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欲蓋彌彰(Shattered Glass)

導演:比利·雷(Billy Ray)
主演:海登·克里斯坦森(Hayden Christensen)
   彼得·塞斯嘉(Peter Sarsgaard)
美國 / 2003年 / 94分 / 普遍級
禮讚: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描述了一個把新聞當小說寫的「記者」…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五年史蒂芬·葛拉斯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新共和」這家具有90年悠久歷史的雜誌社工作,「新共和」雜誌社在美國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因為史蒂芬的報導甚多,便受到主編麥克
·凱利的賞識。
  
  史蒂芬長得一副娃娃臉,而且為人和善,更正確的說法,他是善於討好每一位同事,並從中獲取大家好感的人。但最終史蒂芬的四十一篇報導中,被發現有二十七篇是憑空想像的,遂遭到第二任的主編查爾斯·雷恩的追查。
  
  其實在前一任主編麥克·凱利的時候,麥克似乎就發現一些端倪。但麥克不被老闆賞識,於是麥克·凱利便扛下所有責任,辭職離去。
  
  史蒂芬很快就見風轉舵,他向新任主編查爾斯密告,麥克以前就不喜歡他,而史蒂芬擅長送每個人小禮物的行為受到全公司的人所喜愛,查爾斯不動聲色,卻在網路上的「財富雜誌」發現由史蒂芬報導的「黑客天堂」(Tukt Micronics)有一些場景的描述,但打電話給那家飯店,該飯店卻表示並非如報導一般。
  
  於是查爾斯要求史蒂芬與他一起從華盛頓出發,直抵報導所言之場景,史蒂芬雖然強辯那塊小場地確實容納了兩百人,而他報導的十五歲駭客天才伊恩瑞斯廷與他的律師和母親就坐在一個角落上,與被駭的公司作具體的討論,但查爾斯卻越想越奇怪。
  
  查爾斯做出要史蒂芬停職兩年的決定,但引來一些同事的反彈,如:凱特琳、亞當、艾米布蘭德、安迪、沃斯因受史蒂芬的好處,每個人都不斷地施壓剛上任的查爾斯,查爾斯原本要妥協,但後來發現史蒂芬的劣跡並非只有這般,在過去三年中,他所撰稿的四十一篇報導中,竟然有二十七篇是杜撰想像寫出來的。
  
  查爾斯當場開除了史蒂芬,而此事也由此渲染開來,史蒂芬面臨人生最大的選擇,在他走頭無路時,他回到高中母校海蘭高中,由當年的老師杜克太太讓他在班上回憶追述這三年的過往,雖然他只有二十五歲,但他必須力圖振作,故寫了一本真人真事的傳記(Shattered Glass)不久便被拍成電影。

◎ 劇情分析
    
  這是根據同名的傳記文學所改編的電影。作者也是劇中的男主角,以反省的角度,來敘述他在進入華盛頓的雜誌社三年之中,如何以自行建構的虛擬事件,但卻能夠吸引讀者的目光。
  
  一般而言,如果要拜訪一個人的事件與發生的任何事情,其實都應該有輔助的相片,如此才能更取信於讀者。然而「新共和」這本雜誌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該雜誌以傳統的文字敘述,一直是該雜誌的特色。其實應該說,也從來沒有人會去質疑文字所敘述事件的真實性。因為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早就變成這個社會不同角度的人們,有了互融互攝的認知。
  
  在資訊主義開始風行這個世代之後,很多的人從網路上獲得的訊息,比傳統會多上太多,任何想知道的訊息,只要從網路上查詢,立刻能夠獲得解答。
  
  這原本是相當進步的社會氛圍,但正因為取之方便,卻很少有人會去真正思考過,這可以輕易獲得的資料之真實性,於是難分真偽的情況下,網路上的假訊息便逐漸猖獗起來。
  
  近來更有許多假訊息,藉由各種管道,讓人難分真偽,而這種情形卻是有可能影響到國防安全、社會的民生議題,甚至成為傳統選戰的武器,更進一步地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這應該是每位國民都應該要認真面對與檢討的必要。
  
  史蒂芬葛拉斯從大學畢業,很快地進入「新共和」雜誌社工作。在三年中,史蒂芬的報導始終是同事中之冠,而且因為精彩的報導,更吸引了閱讀讀者的興味,使得史蒂芬儼然成為出版業的寵兒,他不只為「新共和」出版社撰稿,也接受更多轉向網路報導的出版社之邀稿。
  
  讓史蒂芬開始被質疑的,是財富雜誌的那篇「黑客天堂」,史蒂芬描述一名叫Tukt Micronics的十五歲天才,靠著入侵商家網路並展開勒索的前後過程。這確實在二十世紀末的年代,是一項相當吸引人的議題,因為在過程中的互動報導,簡直就像一齣電影,而這種近乎戲劇情節的報導,正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元素。
  
  現今社會的脈動是快節奏的,沒有人像過去一樣,那麼有耐心地沉浸在文字的敘述中,而正經八百的事,其實反而是事實,但若讀者喜歡的刺激元素,為何其他記者都很難遇上?而偏偏是史蒂芬有了正確的方向?也許這正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他應該是一名相當有天分的記者,他的嗅覺讓他很快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所謂天才真是不可多得,再加上史蒂芬擅長巴結同事,故公司男男女女都不曾對他有過任何的懷疑與批評。
  
  但夜路走多了總是會遇上鬼,史蒂芬的劣行終於被找到破綻,在主編查爾斯雷恩的追索下,終於將史蒂芬打回原形。這原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卻也使得影片陷入另一種迷失。
  
  傳統的主角都是代表善的一方,這種傳統的認知,早已進入每個人的刻板印象,現在主角卻是極端地呈現惡的一面,這也是本片很難被定位的緣故。但本片採用雙線進行,也就是史蒂芬回到他的高中母校,由他的老師開放時間來去做三年的回憶與探索,而這些他實際上向他的學弟妹的坦言中,史蒂芬也呈現了「善」的省思,從而讓整部影片扭轉回來。
  
  史蒂芬的事件會不會在臺灣引起一些人的戒心?從而開始懷疑網絡上的許多消息,其實都是假訊息?要達到這樣的呼應,讀者本身是必須建立更多的認知判斷。尤其現在國際間每每以認知作戰散播假訊息,只要有個起頭,就一定會有人開始在網路上大作文章,而一般讀者又很難分出真偽,因此事件一出,必定會在網路上炸鍋,譬如臺灣近日的蛋缺的議題。
  
  「缺蛋」的問題並非是真正的缺蛋,只是因為戰爭、疫情及氣候嚴寒的因素,使得蛋價有了上昇。在眾多多元素中蛋價有了提高,這是市場的機制,問題是民眾始終認為價格的提升轉換為缺蛋。
  
  這其實是不用懷疑的論調,但有人刻意引導議題,這便使得事情的討論失焦,這其實也是被誤導的民眾自己應該要負一點責任的。
  
  日後年輕人要不要當兵的議題,應該也會是另一種主軸的議題,所謂青年上戰場這有什麼錯誤?如果有其他國家干戈臺灣,難道不應該有人守衛這個國家嗎?提出這種懷疑的人,其實作法是粗劣的,但問題是竟然也有許多人會附和?這不免讓人有點悲哀。
  
  悲哀的不是議題本身,反而是被洗腦的民眾。難道不上戰場是一種良策?那豈不是與我們小時候讀書的傳統認知有極大的落差。
  
  假訊息日後會愈來愈多,臺灣人被批判為「易騙難教」並非沒有原因。早期日本人要來臺灣時,就曾請人先來評估臺灣人的特質,結果得出臺灣人是「愛錢、怕死、愛面子」,這雖然對臺灣人極為不尊重,但某些元素是與這些外觀的現象有些吻合的。寫出過去別人對臺灣人的卑劣看法,其實只是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夠更深入的體會與反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