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編劇:波德‧雪佛(Peter Shaffers)
演員:莫瑞‧亞伯拉罕(Murray Abraham)
湯姆‧赫斯(Tom Hulce)
伊麗莎白‧貝里吉(Elizabeth Berridge0
義大利 / 1984年 / 160分鐘
禮讚:1984年最佳男主角/ 導演 / 改編劇本…等8項奧斯卡獎項
音樂家莫札特的故事…
◎ 劇情簡介
天才洋溢的音樂家莫札特在父親的安排下,到沙兹堡的主教大宅中演奏他的作品,但因莫札特無拘無束的個性當然無法當主教心目中的「僕人」,在受到冷漠以待之後,父親為他安排前往當時的音樂重鎮維也納。
莫札特受到一名欣賞他的大臣引見,入宮庭晉見國王,國王要莫札特寫一齣以德語演唱的歌劇,雖然部份大臣反對,但莫札特還是如期完成以「愛」為主題並以妓 院為背景的歌劇,雖然受到極大的成功,但國王仍然在讚賞中批評作品的缺點是音符太多,這使得莫札特相當不悅。而房東韋伯夫人與女兒史坦絲也在現場,倒使國 王出言鼓勵莫札特應儘快與史坦絲完婚。
莫札特的才氣受到御用音樂家薩列里的嫉妒,不時在背後阻撓莫札特的演出,致使莫札特失業,妻子史坦絲拿莫札特的作品求薩列里幫忙,薩列里竟要她晚上來,當史坦絲依約前來並寬衣解帶之際,內疚不安的薩列里反而叫僕人將她趕出去。
父親從沙兹堡來找兒子,莫札特還是請他出去喝酒參加舞會。父親雖然生氣但卻也無可奈何。薩列里匿名請了女傭蘿拉至莫札特家中幫忙以便監視。而莫札特終於在一次機會中說服國王讓他演出改版的禁戲「費加洛婚禮」,並加入了原本禁演的芭蕾舞。
薩列里見狀又運用了他的影響力,讓「費加洛婚禮」很快下檔,接著幾齣歌劇也都是相同的命運。而此時薩列里的古典歌劇受到國王的獎賞,同時莫札特也接到了父親的死訊。
愈來愈嫉妒的薩列里終於想到一個對抗上帝的方法,他帶著面具與黑衣斗篷去找莫札特,希望他能為死去的人譜寫一首「安魂曲」。莫札特為了生活不得不與民間 劇場的友人合作,譜寫了包括「魔笛」在內的名劇,雖然受到極大的歡迎,但腦力與體力的透支卻使得莫札特在演出時昏倒在地。薩列里用馬車送他回家,莫札特為 了在天亮前能交出「安魂曲」,遂由他朗誦音符而由薩列里代寫,而這更顯示兩人之間天才與平庸的差異。第二天妻子由沙兹堡趕回,莫札特卻已死在床上,一代音 樂天才最終也只能與窮人合葬在一起。
◎ 劇情分析
莫札特的音樂帶給後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一般人對他壯年逝世自有一番嘆息,而傳說中一名神秘人物要他譜寫「安魂曲」的故事更是繪聲繪影,到也增添了莫札特本身的故事性。
透過波德.雪佛的小說詮釋,我們不只從電影中了解莫札特的真正性格以及從性格延伸而出的命運與悲劇;而更難得的是透過倒敘劇本的訴說,不只將莫札特這名天才神靈活現地攤在觀眾面前,更將薩列里這名角色從無到有,並拉扯出人與上帝之間的善惡辯證。
莫札特雖非死於薩列里的手上,但卻難辭其咎,一開始薩列里也是以崇拜與尊重的心情來看待莫札特,這自然與他的自信有關。身為國王御前作曲家自有其不凡之 處,但當兩顆鑽石併列在一起之際,立刻會分出它的高下,不幸的是薩列里原本極欲表現的歡迎曲,卻在莫札特無心的修改中變成一種無可彌補的嘲弄與揶揄。於是 從這一刻開始莫札特變成薩列里的夢魘。
薩列里原本是讚美上帝的,因為在莫 札特尚未出現之前,他從窮困的小孩憑著一己之力爬上了御前作曲家的崇高地位,而這天淵之別的遭遇除了上帝的恩賜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解釋呢?這種單靠機運的詮 釋透發了薩列里不太自信的性格與處事原則,與莫札特的豪邁自然是截然不同的。莫札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在沙兹堡為主教演奏時,他只顧著與女友史坦絲在豪華的客 廳嬉戲,完全將音樂與禮節置之度外,在這種肅穆莊嚴的場合中,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如此洒脫地任意獨行,應該只有天才才會有的行為吧﹗而這也是薩列里第一次 見到莫札特。從這一場的編排來講,這種人物的出場與碰撞,是相當高明的表現手法。
莫札特的任意直言以及奔流般的感情與薩列里的小心翼翼與拘謹形成強烈的對比,而這似乎也是真誠與心機的對仗,一心一意只在音樂創作的莫札特注定是充滿鬥爭的宮廷犧牲者。他仗持的是無人能及的音樂揮灑,但卻疏忽了人性深處常常低吟的險惡歌調。
薩列里驚嘆莫札特的音樂創作才華,他開始向上帝禱告,請上帝也讓他擁有一樣的創作能力,而他願意用他在世上擁有的一切作為回報。但上帝似乎沒有聽到他的 祈求,薩列里甚至慢慢發現莫札特原來就是祂派來嘲弄他的工具,於是薩列里的心境逐漸走向黑暗的深淵,他燒了基督神像,然後開始向上帝挑戰。
是嫉妒讓薩列里的祈禱變成惡魔的使者,因為在比較之後的得失是在其次;重要的是藝術的呈現應該都是獨到而超凡的,如果兩條平行線的其中一條有了後繼無 力,線條將會是不同的面相。薩列里無法忍受當下建構的地位受到擠壓;更畏懼日後他的創作將被莫札特的音符全然淹蓋,這對他而言真是情何以堪,在經過多次的 痛苦掙扎後,他決定向魔鬼妥協。
薩列里要史坦絲晚上再來見他的那場戲精準 地詮釋了薩列里的矛盾心靈。他為了報復莫札特吸引了他心儀的女高音,但趁人之危欺負史坦絲卻使他必須去袒露他卑劣的心性。在史坦絲來之前,他竭力地向上帝 禱告希望史坦絲不會來,但史坦絲不但來了,還主動在他面前寬衣解帶,薩列里反而搖鈴叫僕人將袒胸露乳的史坦絲趕了出去。在此刻薩列里不是一種反悟自省,他 反而以更惡毒的心念來加速摧毀他心中畏懼的莫札特。這種不落人把柄卻又掩飾自己慾望的連環雙計使得史坦絲屈辱到了極點。
才氣的呈現不一定非得要有比較,人往往總是看不開這一點,其實就算獨佔鰲頭又如何,豈不識高處不勝寒之理。天才總是得付出代價的,嘔心瀝血之後是苟延殘喘的身軀,雖說為藝術真善美而犧牲也值得,生命也隨之發光發亮,但這一切過程卻始終不脫人性的糾葛。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大乘佛教真心實相的大法,但卻可以印證薩列里的祈求。因為薩列里不是為自性見證而是別有所求,於是在無法順遂的情況下一步步踏入了魔鬼的懷抱,亦即經中所云:行邪道。
反觀莫札特的「直心」不只天衣無縫地展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也在人際關係中變成「毫無心機」,這種最接近天然的性格其實始終與天地共存的。
莫札特的父親其實也是極為老成與心機的,他從小培育了莫札特,也充份地將他視為賺錢的工具,只可惜莫札特娶了史坦絲後,父親便失去了掌控的能力。莫札特不善於理財也是一種「直心」的印證,畢竟所謂的理財也是一種世俗的心機。
從音樂的角度而言,在音符旋律中的當下,莫札特才是真正地活著,而就算他的生命即將終絕,莫札特還是為自己譜寫了「安魂曲」。不管那名黑衣男子是誰,這應該都只是為莫札特此生的一段見證吧!
本片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但其中的戲劇情節之鋪排還是相當令人動容,角色性格的刻劃亦鑿痕甚深,如果真的也必須作一比較,「阿瑪迪斯」可以列為經典名片之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