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牟牟老師 撰稿
編劇: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
導演:馬修.鮑德瑞克(Matthew Broderick)
演員:馬修.鮑德瑞克(Matthew Broderick)
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
美國 / 1996年 / 99分鐘 / 普通級 / 劇情片
1996年的美國傳記電影,講述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的早年生活及愛情故事…
◎ 劇情簡介
生於1918年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回憶著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
六歲的理察隨著父親穿過公園回家,父子一前一後的走著,他注意到父親玩弄著手上鑰匙,他問父親:你是不是看得出我在想甚麼,為什麼和我哼的歌節奏一樣,父親回應他,真的,怎麼唱?理察唱著:黑羊黑羊有沒有羊毛?父親說:真有意思,我們心有靈犀,沒有人知道別人在想甚麼,即使是爸爸或媽媽,老實說我用猜的。半路上理察耍賴著因為口渴而跌倒,父親告訴他要像個大男孩,父子就在公園的椅子坐著休息,理察看到一隻漂亮的鳥,問父親牠叫甚麼名字?父親回應著:如果我知道就會告訴你,用世上所有的語言,但你只會知道各地的人怎麼叫牠,你不是真的認識那隻鳥,你得觀察那隻鳥,瞭解牠在做什麼,鉅細靡遺都要注意。理察又問為何自己小貨車上的球,會隨著停止向前跑?父親告訴他說:沒有人知道,而自然法則是動者恒動,靜者恒靜叫做慣性,從側面看,其實是小貨車在後退,而球不動,因為有摩擦力,球就稍微往前移,球留在原地並不是後退,反問理察有沒有道理?兩人再次的示範著。理察長大後才了解父親的傑出,當時不了解父親對科學的認真及熱情,不了解父親追求實踐科學的真義,以為這些事做父親的都知道,從小父親鼓勵獨立思考的精神,引發他一生追求知識的動力與對科學的興趣。
高中的理察已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他注意到同樣是風雲人物喜好藝術的校花亞琳,兩人互有好感開始交往,亞琳崇拜他對物理科學的實證,學會默比爾環理論,向理察示意要在學校示範。1939年理察已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四學生,歐洲戰爭於同年爆發,他倆去大西洋城度週末,途中看到中國紙雕店的老闆在打算盤,理察開口挑戰,賭心算比撥算盤快,隨著題目難度增強,理察的勝算就越有利,他將演算思惟分析給亞琳分享,他跟亞琳是同類人,是那種很在乎自己的感覺,不去介意別人的人,兩人有一種秘密的語言,互不隱瞞。亞琳生病了,醫學檢驗都沒能測出病情,理察親自跑圖書館勤讀醫書研究,最後診斷是淋巴性結核有傳染性,當時的醫學判斷只能活七年,理察排除家庭會議,堅決與亞琳結婚,而當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兼顧亞琳,他接受政府研究分離鈾方案,之後卻因該方案沒被採用,他被轉往新墨西哥白楊城製造原子彈,當時亞琳病情也日漸惡化,長官細心安排在相距100哩遠的阿布奎醫院就醫,理察每週六清晨搭車去相會共度週末,他盡量滿足並配合亞琳的需求,也分享他製作炸彈風險狀況,兩人過著艱辛甜蜜的日子,1945年5月8日星期二,研究單位廣播著歐戰勝利訊息,理察卻接到醫院電話...。
◎ 劇情賞析
這是科學頑童理察.費曼的自傳,出自他自己的作品:你管別人怎麼想的第一章故事,書裡用了54頁講述愛情故事,整篇記述充滿了真誠與真實感,用不修飾來描寫這段傷心的往事。另外也記錄了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美國設於新墨西哥州白楊城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物理學家的生活。
本片原名無限(Infinity),意含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智慧卻是無限的,從小父親就讓他知道,記誦事物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只有鉅細靡遺的觀察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他獨立思考的精神,養成他永遠對周遭世界感到好奇,他也曾把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櫃、畫畫、跳舞、表演森巴小鼓,甚至試圖翻譯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他的作品更散發著他鮮活又多采多姿的個性。
他是二十世紀最傑出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在量子電動力學的傑出成就,更讓他與朝永振ㄧ郎、施溫格兩人,共同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解決了不少問題,並首創一個解釋液態氦超流體現象的數學理論,之後他與葛爾曼(Murray
Gell-Mann)合作,研究弱交互作用(例如貝他衰變),做了許多奠基工作,數年後,成為發展夸克(quark)理論的關鍵人物,提出在高能量質子對撞過程中的成子(parton)模型,他甚至把一些基本的新計算技術跟記法,介紹給了物理學,包括幾乎無所不在的費曼圖,因而改變了基礎物理觀念化與計算的過程,是近代科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種表述方式,他也是一位有為的教育家,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及加州理工學院,他自己特別珍惜1972年獲得的厄司特杏壇獎章(Oersted
Medal For
Teaching)。1963年科學美國人雜誌書評費曼物理學講義難啃,但非常營養,風味絕佳,為25年來僅見,是教師及最優秀入門學生指南,他還寫了物理之美及量子電動力學,成為後來物理學者及學生的標準參考資料及教科書,他也是位建設性公眾人物,他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調查,當眾證明橡皮圈不耐低溫的那一幕,是一場非常優雅即席實驗示範,而他所用的道具不過冰水一杯。
片中的默比爾環理論(Mobius
Strip),是他與亞琳辯論一張紙是兩面還是一面,像所有事情都有兩面而論,費曼就做了一張紙,旋轉半圈把兩端黏上,所謂正面邊貼反面邊,貼成之後,就可以從正面一直走到反面,反面繼續走也會走到正面,呈現只有一個面和一個邊界理論,而他就是靠這個征服了亞琳。
另外他對事情的觀察及求證的認真,我們可以從他向亞琳解釋,他在宿舍門廊前跳來跳去的數河馬,一隻、兩隻、三隻到六十隻,總是花相同的時間,就像讀秒一樣,而它不是真的秒數,但每次都相同,他發現邊跳圈邊數,讓心跳加快,結果還是一樣,這就是他學習父親追求並實踐科學的真義。
費曼也讓人了解人也可以擁有獵犬般靈敏的嗅覺,像片裡他讓亞琳拿可樂瓶、拿書甚至脫掉鞋子隨處走動,而他從屋外進來認真的聞,都能正確的找到亞琳碰過的、走過的痕跡,所以他擁有科學頑童的稱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