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伊莎貝‧卡蕾(Isabelle Carré)
法國 / 2002年 / 10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3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 最佳首部電影
法國盧米埃獎 最佳女主角
一個慢慢失去記憶的女人和另一個慢慢找回憶的男人之間,一段特別的愛情悄悄滋生…
◎ 劇情簡介
柯萊兒在一次大雨中被雷擊中,從此記憶就像沙漏般慢慢消逝。姐姐無法照顧她,只好送她到一家專治記憶的醫學復建中心。
在醫院內柯萊兒認識了在吧檯工作的菲利普。菲利普原本是品酒師,但在一次的車禍中,他的妻兒全都命喪當場,倖存的菲利普從此將過去忘得一乾二淨。
院長立希與心理學家瑪莉暗通款曲,似乎也有輕微的遺忘症狀。院長給柯萊兒一本「愛的記憶護照本」,要她記錄下所看到的任何美好事務。但幾乎也無法阻止柯萊兒逐漸失去語言用詞的能力。甚至為了添補語言的空白而自創了許多怪異的字。
這一日復建中心帶眾人去參觀美術館;柯萊兒與菲利普坐在椅子上,竟情不自禁地擁吻起來。這使得菲利普逐漸拾回自己的記憶,甚至開始有了性的慾望。
菲利普和柯萊兒同居在一起,但柯萊兒的情況愈來愈糟,因她的母親曾患「阿茲海默症」,顯然地柯萊兒正一步步邁向母親的路途。
菲利普找到一家酒廠擔任品酒員的工作,柯萊兒則在家依照菲利普為她所寫的便條指示工作,但有時相同的工作也會重複,這使得柯萊兒愈來愈沮喪。
柯萊兒在大賣場時突然發現自己迷路了,正惶恐不安之際,見到一名走失的小女孩,也不知是誰牽誰,終於將小女孩送回父母的懷抱。
醫院內的人約定星期五要來參加「喬遷」之喜,但柯萊兒卻連「喬遷」是什麼意思都不太清楚,於是睡到一半時,再起床查字典。到了約定的日子;眾人舉行小型的舞會,但柯萊兒無法認清客人是誰。
半夜睡到一半,菲利普又見到過去車禍慘死的妻子,不覺驚叫,反而是柯萊兒安慰了他,菲利普才慢慢回神去面對這場夢魘。
菲利普因與柯萊兒相愛而恢復了自我,但柯萊兒卻日益嚴重。終於在一次柯萊兒獨自回家時失蹤了,眾人遍尋不獲。菲利普第二天在林中找到完全喪失記憶的柯萊兒,雖然一再地向她表明愛意,但柯萊兒似乎永遠聽不到菲利普的呼喚了。
◎ 賞析
二○○三年法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凱撒獎」頒獎典禮中,「記得我愛你」勇奪三項大獎,即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與最佳男配角。打敗了原本呼聲極高的「八美圖」。
柯萊兒的上一代曾得過「阿茲海默症」,雖然有遺傳的可能,但柯萊兒是在大雨的林木中受到雷擊後才開始有了失憶的現象。這樣的「事件」在戲劇學上是相當有趣的,雖然「雷擊」事件日後並未有另外的發展,卻為電影舖了一個很亮麗的開場。
有人說:人是靠著記憶而活著。這句話雖然有待商榷,但並非全無道理。當人處理或經歷過一些事件後,這些過程就變成日後的記憶。而這些記憶也是一種學習的
經驗,透過這些互染,人才能取得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我們無法記住過往,當下之前就是一片空白;至於日後欲往何處,因缺乏過去的動力與基礎,不免陷入徬徨與
忐忑的心境。
有趣的是,如果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失憶正好忘卻了人生的悲愴與痛苦,反而是一種「超脫」。
人生其實充滿太多的荒謬,就算擁有過去的記憶,但如果那些記憶全是謊言,那「謊言的記憶」意義何在呢?就算去除偽裝而彼此真誠相待,當遇上重大撞擊之際,有些人無力去承擔,只有躲入心靈深處而自我封藏,反而使得記憶增添更大的負擔。
菲利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因開車發生車禍,導致妻兒血淋淋地死在他面前。至於這段悲慘而驚悚的記憶,菲利普選擇了逃避。但其實不管如何逃避,那只是暫
時讓「意識」不再碰觸那段往事,在唯識學中提及的「末那識」卻記錄了這段流注因子,這也是菲利普睡到一半時會被驚醒的原因。
菲利普遇上了柯萊兒,打從心底湧起的那股愛,逐漸溶解了冰封的不幸記憶,但當他逐漸恢復並且面對過去的記憶時,柯萊兒反而一步步走向失憶的道路。在這兩
個極端的拉鋸與對抗中,導演試圖要觀眾訴求人性中愛情的力量,不管成敗如何,當問題到手之際,人都會堅毅而勇敢地去面對的。
從柯萊兒的角度而言,失憶似乎是先天的宿命。失去記憶等於失去一切,這是何等悲涼;猶如人在夢中不會思考過去與未來,對於當下又是茫然而無助。其實當醫
生宣佈「失憶」的開始,柯萊兒就已被宣告了「死刑」。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筆記錄美好的一切,問題是最終連美好的一切的文字也逐漸失去它的意義。
柯萊兒的堅毅是這部電影成功之處,她在得知自己的狀況後,依然努力地與日常生活展開奮鬥;菲利普利用字條提醒她如何操作每日的作息,但當情況愈來愈糟時,柯萊兒依然亂了步調。
當柯萊兒連最後的一絲記憶全都失去時,她卻回到了樹林中靜靜坐著。這一點是可以從「唯識學」來解說柯萊兒的失憶其實是第六識的意識受到損壞。因從眼識觀
物後透過思考與六識結合,再由七識「決定」是一個人的行動程序。但當「意識」受損時,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並未受到影響,故柯萊兒依然能走動,也能
吃東西,由七識末那識來作決定。
菲利普是品酒員,當他失憶時,仍常偷偷品酒,但「意識」自我逃避而關閉,故偶爾矇眼品酒會有些誤差,這些情況與柯萊兒的情況是一致的。
這是屬於佛學哲理的部份說詞,但導演顯然不曾以這個角度來詮釋。莎寶‧布里曼是法國相當知名的女演員,從影二十多年中活躍於電視及電影界。這部影片是她
看過一名20歲左右的比利時少女逐漸失去記憶的事實,在震憾與感傷中將這段故事與編劇尚克勞德‧德蕾(Jean-Claude
Deret)合作完成這齣劇本。
導演試圖以愛情來對抗未知的命運,或者說
她企圖將愛情的力量拓染出過去的追憶以及幸福的未來。從表相而言,柯萊兒還是跟母親一樣得到「阿茲海默症」,但從尾場菲利普找到柯萊兒的神情中,我們發現
柯萊兒的笑容是純真而沒有負擔的,如果如此,記憶是否反而成了人類的另一種桎梏?
本劇原名應該譯為:「記憶中的美好事物」。其實這是人類的共同習性,極力留存快樂的過去,拼命摒除不愉快的經驗。殊不知這兩種記憶在思維中份量是相等的。只是人習慣「隱惡揚善」罷了。基於此,便不難了解記憶不管從那個角度去面對,都必須從適當的面向去看待的。
人生數十年寒暑最終是留給別人一些記憶,這些記憶亦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這樣的說法並非刻意呈現灰色思想,而是如同當頭棒喝般提醒我們重新看待生命的價值觀。
不管失憶或記憶,人的七識與八識不會消失;當有機緣獲得新生命時,新的六識又會產生。女主角伊莎‧貝卡蕾成功地詮釋了「唯識學」的面觀,而這個領域雖然有很多人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這部影片似乎幫我們開了一扇通往靈明之路的窗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