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三部曲之重生(After Life)

導演:盧卡斯.貝沃(Lucas Belvaux)
演員:多明尼克.柏朗克(Dominique Blanc)
   吉伯特.梅爾吉(ilbert Melki)
法國  / 2003年 / 123分鐘 / 保護級 
冷酷無情的警官巴斯卡,唯一罩門是他的愛人吸食迷幻藥品…

◎ 劇情簡介     

  巴斯卡是一名率性的警官,多年前認識了在高中教書的阿涅絲,發現她吸食嗎啡多年,不但不怪她,也沒有強迫去勒戒,反而因他認識一名毒販賈基爺而無限制地供應阿涅絲毒品。

  其實賈基爺過去是一名革命陣線的成員,也是一名神父,但後來出賣了同黨布諾而獲得釋放,也開始販毒而與巴斯卡保持一定的關係,但當賈基爺聽到布諾逃獄並威脅要殺他時,賈基爺決定要先發制人。

  賈基爺要巴斯卡發現布諾的藏匿地點立刻通知他,由他和同夥親自解決他。但巴斯卡卻拒絕,賈基爺因此不再供應嗎啡給阿涅絲。

  阿涅絲以為巴斯卡不再愛她,與他大吵大鬧,而此時巴斯卡不但忙於追捕布諾;也為阿涅絲的同事賽西兒懷疑老公亞倫有了外遇而向他求援,一種情慾的挑動,巴斯卡有意無意地提供了亞倫外遇的「證據」,但最終似乎徒勞無功。

  阿涅絲自己到街上找毒販,但反遭毒販打傷,正巧被布諾所救,阿涅絲感激布諾遂將逃避警方追踪的布諾帶回家中藏匿。這期間布諾不但將毒癮發作而休克的阿涅絲救活,也陪她渡過最艱困的關鍵時刻。這一切都被回來躲在暗處的巴斯卡發現了。

   巴斯卡不但沒有上前抓布諾,反而再去找同事,謊稱線民需要嗎啡,卻遭拒。這期間巴斯卡ㄧ直無法忘情賽西兒,在得知亞倫密會訊息後,立刻與賽西兒開車到山 上的木屋;但見到的不是亞倫,而是布諾,於是賽西兒憤怒離去。巴斯卡不但不死心,反而當面向賽西兒坦承愛上她,沒想到賽西兒賞了他一記耳光。

  終於珍娜向巴斯卡密報布諾的藏匿地點,巴斯卡掙扎不已,但還是將布諾的訊息告訴賈基爺。布諾要毒販約賈基爺見面,沒想到中了巴斯卡的埋伏。布諾衝出重圍,單獨侵入賈基爺的辦公室,直接槍殺了他。

  巴斯卡將嗎啡交給阿涅絲,沒想到阿涅絲反而將毒品丟掉。巴斯卡見狀跑到山上欲開槍自殺,尾隨的阿涅絲卻希望巴斯卡不要丟下她;巴斯卡原本打算兩人同歸於盡,但最後還是放棄了。

◎ 賞析

  「三部曲之重生」敘述主觀鏡頭轉向了警官巴斯卡與他的同居女友阿涅絲。在這個層面的敘述過程,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巴斯卡。

  坦白說,從「三部曲之跑路」與「三部曲之鬥法」中,觀眾對巴斯卡的印象不會很好,但「三部曲之重生」卻使得巴斯卡真正的人性與想法浮現了。

  巴斯卡和其他男人一樣,與阿涅絲同居也深愛著她,但當他遇見賽西兒時便深深被她吸引。這種情感的游離無法與「愛」混為一談。在傳統的觀念中,「愛」肯定是全無汙染的;由於道德文化的正統定位,使得愛被全面淨化到一種神聖的位階。

  問題是,這個神聖的位階在某種角度而言充滿了虛假,因為即使真愛著對方卻也無法束縛對方或自己對第三者的另一種讚嘆!

  這種意象思考在近幾年勢必會引起重大的改變;人慢慢從「自我」的角度思索真相的真意時,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也許不會消失,但卻會有一定的顛覆。一夫一妻的制度是必然的,但夫妻各自的獨立思考卻得重新去面對與評估;對未來而言,這絕對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坦言之,巴斯卡與阿涅絲的相識與相愛,始終建立在不確定中。以一名警官而言,在得知同居女友打嗎啡後,不但不曾帶她去勒戒,相反地卻提供了她無止盡的毒 品,這種心態是必須嚴格檢視的。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這種反常的舉動,便說他不愛阿涅絲。因為當阿涅絲受毒品煎熬時,巴斯卡卻能夠忍受阿涅絲的無理取鬧,顯然 阿涅絲在巴斯卡的心目中是有其份量的。

  但人的心性是極其複雜的,巴斯卡遇見了賽西兒;她艷麗動人,雖然有個美滿的家庭,此刻卻陷入外遇的危機中。對巴斯卡而言,這也正是他的轉機,因為慌亂的賽西兒很快就會因報復丈夫的外遇而投入他的懷中。

  假設這一切都是成立的,而賽西兒也真的出軌了,那巴斯卡將會怎麼面對阿涅絲呢?跟監的行動如火如荼,但巴斯卡卻也極力為阿涅絲的毒品而奔走。這種心態在戲劇的呈現上也許是矛盾的,但就真實的人性卻又是相當寫實的。

  其實巴斯卡心中可一點也沒譜,絕對沒有那麼多的思索;他從未在思維上碰觸到遺棄阿涅絲,更別提想要日後與賽西兒長相廝守。既然如此,為何巴斯卡又是如此地汲汲營營在追求賽西兒呢?答案自然只是一種「慾望」而已。

  慾望到底是什麼?能夠為自己明確地指陳的人是相當少的,因為若能明確地了知生命的真相,慾望在他面前就只是一種「呈現」而已,也唯有在此刻才能完整地說明慾望的本質。但也因為一切都已了然,慾望的本質便也獲得歸位並從而稀釋了。

  阿涅絲這條線也帶動了「跑路」中的主要角色布諾,他自稱為「皮耶」救了阿涅絲,也幫助阿涅絲度過了痛苦。於是在巴斯卡心目中的頑劣份子,因為這個緣由,而使得巴斯卡有了新的自省。

  然而巴斯卡的自我檢視還是建立在舊有的思緒中,他一直堅持的信念最終還是瓦解了。為了替阿涅絲取得一點毒品,於是巴斯卡還是出賣了布諾。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人都不能懷疑巴斯卡對阿涅絲的愛,在這部影片中,導演試圖在「愛」的主旨中放置一種抉擇。

   事實上巴斯卡最後的轉變,是在發現布諾竟然可以為阿涅絲真誠以待,但布諾對阿涅絲與巴斯卡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巴斯卡幾乎是以「一石二鳥」的方式出賣 了布諾;也獲得了阿涅絲的毒品。也許這是權宜之計,但最起碼解決布諾於公於私都是他的考量,然而阿涅絲的改變卻是巴斯卡從未思考過的。

  阿涅絲縱算再獲得一次毒品,那又如何?明天的希望何在?這是巴斯卡的盲點,但也是巴斯卡的性格所在。也許我們有理由相信,巴斯卡真正的企圖是想利用毒品留住阿涅絲,直到布諾對阿涅絲有了正確的認知與處理方式後,巴斯卡才有了新的行為啟示。

   這也是為什麼當巴斯卡發現他以出賣布諾而獲得的毒品突然被阿涅絲放棄而震驚。巴斯卡也由此開始認知了生命的真正意義。正如一位設計了多種意圖後,最終竟 然掉入一個無盡虛空的空間,一切算計都歸於無。這種心理撞擊往往會令人無法呼吸,於是巴斯卡選擇了自我了斷。而阿涅絲隨後趕來,巴斯卡在這個關口又再度面 臨另一項的抉擇。

  巴斯卡就算槍殺了阿涅絲與他自己,但這個意義何在呢?是贖罪?是懊悔?是厭倦?或是負責?其實都不是,這是逃避的行為。當巴斯卡的手慢慢因為抉擇而緩緩放下時,也正是他與阿涅絲「重生」的時刻。

  一個不算複雜的故事結構,卻因以不同角色的角度來呈現,從而實驗了不同的戲劇面向。有趣的是三部影片可以交互觀賞,也可以重新排列,這也挑戰了觀眾對電影的互動與反應。有趣的實驗,常常更能引起觀眾有趣的思考與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