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演員:松村 達雄(Tatsuo Matsumura)
香川 京子(Kyoko Kagawa)
日本 / 1993年 / 129分鐘
一生懷抱著赤子之心的老師,即使退休之後學生依舊圍繞…
◎ 劇情簡介
全身充滿幽默細胞的老師終於要退休了。面對這羣高中生,老師提及他們的父母,因為學生的上一代也都是老師曾經教導過的。
一羣已經進入社會的學生在老師退休時紛紛來拜訪。老師租的房子較便宜;聽說這個地區常遭小偷光顧,於是學生們組成了巡邏隊,半夜時在老師屋外巡邏。只是 在發現要進入屋內其實不是怎麼困難的情況下,學生們以假想的小偷入內測試,卻發現老師在牆壁上貼著「小偷指示圖」,甚至最後還指示了「出口」。學生們對於 老師的睿智與幽默,大大地折服。
第二次大戰爆發後,老師正好六十大壽,來慶賀的學生多達十六人,由於火鍋的鹿肉不夠,老師與師母決定以馬肉替代。
每當空襲燈火全暗時,老師就會陷入一陣慌亂中。空襲毀了老師的住處,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富貴人家但遭焚毀僅剩的小屋。夫妻倆倒也甘之如飴,但下雨打雷時, 老師總不顧形象地躲入棉被內。學生們擠在小屋內動彈不得,眾人在為老師叫屈之餘,幾名較有成就的學生遂共同合資買了一塊地,預備為老師蓋一座住宅,老師知 道了直嚷著希望在庭院內有個池塘,而池塘中最好有一座小島。
住宅底定後,學生們又發起了「Madaday會」,在老師每年的生日宴會中,要老師喝一瓶超大杯的生啤酒,喝完之後再高聲地說他還活著呢!
老師的住處忽然跑來一隻貓,夫妻倆決定收養牠,但當與這隻貓感情日深之際,貓卻突然失踪了,老師幾乎是以淚洗臉。學生們與鄰居張貼尋找的海報,但始終是 石沉大海。在這之前老師到九州去演講,在火車停靠在某一站時似乎見到那隻貓,而回來之後貓兒果然不見了,也因此多愁善感的老師就更加傷心起來。
在最傷感的時刻卻又來了一隻短尾巴黑白相間的貓,但收養沒多久,貓兒就死了。而老師在歷經十七回的生日宴會上依然高喊「我還活著」,甚至他的學生都已當祖父了,老師的思緒似乎永遠停留在小時後嬉戲的情景呢!
◎ 賞析
黑澤明最後的遺作「一代鮮師」是一部值得探討卻是很多人不願探討的電影。
透過戰爭前後一名退休教師的生活態度以及生命觀點,黑澤明試圖在人生的末期給予生命一種定位。將禪機適當地融入在生活面向中,從而展現處世的睿智與韌力。這是藝術家終其一生將精力投注在真善美的展現後,在面對死亡之前的一種刻意篤定與詮釋。
黑澤明早期的作品「大鏢客」、「七武士」中不難找到「英雄我獨行」的傲氣與反思,尤其延續著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人的出生是一種義無反顧且無法回頭,在 「夢」這部影片第一篇「雨中驕陽」中,黑澤明就給自己訂下了詮釋。偷看了狐狸娶親的小孩回家後受到責罵,母親不准他入內,只交給他一把象徵男性器官的短 刀,要他去求取狐狸的原諒,小孩在母親關上象徵母親子宮的大門後,小孩雖用力推,卻永遠回不到最安全的庇護之所-子宮。小孩不得已只好轉身迎向未來,離開 了木門上寫有「黑澤」姓氏木牌的家。小孩沿途見到的花朵以及遠方的彩虹,都是黑澤明的生命投射。
然而生命在不同的時期都有著全然不同的詮釋,黑澤明年輕時曾有兩度自殺的紀錄,或許這兩次的經驗提供了他日後對生命不同的體認,透過另一層面的凝視,亦即在另一種角度觀看,也使得創作的能量源源不絕地呈現。
在黑澤明不同的時期中,我們發現他有著不同生命體驗的作品,但「英雄」的詮釋卻始終是他的主調。若追根究底,「英雄」這個名詞雖然燦爛,其背後卻是支離 破碎的。英雄的產生都源自於亂世,在紛擾不安的環境中意圖抗拒不安的氛圍;也迸發了人類潛藏的意志,於是「英雄」就誕生了。
然而東方與西方對英雄的認定全然不同,黑澤明則擅長融入這兩個面向,並傳達出獨到的見解。但這種詮釋有時反而不見容於日本國內;就西方的哲學思考而言,黑澤明的觀點又顯得不夠嚴謹。
但這些都只是每個人面對生命過程的現象而已,在生命的兩項重大議題中「生與死」是許多藝術家極度關懷與注目的;卻只僅於關懷與注目,鮮少有人能在創作議題上提出明確的真相與見解。
「生之慾」是黑澤明早期對「死亡」的詮釋,透過對工作認真地付出,充斥人文精神的關懷,使得「生」片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的光環。若我們將鏡頭角度轉向老人面對癌症的恐懼與不安,「死亡」這個議題就不是這麼簡單可以輕易地面對了。
「一代鮮師」絕對是黑澤明在面對死亡的同時給予自己的一種詮釋與鼓勵。努力地活下去,高聲地向死神大喊我還在,這是相當樂觀的看法,但真正的樂觀卻必須源自於內心的自省,否則在緊要關頭,表相的樂觀依然會潰散無踪。
劇中的老師教學多年的這個面向中,黑澤明是極端的東方,尤其是儒家的倫常關係一覽無遺。戰後屋子被毀,老師安居於廢屋中是樂觀的詮釋,但當學生集資為他 買地蓋屋時,老師竟希望庭院有水池和小島,或許這可解釋為日本人深戀庭院美學,但這是否應該思考老師的好惡造就了學生的困擾,如此均非智者所當為。
貓兒走失這段戲似乎有些過火,也許「童叟同心」,但如此大篇幅地呈現這段情節,顯然地會令現代觀眾相當忐忑與不安。
其實黑澤明晚年的作品大部份有著類似的題材探討,或許是要顯示「返老還童」的企望;或是故示對死亡老化的不屑而刻意地以這樣的思緒與之對抗吧?
生命的到來也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但有修為的人能夠「正知入胎、住胎、出胎」。既然不知如何生,面對死亡其實更是一項難題。故作輕鬆的揭示於事無補。也 許生命一遭是一種試煉,但這種說法是屬無奈,就像一名小孩在上學期間只能無奈地表示必須努力用功,至於畢業之後的去處是無力能夠認知或印證的。
「一代鮮師」是黑澤明為自己生命的詮釋,甚至意圖從中展現定位。但就電影而言,老師的生命極端平凡,這是黑澤明的自謙,是直得肯定的。畢竟每個生命用不 同的角度檢視就會發現,世上真的沒有偉人。然而在意旨方向而言,黑澤明故示平淡的凝焦中反而因多樣的併現而顯雜亂與渙散。
如果要以「一代鮮師」來為黑澤明蓋棺論定,是相當不妥的。也許「夢」還能有這方面的見證與力道。「一代鮮師」有著許多令人深思之處,但在傳達的映象藝術中,我們很難從中追尋到這些議題。也許「素靜是美」是導演心無罣礙的傾訴,但一名智者應在無法可說之境訴說著大法。
要尋求黑澤明的真正神髓,可能必須往前檢視,在過往的影像故事中,黑澤明早已將生死議題傾囊告知,「一代鮮師」應是大師臨終前向吾人揮手致意的招呼罷了。縱然如此,我們依然要為一代的電影大師致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