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凱德·莫拉得(Kad Merad)
薩米爾·蓋斯米(Samir Guesmi)
法國 / 2017年 / 104分 / 輔導級
禮讚:入圍2017威尼斯影展與釜山影展「世界電影單元」
電影描述小提琴教師西蒙如何以音樂安撫躁動的學童,並帶領他們向上的目標…
◎ 劇情簡介
西蒙是一名四處演奏的小提琴手,在四處巡迴演出的空檔,得到一份到國中教小提琴的差事。從無教學經驗的西蒙萬萬沒想到,這群放牛班的學生,竟然調皮得令人無法忍受。
西蒙開始還是耐著性子教,甚至發現窗外有一名叫阿諾的黑皮膚男孩,不斷地從窗戶窺伺。西蒙問他願不願意學小提琴,阿諾點頭,於是這個班上又多了一名學生,只是阿諾比起其他同學都來得認真。
阿諾的媽媽認為阿諾學琴實在太吵,不准他在家中拉提琴,阿諾不氣餒,爬上屋頂去練習,屋頂變成他自己的天地,而他的提琴技術也愈來愈佳。
然而班上的學生如:薩米、麥迪、阿布、魯貝、瑪莉、馬特、奇庫等人不僅上課心不在焉,甚至吵鬧不休,這將西蒙逼得與薩米發生衝突。
阿諾的母親邀請西蒙到家中吃飯,她來自象牙海岸,使得西蒙嚐到了異國料理,母親問西蒙是否有孩子,西蒙原來也有一名十五歲的女兒。
阿諾常常問母親:他父親去哪兒?但母親的回答永遠是「不知道」。也許阿諾只是她年輕時不懂事而懷孕,但男人卻早已不知行蹤。
西蒙原本不想教了,因為有一個團邀他四處巡迴演出,學校請他來的老師責備他如此不負責任,而西蒙似乎也感受到自己為何這麼容易被打敗?
於是西蒙親自登門去向薩米的父母道歉,當家長瞭解西蒙的用心時都非常感動,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學了小提琴似乎有了改變,於是反過來全力支持西蒙。
教室的電氣爆炸了,無法使用被迫停止練習,但家長們很快找到一個場地,各盡其職地將之整修為練習的場地,而使得樂團得以繼續。
西蒙帶大家去別校參加合奏練習,同學們在比較之下,才知道自己要更加努力。眾人在阿諾的領導下,發奮努力練習。終於到了演出的日子,西蒙帶大家從後台進入,在出場面對觀眾時,阿諾也獨奏一段,台下的家長都相當感動,在熱烈的掌聲中,西蒙與學生都上了寶貴的一課。
◎ 劇情分析
法國在十年前,曾以一部「放牛班的春天」,橫掃全世界的票房將近新臺幣一百億。其後擔任戲劇主軸的合唱團,也曾來台灣演唱過,是當時一部相當成功的電影。或許基於這個理由,於是便有了「放牛班的提琴手」這部影片。
小提琴是一種穿透力極強的樂器,高昂卻又溫柔並濟,台灣很多家長希望下一代選擇學習樂器的對象,除鋼琴之外就屬小提琴最多。
前蘇聯廿世紀的天才導演塔可夫斯基,在電影藝術學院的畢業作品以「壓路機與小提琴」當作他的畢業作品,這部彩色的四十七分鐘作品,竟然在紐約影展得獎,不但展露塔可夫斯基的才華,同時也將小提琴的輕與壓路機的重作了強烈的對比,更從中呈現了對比之下的人文氣息與人性批判的風格。
劇中七歲的小朋友,從出生後便被註定為日後的音樂家,因此每天的功課必須自律地練習好幾個小時。提這個橋段,是為了比較「放牛班的提琴手」,他們從未曾拿過小提琴,卻在一段時間內就上台去表演,這似乎在某些的情理上有些瑕疵。但所幸這是一種弦樂團,合聲在一起便能產生共鳴的美感,而特別有天賦的阿諾,還表現了一段獨奏,猶如「放牛班的春天」那位最調皮的男主角最後必須獨唱,從而感動更多的觀眾是相同的道理。
放牛班當然在台灣也是很多,在升學主義的逼催下,各學校為了錄取率的攀昇,均採用菁英班,而不喜歡唸書的,當然就歸納到放牛班,這是當時大學尚未開放的時期所產生的亂象。台灣自開放私立大學的招生後,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唸大學,但卻又遇上當時的少子化,故反而讓很多大學招不到學生,這應該是當時的教育政策始料未及的。
法國因為以前在非洲殖民,故有許多外來的民族,除了東歐之外,最多的就是黑人。本片其實也多少帶到一些法國當今的社會現象。在巴黎只要提起你住什麼區,大概都可以知曉你的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
像阿諾一直不曾見過父親,他的母親來自象牙海岸,未婚懷孕而生下阿諾,因此母親回答阿諾父親何時回來,她也只能回答不知。這種孩子其實很容易墮落的,所幸阿諾對小提琴音樂極有天賦,而正巧也遇上西蒙這位伯樂,這才使他的生命有了安頓與方向,其他頑皮得不得了的青少年,似乎也在相同的感召中尋找到新的認知,不僅如此,孩子們的家長,也都在相同的音樂氛圍中,重新認知自己孩子的潛力。
學音樂是需要興趣與天資的。但還是需要一份毅力與辛苦的鍛練。一開始對這一群被放棄的學生而言,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隨著不斷的衝突,造就了雙方面的認知。以西蒙而言,他從未曾想過「放牛班」的小孩竟是如此頑劣,雖然惹了他生氣,但卻也帶出另一條線,原來西蒙也有一位十五歲的女兒,而他因四處演奏的緣故;很少與女兒相聚,在西蒙的眼中,女兒其實也是叛逆的放牛班。但從女兒的角度來看,也許西蒙才是「放牛班的父親」。
這是一條相當重要的副線,可惜限於篇幅,導演在情節中僅簡略帶過,殊為可惜。而西蒙的單親家庭來呼應阿諾母親的單親家庭,失去了另一半,如何將孩子養大,也許是當今社會一種現象,而且也是很多人必須去面對的另一個議題。
另一種對應當然是這一群放牛班的青少年,從放蕩不羈到逐漸尋找到小提琴的奧妙,也許不是真正的精準,但須西蒙卻為他們的生命,開啟了另一條嶄新的道路。這應該是一個極大的變數,也正是這部電影的主旨思考。
音樂被稱為四度空間的藝術,社會上不是流傳著一句「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生命面相有了尋找到的出口,於是音樂變成能撫慰心靈的媒介,間接地影響到人的個性與作為。當一群幾乎被社會遺棄的青少年能夠站上舞台,憑著小提琴的技藝獲得台下觀眾如雷的掌聲,這對於這群青少年的影響何其廣大。
以前筆者曾被邀請至新竹的中途之家,希望教導演出一齣戲劇,而我提出先帶他們到台北看一場戲劇,期望他們先獻出自己對別人戲劇的掌聲,以便期待日後別人也會由台下給他們的掌聲。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卻無人敢擔保這群青少年從新竹與台北的來回中不會逃跑,因此計劃便夭折了。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感覺有相當多的遺憾,因此必須了解,這種特殊教育,也要水到渠成的。
對於法國的學校,能夠為放牛班的學生,每個人提供一把小提琴,是相當令人羨慕與驚訝的。在台灣的音樂班學生是否能享受相當的資源,是令人懷疑的。但我們不作一種比較,應該是當成目標;如果日後每位學校的學生,都能在學校擁有一把學習的提琴,絕對是會影響這個學生日後的生命方向。
「放牛班的提琴手」以樂器當作戲劇的主軸,在世界影壇上也是少見,雖然歸屬於勵志電影,但在台灣並未掀起多大的討論,殊為可惜。現代的年輕人思緒已被電動玩具與網路遊戲所霸佔,這份屬於人文素養的故事題材,似乎只能留在特定的場合討論與觀賞,但這也是我們必須努力去執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