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蜘蛛巢城(くものすじょう)(The Throne Of Blood)

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演員:
三船敏郎(Mifune Toshiro)
   山田五十鈴(Isuzu Yamada)
日本 / 1957年 / 110分鐘
禮讚: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十佳獎第四名獲美國紐約市市長獎
蜘蛛巢城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所改編。是黑澤明個人創作中相當出色與重要的作品之一…

◎ 劇情簡介 
    

  日本戰國時代,藩主紛紛自立為王。都築在一次兵變中殺死自己的主公而取代為王。但藤牧與犬井聯合叛變,大舉來犯,不但圍困一號堡、二號堡及三號堡,眼看就要對北城不利。都築與兒子邦丸見手下無人敢出兵應戰,不免暗自焦急。

  此時探子傳來一號堡的守將和室識破了敵方詭計,不但擊退敵人,並接著拯救了二號及三號堡。由於和室與二號堡守將三木立了大功,都築要他二人回北城接受冊封。

  和室與三木往北城的途中必須經過一座天然屏障──蜘蛛林,果然二人在林中迷了路。正焦慮時卻發現一名老巫婆,她預言和室將來會取代都築而成為北城之主;至於三木發跡較晚,但他的兒子則會在和室之後成為北城之主。和室和三木雖為好友,在聽了這些預言後,不免忐忑不安前往北城。

  都築果然冊封和室為城主,三木則成為一號堡的堡主。看來預言正一步步實現了。這一日都築暗中到了北城,欲一舉消滅犬井。和室的妻子朝地見機不可失,慫恿和室殺了都築,並取代都築為王。

  朝地忌憚著預言,並要求斬草除根,遂將三木殺死,但三木的兒子卻在混亂中逃逸了。而原本已經懷孕的朝地,在生產時,嬰兒夭折了。種種的不順利,使得和室和妻子逐漸陷入惶恐與不安當中。

  三木的兒子聯合犬井及都築的兒子邦丸及老將則康,朝北城進逼而來。

  和室單槍匹馬再入森林,果然又遇老巫婆。巫婆再次預言,除非蜘蛛林會移動,否則和室是不可能被打敗的。和室將這些預言告訴了守軍,果然激勵了士氣。因為眾人均認為森林是不可能移動的。

  清晨時,守軍卻發現森林開始移動了,原來在迷霧中,則康要士兵們用砍下的樹幹作偽裝,遠遠望去就像森林移動一般。瞬間兵士的士氣瓦解了,不管和室如何聲嘶力竭,北城守軍反而用箭射向和室。和室極力掙扎,一支箭從左至右射穿他的脖子,結束了他短暫的王者宿命。

◎ 賞析

  蜘蛛巢城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所改編。是黑澤明個人創作中相當出色與重要的作品之一。

  黑澤明一九四八年與三船敏郎合作拍攝了「酩酊天使」後,兩人維持長期的合作關係。從「羅生門」到「亂」,我們都可以發現三船敏郎那種略嫌誇張的浪人特質,正是黑澤明在作品中極力闡揚的人道關懷,以及悲憫英雄的最佳詮釋人選。

  人性的複雜與猜忌,往往超乎人自身的想像。莎士比亞擅長表現這種人性的鬥爭,而黑澤明以其悲天憫人的哲學關懷,更容易以擅長的東方視野與哲學觀點來詮釋這種人類永無休止的悲劇深淵。

  蜘蛛林憑其錯綜複雜的林木使得身陷其中的人迷路。這確切地隱喻了人性正是如此地盤根錯結,在源源不斷的慾望中困惑茫然並盲目掙扎,而這些慾望的前提就是「抉擇」。有了對立的概念就會開始選擇,而選擇的動力則是慾望。

  在這樣的衝擊下,常會為了達成慾望而毀滅一切擋在眼前的阻礙。包括同生共死的友情,海枯石爛的愛情,甚至是人倫至親。許多歷史一再地重演,但卻很少有人因此而覺悟。

  和室與三木在得知未來的命運時,表面上相安無事,但事實上兩人已經開始猜忌。從兩人走出蜘蛛林後均靜默不語、絕口不談,可看出正是掩飾內心澎湃的不安。但畢竟兩人是多年出入戰場的好友,這份情義勉強包裝了矛盾與不安;真正導致悲劇發生的根源正是和室的妻子朝地。

  黑澤明的影片中常常可看到「母性」的光環與力量,許多女人的角色往往在關鍵時刻扮演了「決策者」。

  都築為了圍剿叛黨暗中來到北城。和室縱然慣戰沙場,但若不是朝地先下手迷昏守衛,又親自將刀拿給和室,和室是絕對不敢殺死自己主公的。這種臨門一腳常常是顛覆天下的關鍵。從和室與朝地的互動中,我們見識到女人的冷靜與明晰,判斷神準又心狠手辣。反觀和室的舉止卻像熱鍋上的螞蟻,在陰陽的互動中,陽剛完全溶浸在陰柔之中;甚至可以說和室只是朝地的一顆棋子罷了。

  日本的傳統社會,女性是較無地位的;但在許多電影中,反而推翻了這種傳統的認知,這一點倒是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

  預言在人生中似乎也是相當有趣而吸引人的。和室與三木若不得知預言,也許兩人永遠是生死與共的知交。但森林內女巫師的話卻使得兩人的生命起了極大的激盪。如果我們可以「預知」自己的禍福,那必是會陷入極端的痛苦中,因為所有的焦點會注目在未來的禍與福上;有禍則避,有福則想永遠保持。

  蜘蛛巢林尚有隱喻:慾望有如蜘蛛網,只要陷身其中,將會自取滅亡,這幾乎已經是公式化的道理;但奇怪的是人似乎很容易忘記教訓。心中就算有所感觸,但「抉擇」纏身而來,立刻會忘了前車之鑑,這也是人性中一項極大的弱點。

  「蜘」片尚傳達出另一種訊息──在戰爭下的士兵是如何的矛盾與不安定。當和室被封為北城之主時,這使得士兵們獲得暫時的安逸,每個人口中不禁對和室讚揚起來;但發現和室被鬼魂纏身,又開始了躁動不安。而當和室告知除非蜘蛛林會走路,否則他永遠不會被擊敗時,士兵們似乎又獲得無窮的力量;其後,當在晨霧中看見敵軍以樹為掩飾朝城堡進攻而來,所有的人反而用箭射殺了和室。這些舉止只不過是為了保命而已。人性的私心,在這兒也得到印證。

  黑澤明的電影人物中,不乏充滿英雄主義者。但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其浪漫的背後,總存在著一種叛逆的悸動。這種叛逆是有違傳統的,甚至是反道德的。以和室這個角色而言,幾乎是無賴的行徑,由於因緣際會才成了檯面人物;但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不是和室的這種無賴草莽,似乎也很難成就英雄的位階吧?

  我們從正統的角度來看待「英雄」就會發現,幾乎都有相同的命運,就是不被道德約束的社會觀念所認可。也許正統的觀念有時必須假借崇拜或認可,但卻永遠不會承認這種英雄的衝動。張藝謀最近拍的「英雄」似乎也無法跳脫這種悲劇的哀愁。

  基於此,從這些角色的鬥爭中,我們會見到如利刃劃開胸膛般的殘酷剖白;也不免為這種矛盾而自陷於緊張不安中。

  很多事件的始末有時很難用對或錯來作論斷。評論者的位置是個關鍵,這一點,黑澤明自己應該是感觸最深的。因為以西方的形態展現東方的武士(英雄)精神,其實也備受日本國內批判的。然而黑澤明自有其堅定的見解,為了抗拒那股「正統」的批判潮流,黑澤明在創作之餘,事實上也展現了他的「英雄」性格。

  以一九五七年的水準而言,蜘蛛巢城絕對是一篇佳作,但某些騎馬的鏡頭又顯得冗長而令人難耐,是捨不得大刀闊斧或別有用心?整體而言,「蜘」片顯示了一代大師的功力與風範,尤其朝地在屏風後面洗手的畫面至今尚能影響台灣的劇團演出;而和室片尾頸部中箭也被列為經典畫面。雖是黑白影片,但總讓人神采飛揚而回味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