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

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
演員:席維.塔絲特(Sylvie Testud)
   豪威.席格(Howie Seago)
德國  / 1996年 / 107分鐘
一部描述生命、愛及雪聲的電影。菈菈因父母聾啞,從學會講話以後,就成為父母親對外溝通的橋樑,她讓父母親知道大自然的聲音、翻譯 …

◎ 劇情簡介     

  菈菈的父親馬丁和母親凱都是失聰的人,菈菈也因此學會了手語而與父母融融和樂。但因馬丁從小對姐姐卡麗莎常與父親吹奏樂器而受重視,自覺委屈常在重要的聚會中把事情弄糟。

  在聖誕夜的聚會中,卡麗莎送給菈菈一支黑管,菈菈也由學校的老師教導而學會了吹奏技巧。但這些音樂旋律卻永遠也進不了家裡。馬丁因從小遭受的羞辱,對音樂不但排斥甚至不鼓勵菈菈在學校浪費太多的時間,就連菈菈在學校的演奏會都沒有去參加。

  菈菈己經高中畢業了,姑姑卡麗莎決定要她搬到柏林共度暑假,然後去考音樂學院。馬丁的反應相當激烈,他認為菈菈將會永遠離開他們而去,但菈菈已經十八歲開始要過獨立的生活,更何況妹妹瑪莉年紀雖小,但慢慢已能接替菈菈在家的工作。

  菈菈到了柏林後雖然如魚得水, 也逐漸發覺卡麗莎與丈夫葛瑞國的感情出了問題,而卡麗莎常與一票搞藝術的人鬼混。這一日菈菈回家正好見到葛瑞國與卡麗莎爭吵,並搬出行李後離去。菈菈無奈四處閒逛,無意中發現一位聾啞學校老師唐姆與學生用手語交談。菈菈去學校參觀,也與唐姆一起去看電影。但回家後卻發現卡麗莎竟已將攝影師男友帶回家,這使得菈菈情不自禁地將心中感受說出,並憤怒離去。

  菈菈意外地在街上遇見葛瑞國,並住進他的公寓,但沒多久,葛瑞國告知菈菈母親因騎腳踏車發生車禍而亡;但這並未使菈菈與父親的緊張關係化解。由於馬丁堅持家裡不准有音樂,並責怪菈菈不該夜晚帶唐姆到客廳作愛,菈菈聞言憤怒回到柏林。

  在唐姆到美國後,菈菈意外接到九歲妹妹隻身來柏林的電話,在無可奈何下,葛瑞國拜託卡麗莎載瑪莉回去,也促成卡麗莎再回葛瑞國身邊的藉口。

  在入學考試的緊要關頭,馬丁意外出現在觀眾席上,父女雙方一陣手語交談,菈菈才知道父親其實也一直努力想進入音樂的聲音中,菈菈也感謝父親第一次聽她的演奏,她也向父親保証從出生到永遠,她都是他的女兒。

二、分析

  德國人講究效率的個性連在電影中都能感受到,「走出寂靜」的剪接與戲劇過程充分展現了這股力量。

  映象的藝術除了畫面之外,聲音也是重要的一環,譬如對白、音效、配樂等等。喪失了演員的對白而能處理得井井有條則考驗著導演的功力。

  馬丁從小失聰,這不但使他的性格變得鬱悶自卑,連帶地姊姊擅長的黑管及父親的鋼琴演奏,都變成他悲痛嘲笑的對象。父親對馬丁這種在眾人面前失禮的舉動,生氣地將他鎖在房間內,從此馬丁的心靈世界也扣上了層層的大鎖。事實上眾人還是有機會進入馬丁的世界,但我們發覺家人對手語並非熱衷,僅能與馬丁作簡短的溝通,無法真正交心的結果,馬丁當然離家人愈來愈遠。

  馬丁也娶了失聰的妻子,而女兒菈菈似乎是相當細膩的女孩,她對手語的呈現有如一位大指揮家,逐漸地她變成家中極重要的成員。她為母親翻譯電視劇,作家中對外溝通的橋樑,也因為這樣,馬丁和妻子則更安穩地守在他們建構的無聲世界中。

  問題是馬丁忽略了菈菈不可能永遠是個小女孩,終有一天她必須振翅遠飛,何況菈菈還有一個「聲音」的世界。對於聲音這種抓不到看不到的「東西」,馬丁是困惑好奇的,父女倆曾討論下雨是什麼聲音,菈菈努力地形容,甚至像詩人般地表示因為雪被覆蓋了因此就完全沒有聲音。其實這些對話(手語)像極了中國古代禪宗的公案-被雪覆蓋之後的寂靜其對立必然有某種聲音,既然如此,則在覆蓋之前與之後的當下,那個真相又是什麼呢?

  而母親則比父親更了解兩代的相處之道,她告訴一直擔心失去女兒的丈夫說,不能把女兒當成屬於自己之物,因女兒也是一個個體,這是多麼豁達的胸懷與見解,母親更答應菈菈的要求,雖然耳神經失調平衡感欠佳,依然學騎腳踏車而導致車禍身亡。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她有生之年曾盡己所能與女兒享受快樂共有的時光,導演不時在影片中穿插母親吃力騎腳踏車的畫面,自然有著訴說不盡的心語。

  卡麗莎姑姑也是個關鍵人物,她從小以黑管和父親以鋼琴合奏,但事實上她又暗中埋怨家人對馬丁的特別恩寵,加上她與葛瑞國結婚後膝下猶虛,她送菈菈黑管並答應讓她考音樂學院,其實都是心靈的補償作用,亦即馬丁無法為女兒作到的,她能補其缺陷。這種從小遺留下來的不平衡也因為她永遠無法進入馬丁的「寧靜」世界而日益加深。雖說人性的相互拉扯與傷害其實是關懷的另一種表現,導演在這方面以小女兒瑪莉作為潤滑劑,當卡麗莎送瑪莉回馬丁家時,不僅使她用手語與馬丁作了「長談」,而她也促動了馬丁重新對菈菈的關懷。馬丁何曾不想關懷自己的女兒?只是自我閉鎖的心靈使他幾乎已經忘記他也是個個體。而卡麗莎也在這次的行動中,尋回她與葛瑞國的真實關係。

  卡麗莎是個浪漫主義者,她對丈夫的感情一直拿捏不定,寧可每天跟一些年青的藝術家鬼混,而導致夫妻分居。葛瑞國說他聽了卡麗莎吹黑管會頭疼,其實是潛意識的抗議,當菈菈也離開卡麗莎而住進葛瑞國的公寓,菈菈為了考試在他工作室內吹奏黑管,葛瑞國還不是照常工作?!由此可知卡麗莎的內心始終在極端不穩定中想要掌握住什麼,但就連她自己也講不清楚。所以卡麗莎常常到一個湖中裸泳,她欲藉這種奔放的行為尋求生命的出口,但每回終究還是得回到岸上溫暖的毛毯中。

  菈菈無意中認識的男友唐姆也是聾啞學校的老師,他是菈菈的生命躍入另一階段的緣由。菈菈從他的教學中體認到從震動中也可以感到律動。而母親生前買的兩張音樂會的票,也使得菈菈體認到「夏卡爾」這位猶太藝術家的精神。

  其實不管是音樂或其他思惟,都是在印證內在心靈的寧靜存在。換句話說,如果能將藝術感受轉化為一首詩,或是全然的愛,或是慈悲喜悅,而在悲傷中有著自在,在自在中有著了然分明的覺知,縱然你遭遇到極大的悲痛與苦難,那份厚實的明覺就像太陽一樣永存心中。

  菈菈似乎體悟了這些感受,她在與父親爭執之後,毅然決然以自己的黑管去探索另一個世界的奧秘。而在面臨考試的關鍵時刻,馬丁卻突然出現了。

  馬丁的出現當然是因為卡麗莎的催促,但要馬丁從閉鎖的世界中走出是何等艱困之事,而他勇敢地踏出這一步,他依然聽不到女兒吹奏的音律,但他很努力地用心聆聽與感受。這個階段已經不是聽不聽得到的問題,而是彼此從心中掏出最真誠的關懷。馬丁的動作舉止顯得笨拙而尷尬,但每個人幾乎都可感受到他當父親的心語。誠如菈菈告訴他,從出生到永遠她都愛著父親……。

  「走」片確實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佳作,尤其對「無聲」這個世界的詮釋,藉音樂的四度空間魅力追索到人類一直忽略的心靈世界,在喜怒哀樂中體現了人性糾葛,沒有做作,沒有虛偽,然後對個世界因為電影是這樣呈現而變得令人喜悅起來。

  看完電影,仔細聆聽,真的會發現月亮走路的聲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