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弗朗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演員:杰奎琳.比賽特(Jacqueline Bisset)
華倫天娜.歌蒂絲(Valentina Cortese)
法國 / 1973年 / 115分鐘
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人聚集一起在電影中任角演出…
◎ 劇情簡介
導演費朗決定要拍一部叫「遇見潘蜜拉」的電影,雖然從好萊塢請來的女明星茱莉貝克尚未到法國來,但為了在計劃的日子中完成,遂先展開了拍攝的工作。
這是一部敘述兒子帶女朋友回家後,爸爸竟然愛上了媳婦的不倫之戀。演父親的是曾紅極一時的亞歷山大,他在二十前曾與演媽媽這個角色的瑟薇琳有過一段情,
兩人見面時不免也會感嘆歲月不饒人,或許就是這樣的心態,瑟薇琳不時喝醉來渲洩自己的情緒,以致在拍片時不時忘記台詞或者走錯位置。
演兒子的艾方斯剛交了一名女朋友莉莉安。艾方斯為了不離開女友,遂安排莉莉安當場記,如此兩人便可以朝夕相處。艾方斯甚至告訴導演等片子殺青後他就要與
莉莉安結婚。但事實上莉莉安相當不穩定,她慢慢發現當場記並不能滿足自我,故當特技演員馬克出現後,遂立刻放下一切隨馬克回英國。這使得艾方斯陷入自艾自
怨中而影響了片子拍攝的進度。
女主角茱莉之前曾渡過精神上的困境,幸好心理醫師麥克治癒了她,茱莉也在日久生情後嫁給麥克,兩人一同到法國,在陪妻子拍了幾場戲並確認妻子沒有問題後,麥克就飛回美國了。
外景總監拉尚的妻子一直緊迫盯人;請來演秘書的女演員竟然已經懷孕;拍過的廣場大戲在送去沖印時竟然因為臨時停電而全毀,很多的瑣碎之事搞得導演幾乎快
要失控了。所幸這些困境都在導演及助理的化解下安全過關。當艾方斯因女友離去而拒演時,茱莉到他房間規勸後竟失控地釋放了感情而與他共度一宿。艾方斯第二
天打電話給麥克告知實情,麥克趕來,使得茱莉的情緒陷入無邊的自責,所幸在眾人的勸慰及麥克的諒解下,茱莉才將戲拍完。
亞歷山大卻在最後關頭車禍死亡,導演只好更改劇本,請替身來拍攝最後一場戲。工作人員也為了趕工而以泡沫虛擬了雪景。當一切都結束時,眾人百感交集,依依不捨地道別,艾方斯到日本去接新戲,而茱莉則隨丈夫回美國,也許下齣戲他們又會因為某個機緣而相聚吧!
◎ 賞析
在好萊塢的強大體制操控下,電影工業幾乎已被約制化了。這也使得法國一批有尊嚴有理想的藝術工作者在六十年代提出了「新浪潮」的思維,企圖與美國好萊塢分庭抗禮。這股風潮不僅延燒到全世界,就連台灣的電影創作亦深深受其影響。
楚浮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一員,很多的運鏡手法及獨到的思考使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導演,本片則是詮釋他在歷經一連串的拍片之後開始思索電影這個行業本身的趣味以及該如何去看待的問題。
電影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所共融的藝術呈現。就像一幢大房子的建築必須以各種材料的整合才能完成,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可能讓房子倒塌。電影的工
作人員像一家人般地匯聚在一起,其共同的理念是將影片完成,但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人才常常使得拍攝本身變成一種不可預期的尷尬以及挫敗。
「電影比人生重要」這句話不只是口號,而是楚浮在這部影片中帶給我們的訊息。也許你並不在意一部影片的拍攝過程或者是它完成之後帶給我們思維的影響,但它不會因你的疏忽而停止,總是像潺潺流水靜靜地流著,直到你發現時流水已匯聚成為大湖。
日以作夜不只是電影的術語──以白天加濾色鏡片來拍攝黃昏的場景;更是拍片時如火如荼地趕工的寫照。雖然如此,電影因與「人」的關係最為多層與複雜,因
此其預後的變化就更大了。譬如剛剛治癒心理疾病的女主角茱莉,她在千呼萬喚後才出現,媒體的追逐與採訪呈現了電影明星的表相燦爛,但事實上在楚浮的鏡頭下
她依然是個人。艾方斯這個角色雖然是男主角,卻處處顯露出他的幼稚、輕浮與不成熟。他愛上了圈外人莉莉安,雖然幫她安插了場計的工作,但莉莉安卻愛上了特
技演員馬克並隨他到英國。
楚浮在影片中放置的每位腳色,其實都是他過去的記憶,而這些過往不管是他的困惑、沮喪或挫敗,甚至是他的喜悅,都鉅細靡遺地安排在其中。這種將記憶與經驗的重新還原也是一項創作;同時也是對電影工作人員的另一種敬意表現。
過去紅極一時的男女演員,就算此刻依然亮麗地活躍在銀幕上,但不免會有些許的傷感,尤其面對新一代的演員,難堪的心情就更為明顯了。問題是不管喜不喜
歡,依然得在熱愛的工作環境中繼續奮鬥下去。你可以去抗拒,但會發現根本無濟於事;你也可以用寬容的心態盡一份演員的責任,因為生命的過程就像河水一樣,
有時可以波濤洶湧;當然也會有潺潺而流的時刻,可是最終都會讓人體驗到水永遠就是水。
電影中的故事本身就是人的慾望的展演。兒子帶了女友回家,卻與公公發生戀情,雖然二人私奔,但最終父親卻死在兒子的槍下。這段像「烈火情人」的情節是一
種表徵,楚浮真正要呈現的是對應這部拍攝的電影故事所呼應的全體工作人員的交相互動。因此除了電影劇情的進展之外,另一番的人生慾望糾葛卻在鏡頭背後緩緩
展開。這是一齣不需要劇本的戲,因為人性就是一股強大的誘導,不管如何理智,人似乎永遠成為慾望的俘虜。
楚浮在影片中親自演出導演這個角色。他是這個拍攝外景隊的樞紐,很多人事物都以他的想法為標竿,但事實上他有時反而是最沒有主見的。譬如現場缺少什麼道
具或臨時出了狀況,導演常常是最為焦慮而近乎崩潰的人。楚浮這名劇中導演因缺乏「情感」的敘述與著墨,遂顯得有些平板起來,反而幾名副線人物都突顯了性
格。好比說外景總監拉尚的妻子一直跟隨丈夫在片廠,用打毛線來打發時間,但也常常擋到拍片的角度。她應該算是一名旁觀者或觀眾,藉著這樣的鋪排來對外景隊
人員關係混亂的批判。
導演的女助理期待不到預期的關愛與注目,竟在拍片前主動與一名道具人員在河邊發生關係。由這個現象來比較,楚浮這名導演就顯得過分逃避鏡頭了。或者說這部電影是一種「隱藏攝影機」的偷窺,而楚浮就是那名偷窺的人了。有誰明知有隱藏攝影機而故意呈現人性的慾望與渴求?
拍片也像人生一樣,有計畫但也有意外。問題是當意外發生時,該如何去面對它從而提出解決的方案。楚浮以演員的情緒失控、情感受挫、激動忘詞來告訴觀眾一
種平常人難以碰撞的現象。也許很多的事有時可以歸納為幸運之神的眷顧,但電影拍攝的困境,更多的要素是必須放置在導演的熱忱與智慧的。
一部影片的完成永遠是令人關注的。這麼多的藝術堆砌在一起,我們往往分辨不出真實與虛幻,而這個過程反而變成不太可能重組的記憶。當影片完成,過去的善惡撞擊立刻煙消雲散。如果一切的結果只是為了影片的完成,那麼拍片的過程應該是一種人生的試鍊吧!
向演員及其他影片中的面向致敬是新浪潮電影中重要的「儀式」。以觀眾的立場來回顧,也應該可以算是向「日以作夜」的全體工作人員致敬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