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騎單車的男孩(Le Gamin au vélo)(The Kid With A Bike)


 導演:尚皮耶.達頓(Jean Pierre Dardenne)
    盧克.達頓(Luc Dardenne)
主演:西西迪. 法蘭絲(Cecile de France)
   湯瑪士.多西特(Thomas Doret)
比利時  ∕  2011年  ∕  87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2011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被送到教養院的男孩,處心積慮想要回到父親身邊,開始騎單車尋找他的父親… 

◎ 劇情簡介
     
  希利從收容所回家時,發覺連父親蓋卡圖也棄他不顧,不僅他無法入內,也發現父親將他的腳踏車賣掉了。希利用盡力氣不讓人抓回去,急急逃進一家美容院中,緊緊抱著美髮師珊曼莎不放,最後房東打開房門讓他死心,希利也在街上看見一男孩騎他的車。
   
  徵得珊曼莎的同意後,假日變成希利的寄養家庭,珊曼莎也自那買腳踏車的人手中再度買回,希利不因此而滿足,他去問了那個人是如何買車?他指著牆上貼著布告,原來蓋卡圖不僅賣了腳踏車,也賣了他的BMW機車。
   
  希利照上面的電話打去,終於打探出父親的住處。這回珊曼莎不放心,也跟著去,找到地址後,是一名女人開的門,女人問出原因說蓋卡圖是她聘請的餐廳師傅,現在正在對面的餐廳做餐前準備,在希利追索下,好不容易父子見了面,但父親卻很絕情地拒絕希利再訪,珊曼莎聽出蓋卡圖語氣中是真的不希望兒子來看他,於是在她堅持下希望蓋卡圖說出正確的話,以免希利一直來纏繞他。蓋卡圖果真果斷的要求希利不要再來。
   
  於是珊曼莎真的變成希利的寄養家庭,珊曼莎也介紹男友吉爾讓他們認識,但希利去遊樂場堅持自己坐一臺,於是與吉爾吵架。吉爾認為希利本性很差,叫珊曼莎不要收留希利,兩人因此鬧翻,珊曼莎選擇希利。
   
  但希利的腳踏車被羅根偷走,兩人一番纏鬥,果然把車子奪回,第二次又偷的時候,羅根故意引他入樹林,原來是不良少年穆瑞示意,然後又帶希利回家打電動。穆瑞獨自一人訓練他如何用球棒打人,但真正下手打一名開賓士車的蘇勒,卻又打昏了他兒子馬丁。穆瑞因為馬丁看到希利的臉,而叫希利一人承擔。希利把五百歐元送去給父親,但蓋卡圖生氣將他趕走。終於在警局與蘇勒和解並由珊曼莎負責賠償,但他兒子馬丁不原諒。
   
  在加油站雙方又遇見,馬丁攻擊希利,而希利爬上樹上,馬丁用石頭丟他,希利掉到地上昏迷不醒。於是蘇勒與馬丁預備編謊言時,希利又醒過來,但希利已看清人性應該有的方向,起身默默回家,從此與珊曼莎過著合理的正常生活。

◎ 劇情分析
   
  本片的導演達頓兄弟是世界著名的導演,以自然主義的手法稱霸影壇。本片是兄弟二人的第八部作品,獲得二0一一年坎城影展得到評審團大獎。天才童星湯瑪士.多希特與比利時女星西西迪.法蘭斯主演。
    
  本片依循導演一貫的風格,敘述的是社會邊緣人,他們運用了罕見的手法,不試圖主觀的批評和質疑,鏡頭表現得相當客觀與冷靜,從演員地肢體語言來捕捉或流露出內心世界。在導演娓娓道來之際,能讓觀眾的心靈震撼,並發人深省。
   
  有人將這部影片與新浪潮的楚浮的自傳電影「四百擊」相提並論,尤其楚浮最後讓主角不斷地往前跑,而本片則是希利騎自行車在各地衝刺,兩者都一樣是深深打動觀眾的心靈。
   
  有人把本劇依舞臺劇的塊狀分場分為三個幕,而幕與幕之間便用極為強烈的震撼情節來加以連結。尤其後面蘇勒與希利和解後,兒子馬丁卻都不願意,他見有機會便與希利纏打在一起,當然馬丁的高大本來就不是希利可以打倒的、二者是希利已經是抱定決心不願再成為街頭混混。所以就爬上去樹上,馬丁用石頭丟他,使得希利從樹上掉下因而昏迷不醒。
   
  在這裡有一段呈現人性相當卑劣與自私,甚至是寧願鋌而走險的決定。要知道我們人類自從早上醒來就不斷地做出決定,也就是選擇。在面對好與壞的選擇中,我們必須做出選擇,這有比較小的決定,這種心思是存在我們的思維底端,我們甚至無法發現就做出決定,譬如說前面綠燈只剩十秒,年輕人會用跑的過去,老先生有自知之明,只好等下一次的綠燈。
   
  也譬如中年時你心中會閃過一個念頭,要到巷口的麵店吃麵,但也許有夾雜一點心思,導致時間倒了,你因為有事要處理,因此不願花費時間去執行先前的決定,而將冰箱的麵包拿出加熱裹腹,這種臨時的決定雖然不牽扯著善、惡的選擇,但會產生「習氣種子」,會影響到我們的個性,所以任何的種子一定會留在「阿賴耶識」,也就是我們的本心,這個本心從無始以來就存在,也不會死亡,也不去投胎,但一旦有種子存在,這個阿賴耶識就去投胎了,所謂投胎並不是一定是人,天下萬物的生靈,都不離開阿賴耶識,就連細菌也不例外,只是這個阿賴耶識比較卑劣,但最終牠也會成為一個人。當人並不一定比較高級,當細菌牠只找有因緣的人去侵犯。如二0二0年產生的流行病,若人與這些細菌沒有恩怨,就算不打防疫針,那個人也不會有事的,因為這些細菌是來報仇的,這是唯識學的基本態度。
   
  再回到人如果面對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原本心地並無惡念的蘇勒,他願意在調解官面前原諒希利,這是他原本就有的善的因子,但當發現兒子馬丁用石頭丟希利,可能導致希利死亡,他的決定是要兒子不承認自己害死了希利。這種瞬間轉變的決定真是令人震撼。其實每人心中都存在著善、惡的種子,只有在匆促之間做出決定,而這種決定一定是現況突發狀況,這種狀況超出一個人的思維,所以只能選擇對自己及兒子最有利的方向。人間的道德瞬間消失無蹤。
   
  這個問題在人世之間其實已經討論幾千年,自從有歷史以來,人類企圖以教育來告示大眾,真、善、美的境界是我們的必須選擇,甚至以教育的方式來示眾,人人必須遵守這些信條,但為何這個世間到處充滿了罪惡,小至個人的為惡、大至一個國家的軍武威嚇,這也不得不我們必需要認定教育是必然的,但其實也是失敗的。
   
  但改過向善,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希利從昏迷中醒來,他不等蘇勒叫來救護車,也不計較馬丁對他用石頭的攻擊,因為他發現一個真諦,任何的爭鬥都是無解,因為他從珊曼莎的身上發現他一直追索的生命意義。珊曼莎為了他犧牲了男友吉爾,反正男人那麼多再交就有,而她所展現的親情有另類的「家」的味道。
   
  蓋卡圖因為經濟陷入困頓,只好放棄兒子。比利時的社會福利做得太好,所以讓蓋卡圖毫無懸念的放棄一切,其實希利在父親的眼中是一個負數,他只有另起爐灶從頭再來,因此才會對希利那麼無情,了解這一切真相的是珊曼莎,她的母性自然散發出種子,這份的感受希利感受到了。因為人類早期的社會是母系社會,這些因子我們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只是這種感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甚至意念都無法感受,只有在阿賴耶識殘留這些種子,在人類需要的時候,總子就顯示它的功德,所謂的功德也就是功能差別,而這種功能差別也必須是在有因緣的時刻才能顯露。
   
  「騎單車的男孩」看起來如此地情節簡單,沒什麼大明星助陣,但卻無損他的藝術成就,當然重要的策動者是達頓兄弟,從編劇、導演都出自他們之手。電影中編劇往往不被重視,是因為第一道詮釋的過程,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這是電影業的共業,也是編劇的悲歌,身為職業編劇當然有權在這裡為編劇發聲。間接地也是對創作者的一種致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