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導演:李安(Ang Lee)
演員: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
   休‧葛蘭(Hugh Grant)
   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
美國 /  1995年 / 136分鐘
禮讚:199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柏林影展金熊獎
一對姊妹分別擁有理性與感性不同的個性,遇到感情,處理的態度則是…

◎ 劇情簡介     

  約翰的 父親臨終之前照遺囑將所有財產交給他,但希望每個月最少要給繼母及三個女兒五百鎊當作生活費用。原本約翰還存善念,希望給她們三千英鎊,但苛薄的妻子芬妮 一再慫恿下只好作罷。於是繼母帶著三個女兒愛琳娜、瑪麗安及瑪格麗特準備尋找便宜的住處。但在搬家之前,芬妮弟弟住在倫敦的愛德華來訪,立刻與愛琳娜有著 相見恨晚的感慨。愛琳娜自知她愛上愛德華,卻極力隱藏自己的感情。芬妮以門戶不相當為由嘲弄繼母。不久愛德華要離開了,臨行前答應會去愛琳娜新住的地方拜 訪她們。

  日子一天天過去,愛德華只寄來一本地圖全集,人並未親自前來。愛 琳娜雖然失望傷心,但依然將感情埋藏心裡。附近的布來登上校深深愛上瑪麗安,但瑪麗安在一次雨中原野上扭傷了腳被附近繼承大批家產的衛樂比所救,兩人立刻 陷入熱戀當中。就在大家都看好兩人的未來之際,衛樂比卻突然毫無預警地表示要立刻到倫敦,接著就失去了蹤影。

   愛琳娜的房東約翰爵士及其岳母特別邀請愛琳娜、瑪麗安及一名叫露茜的女子一起到倫敦參加宴會,瑪麗安拼命寫信要管家送信給衛樂比,而引起埋怨。宴會中愛 琳娜發現愛德華並未出現,而是他的弟弟羅伯來參加。在另一次機會中愛德華出現時,印證了之前露茜告訴她與愛德華早已私訂終身五年。愛琳娜雖然沮喪,依然堅 強地望著二人相偕離去。

  感情奔放的瑪麗安可就不一樣了,在舞會中見到衛樂比早已與一名富家女訂婚,若不是愛琳娜將她扶出,她早就昏倒當場。

  瑪麗安傷心地在雨中的原野淋雨,當布來登將她帶回時已得到一種會傳染的熱病。但布來登卻毫不退縮地照顧她,甚至半夜驅車載她母親前來。瑪麗安奇蹟地好了起來;雖然虛弱,還是慎重地向布來登說聲感激。

  愛德華雖遵守諾言娶了露茜,但立刻被母親取消繼承權;沒想到勢利的露茜反而嫁給羅伯。愛德華向愛琳娜示真情,愛琳娜終於放聲大哭,隱藏的堅持終於有了回報。

◎ 賞析

  根據十八世紀英國女作家珍妮,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在李安執導下,不僅在一九九五年使李導演第一次擠身國際影壇,奠定他的地位,也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七項提名,雖然後來只獲一項「改編劇本獎」,但本片依然得到世界影迷的關注。

  或許是因為年代背景的緣故,本片呈現的氛圍是充滿著古典的幽靜與美感,從而在平淡而拘謹的人際關係中,使得劇情顯得並不有任何凸出或驚訝的衝突。但其實這也是一種刻意經營的調性。雖然在平凡的對待中卻也正確地體現了人間不平凡的「情」與「性」。

   每個人的個性在面臨相同的衝擊之時,常會出現不同的對應。如何去處理事情是需要智慧的。愛琳娜與瑪麗安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大姐愛琳娜與愛德華相見後,兩 人明明相愛著對方,但愛德華其實早已與露茜有了五年的交往與承諾。然而兩人的「理性」卻緊緊地將這份情感埋藏在心靈底端。以現在的觀點而言,這是現代年輕 人無法接受的。但這份「古早」的愛情觀所呈現的理性,卻透發著一股令人悸動的美,雖然悲苦得令人難過,卻反而注入了一種期待的希望。

  瑪麗安是較「感性」的,她和衛樂比相識之後,對他並不十分理解,但他的騎術以及對詩的喜愛,甚至看的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這一切都與她心靈相契,於是瑪麗安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放任拋出。

  事實上在這個關卡上,衛樂比確實是愛上了瑪麗安,卻受制於長輩的牽制,加上為了前途,只好沒有留下理由就前往倫敦。這個情形似乎與愛德華有些類似,但愛德華較為高超的情結是在於他遵守了承諾,是英國紳仕的傳統與具體表現。

   紳仕精神雖然一直為西方社會所傳誦與接納,細究之後會發現,這種表相彬彬有禮的規範其實充滿了虛偽。事實上十八世紀的社會中男女互動還是相當保守,雙方 除了延續古老的「門當戶對」陋習之外,男女互動往往都是以初見面的「感覺」來作決定。現今的人其實還是普遍會從第一眼的視覺去作初步的判斷,而這種初步判 斷往往成為主觀的意識形態。

  也許這樣的互動有著「感性」的成份,但感情卻不見得是愛情的保證;反之「理性」的堅持也討不了便宜,如果不是愛德華的未婚妻露茜受不了沒有遺產繼承的困境而嫁給愛德華的弟弟羅伯,就算愛琳娜與愛德華愛得死去活來,最終依然悲劇一椿。

  這真是一椿值得探索的問題,男女的情感究竟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才是正確呢?十八世紀的時空自然有其時代背景與意義,但其實人性的本質是永遠不變的。

  瑪麗安倒比較像現代女孩,感情奔放,敢愛敢恨,只可惜她的恨是自己摧殘自己,在雨中讓自己得了熱病,倒也透發了女人的無奈與悲痛。或許這是一種無言的抗議,除了這樣,她又有什麼辦法扭轉一切呢?

   布來登的角色是片中最穩健的代表,他的愛情充斥著試鍊,卻最堅毅。相較之下,愛德華與衛樂比甚至其他男人似乎像極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弱書生,依賴的都是 上一代的遺產與女人的資助。片中掌握決定財產繼承權的人都是女性,這一點是值得讀者深思的。就連將房子租給愛琳娜全家的約翰爵士,其實也是依託在岳母的掌 控下。

  李安決定執導本片時曾說:「我要讓這部影片重重擊碎人們的心,他們 得花上兩個月的時間才能痊癒。」這是何等自信的豪語,只是十八世紀的氛圍是不太容易掌握與表現的。倒是本劇的編劇也是飾演愛琳娜的艾瑪.湯普遜改編的劇本 呈現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在整體的藝術氛圍兼顧下,加入了現代人的思想模式,於是展現了一部令人相當驚訝的作品。

  或許編寫的角度是放置在愛琳娜與瑪麗安身上,使得愛德華及衛樂比的角色略顯單薄,也因為如此便讓情節陷入強說詞的困境。當然也由此表現了十八世紀的風情與面貌,卻正是創作這類作品往往會遇上的困境。

  李安過去的作品正好與這樣寬厚的人文色彩相互契合,也是當初他看完劇本後會有這麼大感動的原因。嚴格地說,本片並非是李導演真正成功之作,但以一名東方導演能夠將十八世紀的英國愛情故事表現得如此盡善盡美,是令人驚嘆而欽佩的。

  布來登上校過去的那段情節只用對白略過自然是篇幅不夠所致,卻也失去了刻劃布來登滄桑生命的機會,尤其最後得知衛樂比竟然勾搭他女兒而懷孕的戲似乎也是輕舟掠過。不過與愛德華相較,就成功許多了。

  休葛蘭飾演的愛德華在本片中缺乏表現的力道,尤其中間的戲幾乎都消失了,自然使得劇力削弱許多;或許真正去整合一部十八世紀的小說真的是一件相當艱困的工作。

  討論「理性與感性」這部電影的人並不多,但知道這部影片的人卻不少,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其實從文學的角度來呼應映象表現,將會有令人訝異與驚嘆的發現,自然對這部電影會另眼相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