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場免費、親臨講評!這是為喜愛黃英雄老師藝術電影賞析的好朋友們準備的園地, 多年來有超過1500部以上的電影導讀分析(請點選右邊電影導讀分類的片單歷史)、黃老師的武術集錦(請點選右邊電影導讀分類最下面),如有任何的批評指教,歡迎留言與我們連絡。 感謝!!
【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暴風雨(The Tempest)
導演:朱麗.泰莫(ulie Taymor)
主演:海倫.米蘭(Helen Mirren)
羅素.布蘭德(Russell Edward Brand)
英國 ∕ 2010年 ∕ 110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是依據威廉·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改編而成的一部2010年美國電影
在第67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首映。
伊凡是一個農民,加入俄國軍隊之後被告知,他卑微的出身讓他永遠也無法晉升成為高級軍官,不信邪的伊凡憑藉著自身的努力與智慧, ...
◎ 劇情簡介
暴風雨的電影是依據威廉.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改編而成的美國二0一0年的電影。在二0一0年上映之後女主角海倫.米蘭飾演劇中最重要的元素,把最重要的角色普洛斯.彼羅,在導演的要求之下硬是把普洛斯彼羅改成女性,並由女性來擔當。
這部影片在女性導演朱麗.泰莫的主導下,女性變成相當重要的元素。並曾在第六十七屆威尼斯影展首映。
普羅斯佩拉是米蘭的一位專研魔法的女公爵,後來她的地位被弟弟安東尼奧篡奪其權位並將她四歲的女兒米蘭達流放到木筏上,企圖讓她們死亡。結果這對母女存活下來,並發現她們在島上只有精靈野獸「凱列」在孤島上,凱列被普羅斯佩拉收服,要他一起修煉,並為她完成幾個願望後便放他自由。
十二年後,那不勒斯國王阿隆索從與他的女兒結婚的突尼斯王子那回到自己的王國,他的兒子費迪南德與安東尼奧做隨從。普羅斯佩拉利用她修煉的能力以及凱列的神奇力量,將他們的船用暴風雨刮上孤島。
此時米蘭達已經亭亭玉立,在島上陰錯陽差而認識突尼斯王子,兩人一見鍾情,相互有了愛意,而上一代的恩怨將會阻止她們之間的戀情,但在普羅斯佩拉命令下,凱列這個精靈為他辦成了好事。此時的普羅斯佩拉也順勢讓二個年輕人完成他們的心願,同時也徹底釋放「凱列」這個精靈的靈魂。
原本莎士比亞的故事中精靈有好幾個,但這位西班牙裔的女導演,她在劇中刪除了更多的角色,看似更單純,卻使故事沒有了前後的連結,所幸因為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名劇,大家耳熟能詳,大都能理解改編的企圖,如後面的復國,這又是另外的解釋了。
暴風雨歷年來有許多的改編,最後便是這篇二0一0年的作品,雖然角色略微更換,但讓我們可以從女性的角度當中觀察到女性主義的影子。這也是這部電影比較與眾不同的地方。莎士比亞的戲都偏重他那個時代的王宮貴族。但這也是一個時期所呈現相當殊勝的地方,由電影中我們更可以觀賞到許多三D動畫帶來的樂趣。
◎ 劇情分析
暴風雨是知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最早出現在一六一0年至一六二一年之間,也普遍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部獨立完成的戲劇,因為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普遍會被認為其悲喜劇的性質。
電影為了更符合其特殊的敘述功能,將原著中的前面大量刪除,由於是女導演,也展現一種女性主義的特質,將主角米蘭公爵這個角色改為女的普羅斯佩拉。
原著中我想詳細介紹,改編部分由觀眾自行去批判。原著中的主角就是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由於喜歡閱讀,因此就漸漸不理國事而閉門念書。其弟弟安東尼奧篡位,自稱為米蘭公爵,並將普洛斯彼羅其四歲的女兒米蘭達放逐於海上,讓他們自生自滅。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小船漂到一個荒島,得到荒島上好心人的救治。普洛斯彼羅依靠過去他所閱讀的書,而學到了強大的魔法,開始演練這些魔法。而島上原本有三個精靈伊里斯、刻瑞斯還有朱諾。但電影刪掉二個,只留下伊利斯。
而普洛斯彼羅如何收伏這名千變萬化的精靈,在電影中並沒有交待。發生的當下這名精靈改名為「瑞兒」已經被「普羅斯佩拉」收伏。但這會出現一些盲點,既然這名女王可以有魔法,她為何不回國去報仇並收回公爵的頭銜,而公主米蘭達這名女孩子也長得亭亭玉立。
另外改名為安東尼奧的王爺,他坐船去海上因船難而漂流至這個荒島。但同行的王子費迪蘭德在看見了米蘭達後立刻愛上了她。
同行中還有安東尼奧的弟弟塞巴斯欽還有醉鬼史蒂芬諾一行人在海上歷經了暴風雨因而發生船難,所以就有了這一場的仇人見面份外眼紅的情節。
要探索暴風雨應該要根據原著的精神,比較能展現這部悲喜劇的本質。原本它是一部「傳奇劇」,從劇中更能體會到它的戲劇張力,角色更顯得相當飽滿與充實,自古以來就成為藝術創作者相當推並樂於在創作來挑戰其原本的題材。
從原著中主角雖然被弟弟背叛,主因是她將國事交給弟弟處理,而政變之後,其弟也展現出並不自家人相互殘殺,故將其二人放逐海上。這一段是相當精彩,而之後她們流落到一座荒島,幸好忠臣貢柴羅早在船上備妥書及、飲水與糧食,所以這名女王才得以練就魔法與法術。因此在偶然機會解救了島上被禁錮的精靈。
而這名篡位的國王被一陣暴風雨帶到島上時,仇人見面事實上有更多的人性表現,譬如她故意不殺其弟,故意也讓弟弟來嘗一嘗失去兒子的椎心之痛。但事實是她早就試煉過這名年輕的王子,也願意將女兒的婚事許配給他這位王子。這之間出現太多的轉折與衝突,甚至最終他還原諒了弟弟這位背叛她,為了女兒她展現了一場和解並寬恕了仇敵。甚至最終他也釋放了受到他控制的精靈與島上的眾生,最終大家興高采烈地離開荒島回歸米蘭。
這是原著莎士比亞那個時代的氛圍,因為當時是資本主義方興未艾,全方位鬥爭的時代,人文主義熱衷於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新思想,整個國際之間熱衷並走向中興。但整個古代的思想變化與印記不能反映在作品中,這種平等的思想已經慢慢擺脫了中世紀的思想樞紐,從人文主義角度而言必然有它的企圖。
莎士比亞此劇在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出語言的生動性與豐富性。他更擅長運用比喻(明喻、暗喻),替代和矛盾的併合,錯位、誇張突降等手法,以求取新鮮的藝術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可以達到高度的形象化與人物個性,使語言呈現動人的魅力。然後運用誇張的語言來描述魔法的力量來制服暴力。驅使精靈象徵精神被長期壓制而由此來擺脫原始的野蠻狀態。最終他又放棄「魔力」,但並非放棄科學,恰巧是進一步表現了莎士比亞的寬恕仁愛之心與對人性的尊重。
我覺得若有劇團願意演此劇,我想它會是更精彩的佳作。它的原著分為五場,甚至第一場就展現了精彩的沉船,那是近代的戲劇也不一定能做得好的表現。
精靈的扮相在每次的演出都是一個話題,因為他並無一定的形體,甚至在其他的改編因為偏重在個性的描述,也許他是有違人性的,但他的法有時是邪惡的,我們也可以從這兒看出莎士比亞的內心寄託,因為就真正的理性呈現,其實就是真正的人類美德。
在七十世代,暴風雨也被出版過,一六二三年第一次正式出版,也展現了基督徒式的寬容精神與反映出作家晚年的心態。他想由此化解仇恨,以德報怨,推廣博愛的世界,他想傳遞給年輕人,不要讓仇怨繼續下去。這其實是莎士比亞真正偉大的地方,並且是值得後世的人加以推崇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