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紐約追夢日記(My Salinger Yea)*

最近這部電影的放映時間、地點:113年12月7日(六) 14:00 於北市圖 啟明分館
啟明分館地址: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55巷76號 TEL:(02) 2514-8443

提供市民、公務員認證


導演:飛利浦.法拉多(Philippe Falardear)
主演:瑪格里特.庫利(Margaret Qualley)
   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美國  / 2021年 / 101分 / 輔導級
禮讚:第70屆柏林影展:開幕片。
   改編自喬安娜拉可夫暢銷同名小說
這是一部熱血新鮮人的職場奮鬥記…

◎ 劇情簡介
 
  在紐約近郊長大的喬安娜,與男友卡爾生活在一塊兒,後來她在柏克萊唸研究所,因為她的願望是寫詩,並且最大的心願是成為文學家。
 
  在一次與友人小聚後,喬安娜突然有了新想法,她不在意卡爾如何想,突然暫時休學,離開卡爾,隻身去紐約追夢,男友不置可否,兩人在沒有分手的前提下,卻也沒有任何表示。
   
  喬安娜在伊頓人力資源公司的介紹下,應徵了一家古老的文學經紀工作,負責人是瑪格里特,她堅持不僱用作家當職員,於是喬安娜暫時放棄了文學創作,而得到這份工作。這家老派的公司堅持不用電腦打字,只能用古老的打字機打字,因當時電腦剛剛流行,社會起了劃時代的變化,但這家古典的出版社依然堅持維持傳統。
   
  喬安娜答應了,因為這出版社的牆上掛滿了一幅幅的作家肖像,像沙林傑、克莉絲蒂,費茲傑羅,簡直就是作家的最好的歸宿。而喬安娜在這兒又與一群友人聚會,不久就認識了新男友唐,由於卡爾很少跟她聯絡,而喬安娜也甚少與他聯繫,因此兩人的關係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而因為有唐與她同居,所以喬安娜似乎沒什麼遺憾。
 
  公司裡常有許多讀者來信,寫給沙林傑,他是暢銷書麥田捕手的作者,但喬安娜並不曾看過麥田捕手,而瑪格里特為了不打擾作者,要喬安娜用制式的口氣回絕每一位讀者的來信,由於這些讀者的來信都是文情並茂,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情,但瑪格里特堅持讓喬安娜將那些來信放入碎紙機中。雖然如此喬安娜慢慢從這些來信中忍不住自己代替沙林傑回信,這似乎違背了這家公司的原則,就法律或道德來說也不容許她如此作。
   
  然而這種工作看來不起眼,卻對喬安娜具有深刻的影響,在放棄這種為讀者聯繫的互動中,喬安娜似乎察覺出某種過去所不曾有過的聲音。
   
  在同事休自殺後,喬安娜雖然完成了另一件案子,瑪格里特正式升她為經紀人,喬安娜此時反而提出辭呈,她開始寫她喜歡的詩集,而最終她終於走向作者的身份,也在最後終於見到沙林傑本人,但兩人都沒有互動,只覺得對方似乎可以完全了解自己。

◎ 劇情分析
 
  九0年代是一個世界大改變的時代,人們從用筆寫作開始邁入電腦的打字,當時的紙本世界,變為網路的打字,甚至於連普通的打字機都逐漸地凋零。
 
  這是一種新時代的來臨,號稱「資訊主義」開始流行,不管你喜不喜歡,紙本的世界開始消失,你可以發現在重慶南路的傳統書店已經關了許多,過去聞名的書店街已所剩無幾。雖然有許多人還是喜歡傳統的書店,但人潮已明顯少了許多。
 
  九0年代之前,其實在日本也有許多推理小說,當時的小說家經常是收入排行榜的前十名,而且也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活作息。譬如說在捷運車上,你可發現許多人在閱讀之後,便將書留在座位,那不是他們忘了拿,而是刻意留給有興趣閱讀的人,這樣的讀書風氣,可謂當時的風氣,但在有電腦、手機之後,這種情形已經不多見。
 
  在那個時代,也有許多人立志成為一名作家。喬安娜就是想成為詩人,但在印製成書的時候,她是沒有收入的,因此就應徵到一家出版社擔任助理。
 
  這是一家相當古老而又傳統的出版社,曾經出版的作家有沙林傑、克莉斯蒂、費茲傑羅,而他們的相片掛在出版社的牆上,令喬安娜激動不已,但當時的出版社是採用經紀人制度,並不是每個人進去就能擔任經紀人的職位,而是由助理開始幹起。
 
  臺灣的出版業大部分是總編輯,編輯這些職務,並沒有經紀人這種職位,而編輯要出一本書,開始總是循自己的好惡,就直接為這本書下了論定。但臺灣的出版市場相當狹小,一本小說出個二千本幾乎沒有下文,不像日本的小說如果相當暢銷,那起碼會有二百萬本,但隨著世代的轉變,如果賣個五十萬本,那也就稱為暢銷書了。
 
  公司內的主管瑪格里特,她對人生有著豐富的經驗,但她就如沙林傑的小說人物荷頓對年青人的心理並未透徹與了解,尤如荷頓這名十七歲的青年,他剛進入到成人世界,對這個他一向陌生的成人世界始終無法了解,於是角色與作者變成了麥田捕手的素材,而沙林傑便延伸了角色的內心世界,無法去面對每個人的聲音。
 
  瑪格里特她的生命經驗充滿神奇,她可以同時跟二個男人同居,在獲得兩個男人的理解與體諒之後,彼此相安無事,雖然最後休這個男人自殺,事實上也反映了人生的複雜面。
 
  喬安娜在紐約近郊讀大學,毅然休學後投入出版業,但出版業有不成文規定,只能處理一些雜事,而瑪格里特因為知道沙林傑於小說的主人翁有著相同的心理,故讀者來信一概用制式的回答予以拒絕,而喬安娜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天將讀者來信一律送進碎紙機中。
 
  喬安娜就讀柏克萊研究所,她暫時停止了學業,也與男友卡爾暫時分手,她到紐約追夢,又結交了另一名男友唐,但卡爾在她到紐約後也就順理成章地分了手,這種令人不解的心裡,依舊離不開荷頓。
 
  但喬安娜卻在她的工作上產生了矛盾與疑惑,她認為用制式的回信拒絕每一位讀者,是相當不公平的,所以偶爾會用她自己的見解替讀者回信,但這是一件相當不道德、也在法律上無法同意的,於是她的內心起了極大的衝突,在她被瑪格里特升為經紀人之時,也興起了她辭職的心,最後邁向她的願望,出版了第一本的詩集。
 
  其實人生是極端複雜,也就是現實與人性往往有很大的扭曲,不管個性如何,在不同的年齡,終究會以自己的習氣作出反應,於是就有了不同的心理與人生,在不同的人生中有著差異與同質性,但人往往看不清楚真相,也就是無法了解別人與自己,所以就延伸了許多故事,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見到真相。
 
  人生如夢幻泡影,過去的是虛幻的;未來尚未可期,似乎只有當下。但當下究竟要如何解釋呢?導演在處理喬安娜的兩段感情似乎是超越現實的,外人來看也許無法了解,但應該屬於人性的必然,必須要有一名智者能夠看清真相,真相卻無法用言語道出,於是這就成了人生必須在每個階段都要仔細把持。
 
  有些是經由文學來提點,雖然聽起來是至理名言,但卻是生命真相的點滴,也許人生像一所學校,每一段人生我們都能發掘與學習到甚麼,正因為如此,每次的領悟都有其具體的東西。
 
  沙林傑到最後喬安娜去出版社,兩個人互望許久,也許彼此心中各自都有一點悸動的感覺,但這只是人生中偶然的相遇,雖然不同年紀不同世代,彼此如幻化夢境一般,然後電光石火之後便歸於空無。
 
  導演用超現實的手法呼應喬安娜的感情,其實已經說明了這兩段遭遇譬如從前,在理性世界這種對待我們往往被迷惑,自以為陷入孤寂之中,卻不知是自己正是宇宙的中心,這是一部根據My Salinger Year這本書,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裡面有許多屬於心理層次,作者是Joanna Smith Rakoff的回憶,相當令人感到珍貴。

預告  請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