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導演:賴恩.梅菲(Ryan Murphy)
主演: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
    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
美國 / 2010年 / 133分 / 普遍級
描述吉兒伯特在離婚後周遊世界的經過…


◎ 劇情簡介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與史蒂芬結婚多年,看似美滿,但史蒂芬卻忍不住抱怨,他漸漸無法容忍一成不變的婚姻,伊麗莎白無奈,只好答應。伊麗莎白是個劇作家,她與好友黛博拉去觀賞,臺上的男演員相當有魅力,在臺上與伊麗莎白兩人目光交會,似乎有了交集,兩人一陣交往後,很快就同居了。
   
  在這之前,伊麗莎白曾到巴厘島拜訪一位看手相的隱士凱圖,凱圖說她曾到很多國家,並且說伊麗莎白日後一定會回來,臨行前凱圖送伊莉莎白一張手繪的神像,要她好好帶在身上。
   
  伊麗莎白與男演員大衛也漸漸的感情厭倦,於是她決定到義大利旅遊,首站到了羅馬,在咖啡店認識了索菲亞,索菲亞建議她請一名語言老師教她義大利語,伊麗莎白很有語言天份,不多久她就結交了許多朋友,索菲亞和丈夫費力普開車載她四處旅遊,甚至在盧卡家中過感恩節,但在這兒她並未在感情上有進展,甚至也逐漸迷失自我,無法找到生命的真相。
   
  伊麗莎白到了印度,首先她加入了上師的祈禱會,而在這兒她認識了一名從德州來的理查德,他似乎在過去有一段傷心事,在這兒伊麗莎白有時也會想起大衛,尤其是參加一名印度女孩的婚禮,此時也傳來丈夫布萊恩傳來已經答應離婚的要求。
   
  在靈修道場中過了四個月,進行冥想,但始終意念紛飛,無法專注。
   
  理查德知道後便把他過去沉醉在自我的過去,使得自己差點撞死自己兒子的過去告訴伊莉莎白,從此兩人才相互了解了對方。然後伊麗莎白又去了巴厘島找凱圖,凱圖拿出她的舊資料,讓伊麗莎白把它複製完成而在這兒她又認識了一名真愛,但當對方要載她去小島過夜時,她又逃避了。兩人分開後伊麗莎白陷入苦思,她在想與丈夫布萊恩在一起時,她的生活像布萊恩;但與大衛同居時,她又像大衛。在努力思索後,她發現了生命中的真相,那就是心中要隨時找到平衡,於是在想通之後,她又找了費利浦,終於找到她二個目的,義大利美食以及在印度尋找到內在反省的自我。

◎ 劇情分析
  
  這部電影是根據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的小說改編而成,因為卡司很強,受到極大的關注。英文名字是以Eat 、Play 、love這三段的主題分別訴說了她的主題,首先我們來談論有關吃的問題。丹麥曾經以一部「芭比的盛宴」得到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這是一部探討「吃」的影片,而芭片所呈現的主題,是相當強烈的,「胃是通往靈魂的地方」,是對該影片極大的讚賞。
   
  我們不妨用該片的主題來談談為何舌頭跟人的心靈有強烈關係。其實我們出生在這個世上是生活在十八界。「界」在佛學的解釋是分別功能,這十八界是六根、六塵、六識,人在投胎之前是只有本心阿賴耶識,還有第七識是人專門做決定的心,叫末那識,也是第七識,由這兩識一起去投胎,進入受精卵以後就分裂成二個細胞,也就是左腦、右腦,而阿賴耶識有各種種子,其中的大種性自性在母胎中會產生六根與六識,而在出生之後六根碰觸六塵,於是便具足了各種功能,而這種現象是普遍這個世界的有情都具有的功德性。
   
  在論述到這方面時,可能會有許多的一神教朋友提出疑問,這個論述是根據唐玄奘西方取經回來之後所寫的一本『成唯識論』,並非本人信口開河,這是我事先的聲明。
   
  人與其她動物都具有十八界的功能,譬如說吃就是舌根的作用。但真相是舌根不會想吃,而是腦中的舌根想吃,於是末那識就通知舌根,去接觸到外在的食物,而在同時眼識也會加入,鼻識也開始參與,這應該是人活著的真相,西方將這種現象歸咎在靈魂,而佛學中並無靈魂這個名詞。
   
  『成唯識論』是中國最偉大的巨作,他從中闡明了人類的真實意,但一般人很少接觸,難免會有一種誤解,尤其在其中將人的真心隱喻而說,其實三乘菩提的十二部經典都是如此,如果你明白了其中的第一義諦,你即是一名開悟的人。
   
  這部電影的主題在電影後面明白的說出「平衡」這兩字,其實就是中道。六祖慧能在路中被慧明追殺時,不得已才說出「不思善、不思惡,而能返觀自性」即是了解了真相的道理。
  
  西方有許多電影也試圖表現人的真實義,但不了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種法相唯識宗的真義,在創作中都會枉然。只有法國導演盧貝松在這方面有較深刻的表現。他來臺北所拍的「露西」是一部相當接近佛法的電影,最後露西消失不見,在法國的警察手機上告知他「我無所不在」,而這種境界是佛的境界「無住處涅槃」,只是缺點是成佛不應該靠精緻的毒品而讓自己的腦力開發到百分之百。但我認為他以電影來詮釋佛法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享」片的最終目標是有一個「見道」的目標,在義大利這一段充分討論美食與古堡,在人文精神獲得滿足,是作者有計劃的策略,但並沒有很明確的具體表現,最終只能在第三段印度與巴厘島獲得愛,這是僅有的人生意義。
   
  伊莉莎白的工作是編劇,在電影中她愛上了演出自己劇本的男演員大衛展開熱戀,但這與她的真實心一點也不相應,因此觀眾會有一種空虛與失落感,但原著小說是廚師,依然還是靠舌根的作用,最後在分手時,她才會想去義大利,這是改編與原著兩者之間的區別。
   
  要找回生活中的悸動,以舌根去品嘗,當然也是一種方式,但從眼中的境界,和耳朵的作用,或用身體觸的感覺都在景德傳燈錄中有記載,但人類在這個世上,最不敏銳的正好是鼻子和舌頭,這一點若無法深入了解是無法詮釋的。
   
  在峇里島凱圖扮演了先知的角色,而他的教誨就是將一些老舊的經文或者咒語,重新整理一次。算是完成了全部的修煉,而平時伊莉莎白在印度也只是進入冥想,但古代的南泉曾對他的小弟子在打坐時問他:「打坐要做什麼?」百丈說:「要成佛。」於是南泉拿磚在百丈面前磨,小和尚便問:「磨磚作什麼?」南泉回答:「要磨成鏡。」小和尚疑惑:「磚怎麼可能磨成鏡?」南泉回答「磨磚不能成鏡,那你打坐怎麼成佛?」於是百丈便有了疑情,於是南泉便問:「趕牛車時,你是打車?還是打牛?」百丈於是有了參禪的方向。
   
  其實打坐時我們的思緒始終是妄念紛飛,如果真的定力很好,最多還只是能達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但釋尊在楞嚴經八、九、十卷不厭其煩的交代,未出三界,始終都有意識存在,許多修道人不明瞭這道理,堅持打坐,認為那是不二法門。
 
  沉醉在義大利麵、披薩、義大利冰淇淋,以及結交新朋友,伊莉莎白體驗當地生活,但各國各地的生活都有其迷人的地方。直到印度去尋找內省自我、而去巴厘島找到平衡。平衡不足以來敘述見道的喜悅,因為這方面是不立文字,沒有語言可以形容的。真諦其實離你不遠,如果夠仔細,你就會發現是在你自心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