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鋼琴師的靈慾樂章(Passion)*

導演:彼得.鄧肯(Peter Duncan)
演員:芭芭拉.荷西(Barbara Hershey)
   艾蜜莉.沃夫(Emily Woof)
   理查.羅斯伯(Richard Roxburgh)

澳洲 / 1999年 / 100分鐘
禮讚:1999年澳洲電影獎最佳攝影、藝術指導、服裝設計
澳洲著名鋼琴演奏家對自己母親與愛人之間的情愛…

◎ 劇情簡介     

  澳洲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波西.葛瑞傑是一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在母親蘿絲精心栽培下,波西.葛瑞傑到歐洲各地去演奏,甚至也成為宮庭及王公貴族爭相邀請的音樂家。
   
  波西的個性是恣意地按照自己的情緒來安置自己,這使得他極度排斥二十世紀初貴族的拘束生活。波西雖受蘿絲調教,但因蘿絲被丈夫傳染了梅毒,使得蘿絲不時情緒無緣由地激動起來。為了醫治母親的病,波西不得不接受羅沃利夫人的安排周旋在貴族之間,這使得波西相當痛苦。
   
  波西似乎從小就相當依賴蘿絲,這使得他也接受了羅沃利夫人的慰藉,而波西感情最大的寄託則全部依賴在蘿絲身上。
   
  波西的好友赫曼以及赫曼的女友艾菲不時陪波西四處演出,而波西也逐漸愛上了艾菲。但艾菲了解波西的愛是無法從母親身上分割而出,於是艾菲拒絕了他,而赫曼也答應有機會一定會為他介紹女友。
   
  在一次演奏會後,丹麥的女鋼琴家凱倫表示願意向波西學藝,而蘿絲也想利用這次的機會使得波西走出自虐虐人的怪癖。蘿絲事實上也希望藉兩人的交往能改變波西怪異的舉止。
   
  凱倫事後也了解到波西是如此地依賴母親,她向波西表示,她可以接納蘿絲,甚至三人同床的方式都不會反對,因為她愛波西。
   
  事實上蘿絲的心中充滿了矛盾與掙扎;而波西似乎也無法從「孩童」的位階清醒過來,甚至是獨立自主地離開母親的懷抱。
   
  波西與凱倫玩著相互以皮鞭虐待的遊戲,並且用相機拍攝下來。有一次蘿絲發現凱倫背後的釦子未扣好,卻無意中發現凱倫身上的瘀痕,於是知道凱倫無法幫助波西走出心靈的困境。
   
  波西自然也知道自己的盲點所在,他實在無法與凱倫結婚,於是一段好姻緣就這樣被拆散了,波西與母親移居美國,在1922年蘿絲受不了閒言閒語而跳樓自殺,波西日後也結了婚,在1961年死於紐約。
   
◎ 賞析
   
  以澳洲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波西為背景,大膽地深入鋼琴家苦悶與放縱的心靈世界,在音樂的釋放與情慾的自虐中,透析了複雜而令人難解的人性。縱然刻意隱藏一些個人隱私,然欲蓋彌彰的矛盾不禁洩露了令人不堪的訊息。
   
   波西縱然才華洋溢,但一名藝術家在面對每日的挑戰與突破的焦慮,其思維必然是有異於常人的。波西在成長過程中很幸運(或者很不幸?)地有了母親蘿絲的精 心規劃與安排,於是波西一步步地踏上了他的演奏生涯。在各國王公貴族的邀請中,透露了這些權貴的虛榮,於是波西只能演奏這些貴族喜歡的音樂。波西心靈中無 窮的創作動力卻是屬於一種活潑的自然力量,他不願被拘束在以前音樂家的音符中,他有屬於他自己的詮釋方式,那是一種屬於心靈生命的對話。
   
 影響波西生命的女人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的母親蘿絲。蘿絲在為兒子的生涯規劃中是完全正確的,但問題出在她自己的生命規劃過程卻是失敗的,而這些誤失也無聲無息地影響了波西而不自覺。
   
  蘿絲的丈夫染上梅毒後傳染了蘿絲,兩人因此離異,並大大影響了蘿絲的情緒。當病症發作時,蘿絲幾乎是無法自制的。波西為了醫治母親的病不得不接受羅沃利夫人的安排,使得波西在成長過程中陷入了永遠無法掙脫的宿命與不安。
   
  在蘿絲面前,波西永遠像一名嬰兒,他不必擔心什麼,因為一切在蘿絲的掌握中,就像嬰兒只要張口就可以吸吮到滋養的母奶。這份的倚賴逐漸拓染開來之後,就會變成另一種原始的本能。那是來自古遠的慾望起點;也是今生生命的起點。
   
   波西與蘿絲之間究竟有無母子亂倫?這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但當波西逐漸疏遠羅沃利夫人而備受夫人埋怨時,直接印證了波西與羅沃利夫人的不正常關係,然而這 一點也是編導的一種影射手法,何況蘿絲先前如何了解兒子的情慾是必須在「鞭刑」中才能得到釋放?這自然是蘿絲的參與才能了解的。更正確地說法是波西在這方 面的怪癖也是蘿絲的誘導,原因是蘿絲身染梅毒,在激盪出兒子的慾望卻又無法讓他疏解後,似乎只有藉助在身體的疼痛刺激才能撫慰那份悸動與不安。問題是,當 波西已經習慣或沉迷在那種痛的激點而不可自拔時,他的心靈早已受盡了扭曲與變形。
   
   蘿絲自然想盡辦法極力要扭轉這份走偏鋒的釋予,她也期待兒子能回歸一種自然的男女情慾媾合,於是當女鋼琴家凱倫出現時,蘿絲自然樂觀其成。但波西卻已深 陷在鞭刑的刺激而無法自拔。凱倫愛著波西,自然配合著波西的嗜好而接受鞭刑並拍照為證,然而這並非是蘿絲所希望的,因此當蘿絲無意中發現凱倫背部的鞭痕之 際,自然替兒子的沉溺感到不安與難過。
   
  事實上波西的一切怪異舉動全部來自 蘿絲,母親從小的呵護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逐漸薰染了情與慾,然而這份激情卻必須依靠另一種刺痛來渲洩,而被關閉的情慾就逐漸被封閉甚至遺忘。但其實這也只是 一種過渡時期,當波西尋求到真正的慾望出口時,自然會有改觀的。只是這個前提是蘿絲的消失。
   
   波西不是無法接受凱倫,真正的原由自然是蘿絲的陰影籠罩在他的心靈。當他選擇凱倫則意味著將失去蘿絲,猶如嬰兒失去奶瓶一般陷入前所未有的慌張與不安, 於是縱然凱倫釋放出三人共享情慾的提議,但波西依然無法接受凱倫,原因不是凱倫值不值得愛,而是波西根本無法離開母親。
   
   影片的最後以字幕打出蘿絲於1922年在紐約跳樓自殺,原因是不堪外面謠傳她與兒子波西的亂倫關係,但也有可能是她的梅毒已到了末期。波西的父親曾在一 次演奏會後來見波西,他的臉上有著梅毒末期的潰爛傷口。如果這些難看的傷口出現在蘿絲的臉上,蘿絲自然是沒有勇氣活下去的。
   
  情慾是人性的一種反應,雖然包含了愛與恨,佔有與侵犯,但更多的元素卻牽扯了靈魂深處的不安。當波西或凱倫的雙手遊走在黑白琴鍵之際,他們的思惟是否也牽動了某種慾望?
   
  透過音符的幽揚,抒發了音樂家潛藏的心聲與悸動,在人性從旋律中獲得短暫撫慰後,是否一切就屬歸零?如果不是,那在演奏的琴鍵背後,驅動音符的心靈究竟尚有什麼隱藏?
   
  人的情慾似乎是無窮無盡的,這不只限定在音樂中,在任何的藝術領域甚至日常生活中其實都是一致的。一舉手一投足,若不是深確了知分明,都將是無明妄念的逼催而不自知。但縱然如此,生命仍得在這些情慾的考驗中有所撿擇,透過這些撿擇,生命就能顯現它的真諦與意義。
   
  也許人的靈感或創意,是來自歡愉激情之後吧,於是「鋼琴家的靈慾樂章」這部影片就有了另一種的新解。

預告  請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