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洪秀玉
「比文招親」是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政府戲劇季的演出作品,為了強調其本土的特質,因此故事情節均以台灣作為創作原形…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朝的鹿港…
◎ 劇情簡介
從小父母雙亡寄居在舅父家中的林青,雖為秀才但只能為舅父管理帳務。這一日林青外出收租,正巧遇上大雷雨,只好躲入一間破舊的媽祖廟內。而鹿港望族高家千金小姐秋芳與丫環小紅也正巧入廟躲雨,二人詩詞相談甚歡,臨別之際,秋芳贈送林青金釵一支,並暗示近日高家有「比文招親」,期望林青能前往一試。
而林青的表兄顏俊不學無術,天天花天酒地,雖然顏父不時請媒人說媒,但卻無人敢攀親。在死黨阿吉的慫恿下,顏俊也想參加比文招親,遂在阿吉的設計下,要林青假冒顏俊之名應試,林青雖然不願,但顏俊認為林青忘恩負義,飽受指責的林青,不得已才冒名頂替前去應試。
林青才高八斗,果然連闖三關,第三關與秋芳在花園詩詞對答,秋芳嬌羞入內,高家父母立刻將林青迎入大廳,並要他三天之內前往高家迎親。
林青內心沮喪不已,而顏母和顏俊要林青好人作到底,再假冒一次,到高家迎親,只要將高小姐迎回顏家,「生米煮成熟飯」,就算高家反悔也來不及了。林青本來不願,但顏母及顏俊軟硬兼施,善良的林青只好答應了。
林青與迎親隊伍來到半路又遇大雨,不得已又躲入媽祖廟內,兩人第二次見面,卻有不一樣的心情,也各自點香向媽祖祝禱。此時高家人急急趕來報訊,謂河水已經暴漲無法過河,只好再回高家。高家也預備了一間洞房,讓林青與秋芳共處一室,但老實的林青卻不寬衣解帶,端坐在燭下。困惑的秋芳不僅趨前為他添衣,這才驚醒了林青,但不管秋芳如何追問,林青卻不敢道出緣由。兩人就這樣坐至天明。
迎親隊伍再度前往顏家,但一過河,怒氣沖沖的顏俊與阿吉早已帶了大批打手等在河邊。他憤怒指責林青不該與秋芳過夜,雙方亂成一團,正巧縣官經過,遂將全部人等帶回衙門。聽了林青的敘述後,縣官詩興大發,遂在公堂出題,由林青與顏俊對答,顏俊荒腔走板,不但挨了大板,縣官也將高秋芳判給了林青,結束了這一場混亂的鬧劇,但也為鹿港這個地方平添了一段佳話。
◎ 賞析
「比文招親」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朝的鹿港,但演出之際,演員的服飾卻是以明朝的裝扮出現。事實上歌仔戲的服裝一向是不注重考據的,每位演員都有自己的行頭,在野台戲的展現中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嚴謹的劇場舞台,這是有待商榷的。
「比文招親」是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政府戲劇季的演出作品,為了強調其本土的特質,因此故事情節均以台灣作為創作原形。「媽祖」是這塊土地上民眾信仰最多的神祇,因此就很自然地被移植至本劇分化為「象徵」與「精神」。不僅如此,媽祖還超越了這些期待,事實上卻是劇中人物(或觀眾)的救贖。
林青雖然飽讀詩書,但卻只落得替舅父收租作帳,而他善良與世無爭的性格,在今日的觀點而言是懦弱的表現;但請注意,中國自古以來的戲曲,小生似乎都有這樣的通病。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一點也不誇張,而往往在重大轉捩點能掌握樞紐的卻是「旦角」。女人的現實地位不受重視,但在戲曲世界中卻往往是決策者。
「媽祖」的被賦予期望,似乎也有這麼一層朦朧的因素。但這是潛藏的一面;另一種外在的表相就被秋芳具象化了。「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中國古代的認知,但本劇中的秋芳卻不僅才高八斗甚至凌駕在每個男人之上,這是一種媽祖的精神移植,畢竟這種「母性」主義的渾厚與能量,不分男女均能溫馨地接納的。
歌仔戲是台灣特有的劇種,雖然它起源於漳泉,但在一百年的演變中,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只是歌仔戲的戲碼大部份均改編於京戲劇本,鮮少有劇作家為某個劇團編寫;若有也均將題材作舊有的還原。「比文招親」在這方面的全新劇作是值得鼓勵的。
詩詞歌賦在這齣戲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相當特殊的一環。早期留待在台灣的詩人中,常以「漢學」的角落,作「河洛」音調的朗讀,可惜至今也日漸式微,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而「比文招親」的對仗押韻雖然不甚嚴謹,但以更口語的語調表現,似乎與歌仔戲更為貼切了。
飾演林青的演員洪秀玉與飾演小紅的洪秀美以前均是楊麗花歌仔劇團中的演員,演技唱腔自有其獨當一面的功力。只可惜一些丑角的演出,依然本著過去野台戲的模式,在舞台上「自由發揮」。這種即興的表演其實是相當嚴肅的課題,演員必須有把握能有「駕馭舞台」的能量,觀眾才能被這種能量吸引而達到效果,否則不但不能收到效果反而會弄巧成拙。事實上有這種現象的演員,都是在排練時最不認真的。
「比文招親」也被界定在「劇場歌仔戲」的地位,原因是它有別於傳統的野台戲。這幾年許多歌仔劇團一直朝這個方向前進,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起碼是求變的第一步。但這必須在心態上作大幅度的改進,尤其觀念上是必須重新建設的。
就以著作權而言,「比文招親」演完後,曾有演員拿到南部作野台演出;更甚者,將之拿至某有線電視台分成兩集播出,但卻完全沒有知會編劇。雖然劇情有略加修改,但這種嚴重侵權的行為他們卻視若無睹,原因是沒有著作權的觀念。編劇原本欲提出告訴,但因體認到歌仔戲界的艱困,最後還是作罷了,但真的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比文招親」共分十四場,就整體而言,節奏是相當快速的,因此在轉場中有時利用拉昇的布幕,瞬間達到轉場的效果,這也增加了本劇的可看性。雖然本劇被界定在「三文戲」,沒有壯烈的武打場面,但它的溫馨詼諧,卻有別於傳統的「哭調」,「快樂與希望」是當時「比文招親」打出的招牌。
哭調是歌仔戲相當重要的表現方式,但若認真思索,其實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歌仔戲界有許多演員以唱哭調而聞名,但究其精神與意義,不難發現這份哀愁與悲慟不時籠罩著群體精神意志;久而久之,這塊土地不免也染上了一層悲鳴之氣。但人生真的有必要為悲而活嗎?歌仔戲中許多快樂的因子與歌調,事實上更能展現人的智慧與風趣,這點值得日後從事歌仔戲創作者參考與思索。
每個時代都有它不同的風貌與精神。這些改變常常在一些藝術作品中得到線索,歌仔戲當然也不能例外,嶄新的時代觀與社會脈動,必須融合在創作當中,這不僅是演員的責任,也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必然的精神認知。
「比文招親」是一個開端,它用了最流暢與開放的精神來創作,雖然舞台與服裝,甚至演員的風格無法齊頭併進,但起碼它已走出了一大步。
我們寄望這個開端能讓歌仔戲努力耕耘,最終能被每一位喜歡戲劇的朋友所接受,尤其是六O、七O、八O年代出生的年輕朋友。如果這份熱烈的期待能得到他們的迴響,相信這塊土地的人文氣息絕對是相當「百老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