖號稱飯店,但其實也只是提供一些等死的人入住,不但家居簡陋也不提供三餐。而且入住只先收十五天的錢,若十五天未死,則可退房,但一般而言,主管馬夏拉在超過十五天後,其實並不會趕人,若要續住並不會反對,像一名優雅的婦人薇姆拉就住了八年。
飯店不遠處就是恆河,塔亞也常去河邊洗身體,以去除一身的罪惡,也有婦人在附近洗衣服,但更多的景象是很多死人在恆河岸邊焚燒屍體。
十五天很快就到了,但塔亞似乎沒有死的「現象」,反而與女鄰居薇姆拉感情越來越好。薇姆拉燒得一手好菜,邀請父子倆共同享用,兩人也曾租船一起划船散心,這根本不像是要死之人,倒是兒子拉吉夫的公司常打電話來催促,問他何時上班,何況因為拉吉夫不在,也少了一個客戶,拉吉夫訴說自己的困擾,父親面臨死亡,他總不能將父親獨自留置在瓦拉納西。
拉吉夫的妻子與女兒蘇妮塔也搭車前來探視,這下子好像全家都搬到瓦拉納西,全家和樂融融地生活,塔亞在媳婦以及自己最疼愛的孫女離去後,似乎心情也平靜下來,對拉吉夫講了許多似乎是告別的話,然後躺在床上不動了。拉吉夫以為自己的父親氣絕了,不禁悲從中來,然後伸手探他的鼻息,沒想到塔亞不僅沒死亡,反而伸手撥開他的手,拉吉夫嚇了一跳。
這一日,主管馬夏拉的助手應古魯通知大家,一名房客走了,大家為他唱歌,並在恆河邊火化。而塔亞與薇姆拉像夫妻一樣,一同睡在一間,好像尋得第二春。但過幾日,薇姆拉就去世了,這似乎讓塔亞感到自己一生已經沒有缺憾,於是也進入彌留狀態。拉吉夫急忙通知妻女,全家又一同相聚在巴哈旺飯店。在為父親舉行的葬禮中,除拉吉夫之外,其他住在這兒的好友,也都來抬棺,然後以知足的心情送走了塔亞。
◎ 劇情分析
死亡是個大哉問,至今似乎尚無一人,能從真正的「死亡」回來,告知世人死亡的境界?或者死亡是一種空無?或者有宗教中所說的靈魂?若有,那靈魂究竟魂歸何處?是否有輪迴?
先別說死亡一般人無法知曉,其實人連如何活著也是一無所知。或許有人會抗議說,我思緒敏銳周延,要做什麼決定都清清楚楚,怎麼會是一無所知?
這些質疑看來是合理的,但未知生,焉知死,人怎麼會突然降生在這個世上?這一定有個道理,或者說因父母結合故有入胎,也只是醫學上的說理,試問為何「我」出生在這個家庭,而不是「你」?這個「我」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若說不必究其原因而只是一種自然,那正是佛經所指的自然外道。
塔亞是一名老師兼詩人,但教師所知道的知識,與寫詩的文學造詣,其實都是屬於個人的見聞覺知。在白天能寫詩的塔亞,在夜晚眠熟之際,他是否還具有寫詩的能力?也許會在夢中得到某些靈感,但卻也必須醒來,才能將靈感繼續完成一首詩。
這表示說,人睡著之後,其見聞覺知均已消失,直到第二天早上醒來,六識才會再具足,人也才開始認為他「活著」的時刻。但若因此認定,睡著時什麼也不知曉,那試問,睡著後已經失落的六識,怎麼還會再回到「我」身上,這表示睡著時,一定尚有某些心識還存在,並以之來連結白天與夜晚。
唯識學中就把這件事說得很有條理,從白天與夜晚的現象,擴大成為生與死的關連。除了白天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外,其實尚有第七識的末那識,而末那識專門負責「思量性」、「做決定性」、「攀緣性」,但這七轉識,其實還都是從無始以來,就不生也不滅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所生。
譬如人熟睡時,六識全滅,但其實七識與八識尚在,否則如果七識離開,其人必死無疑。同樣的道理,人死亡後,六識、六根、六塵全滅,但意根「末那識(七識)」與第八識則會離開,依其業緣與習氣再去投胎。
在中陰身的階段,其因緣父母會再現,在那剎那,中陰身即入胎,故「阿賴耶識」也稱為「入胎識」,而極善之人沒有中陰身,因其性甚善,故臨命終時「仰頭純想即飛」,立即投生至慾界六天;而極惡之人亦無中陰身,在命終之刻,立刻下地獄受苦業報。這在「楞嚴經」卷八佛陀敘述得很詳盡,有緣之人當可讀閱之。
塔亞在一連作了許多夢兆之後,便斷言自己辭世之時已近,但他不但沒有恐懼與不捨,只希望兒子陪他去「死亡聖地」瓦拉納西,聽說那兒有一間類似「生與死」之間的中途之家。
現今全世界,只有瑞士有一家合法的安樂死的機構,也就是只要久病不癒,不願在世拖累家人,就能夠簽約,而死亡的日子由自己決定,只要喝下一杯「果汁」,很快就會死亡,甚至果汁的味道還可以指定。
但這樣的作法,與巴哈旺大飯店卻完全不一樣。巴哈旺採用的是對生命的尊重,畢竟「自殺」或「他殺」其實都是錯誤的,在死亡之前有太多的病痛纏身,這正是往昔的冤親債主來索討,能承擔一些苦痛,也算是還清一些債務,若自殺逃避,下一世依然還是要還債的。何況自殺是地獄重罪,千萬不可以嘗試。
塔亞是個了解生命奧祕的人,面對死亡不但沒有恐懼,反而以愉悅的心情來面對。這表示他是業力甚輕的人,反而兒子拉吉夫就難捨世間情,當他以為父親已經斷氣時,情不自禁地啜泣,但父親只是在睡著前說了一些感歎的話。這一段導演確實高明,開了一次生死的玩笑。
「巴」片其實是用相當平和的手法,來敘述對死亡的觀點。本來到這兒是來面對死亡,但在遇上薇姆拉之後,卻又變得回春起來。這應該是對生命的禮讚,縱然這是世間法而非出世間法。
畢竟一部電影,很難將出世間法的真諦,詮釋得讓人理知,何況世尊也將第一義諦列為隱說,因為要了知這「祖師西來意」是必須個人因緣與福報的。
塔亞的作為與巴哈旺飯店的關係,處處充滿玄機,只是一般人都由世間法來看待,便領納所謂從容地面對死亡,但其真相卻非如此,因為生命的本源(本際)是沒有生死的,因為無生也就無死。
那死亡的意究是誰?是每個人自認為「我」的這一世的見聞覺知。當我們再度投生時,不管投入何道,將會有新的見聞覺知,故我們無法了知前世的事,而未來世當然也都無法了知往世的種種。過去世的言行舉止都會產生習氣種子,這會讓這一世變成他的個性。除非修行至三地滿心才會具足宿命通。
寫這篇導讀時,是因昨天花東鐵路發生車禍,五十多條性命因一個人疏忽而斷魂,我並非要詮釋什麼,只想表示生死無常;也希望以此篇導讀成為超渡文,願死者能了知無常之苦,歷經此苦厄之後,能領納真諦,邁向真相大道,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