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亞瑟‧勞倫茲(Arthur Laurents)
演員:娜坦麗‧華(Natalie Wood)
喬治‧恰克利斯(George Chakiris)
麗塔‧莫瑞諾(Rita Moreno)
美國 / 1961年 / 152分鐘
禮讚:196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配角、女配角、錄音、服裝設計、
藝術指導、攝影、剪接、改編配樂共10項獎項
莎士比亞原著不朽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改編成現代時空的故事…
◎ 劇情簡介
東尼與馬麗雅在舞會上發現了彼此,兩人立刻墜入愛河,但這引起伯納度的不滿,雙方起了爭執,幸好警方趕到才未釀成大禍,但卻更加深雙方的宿怨。
東尼可不管這些,他依尋著自己的感覺,到馬麗雅住的巷內呼喚她的名字。兩人在防火梯上互訴衷曲,並相約第二天東尼到她工作的服飾店接她,但兩人相會之事卻被伯納度的好友阿米達知曉。然而阿米達雖嘴說反對,事實上卻又暗暗讚嘆兩人郎才女貌。
伯納度決定要把事情一了百了,與瑞夫相約在道格糖果店討論約戰之事,東尼正好趕來,他建議雙方應以拳頭表現男子漢決鬥的勇氣,雙方雖然答應,但卻各自偷藏了武器。
東尼與馬麗雅相會,馬麗雅得知哥哥與傑次幫的人拼鬥;東尼告知雙方只用拳頭,但馬麗雅卻不希望火拼發生,東尼在馬麗雅的請託下,決定去火拼地點化解雙方的爭執。
鯊魚幫推出伯納度;傑次幫推出瑞夫展開拳鬥,但最後雙方均掏出短刃,東尼趕到,伯納度趁機殺死了瑞夫,東尼眼見好友慘死,一時失去理智,接過瑞夫的短刃殺死了伯納度,雙方在警方趕到時一哄而散。
東尼逃至馬麗雅的房間內向她懺悔,馬麗雅原諒了他,兩人決定遠走高飛。東尼在老闆達克籌錢相助下,本欲去接馬麗雅,但受馬麗雅之託來報訊的阿米達因受傑次幫的人調戲,謊稱馬麗雅雅已死。傷心的東尼不顧危險衝至街上,雖然找到了馬麗雅,但卻被伯納度的弟兄奇諾開槍射殺。傷心的馬麗雅扶著東尼的屍體痛哭,但傑次幫與鯊魚幫在犧牲了三條人命後終能和平共處。
◎ 賞析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西域城故事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名著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在時空與人物作了極大的調整後,西城故事展現了它有別於原著的另一種風格和趣味。
美國是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種族問題一直是個嚴重的問題。事實上在一九二八年Victor Fleming即已完成「愛爾蘭之花」(Abie’s
Irish Rose)
,但內容是以猶太教與天主教的衝突為背景。在五○年代左右這些衝突已經緩和,因此劇本就一直耽擱下來。在一九四九年編舞家傑瑞‧羅賓斯與作曲家伯恩斯坦,劇作家亞瑟‧勞倫茲以「東城故事」(East
Side Story)
完成故事劇本,但卻一直沒有演出,直到一九五四年伯恩斯坦與亞瑟‧勞倫茲在好萊塢相聚,發現一則墨西哥移民械鬥的新聞,這才靈機一動將故事背景套在紐約西城,亦即現今林肯中心地帶,劇名也改成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然而在當時伯恩斯坦手上有另一齣戲Caudide,
承受的壓力極大,故再由二十五歲的桑坦加入,但因其內容打鬥血腥,製作公司臨時抽腿,直到製作人普林斯籌了三十萬元才正式開拍。而歌舞劇版在一九五七年正式在百老匯演出,一共演了七百三十二場
(小賺一點) ,電影則在一九六一年正式開拍。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歌曲今夜(Tonight)、天國某處 (Somewhere)、亞美利加
(America)、瑪麗亞 (Maria )至今依然令人懷念,而音樂天才桑坦與普林斯在七○年代以概念音樂劇 (Concept
Musical)的創作理念全盤革新了現代音樂劇場 (普林斯則是九○年代蜘蛛女之吻的名製作人)。
西城故事開場以俯瞰紐約街景來帶出背景時空,當然有其目的與意義。故事地點只是西城一塊烏煙瘴氣的巷道,這兒自有一套屬於年輕人的生命哲學,跟其他的青少年一樣,處在逞兇鬥狠的爭執世界中。但導演要表現的依然不脫莎士比亞原著的精神──「愛」。
事實上,西城故事的結構很簡單,其中也有情理上說不通之處,但正如片名一樣,它只是在敘述一篇故事,在感情與人性方面的安排,因為音樂與舞蹈的出現而被削弱,甚至忽略了。六○年代是音樂劇大行其道的年代,開場的街舞以及調度,其實是相當困難的表現。西城故事的演員運用了大量音樂歌舞劇的演員,這也使得本片在音樂歌舞劇中令人刮目相看,雖然男女主角均是以配音演出,但依然顯得天衣無縫,在當年奧斯卡中得到十項大獎(當然沒有男女主角),包括最佳影片、男配角、女配角、導演、攝影、美術指導、服裝設計、錄音、剪接、改編配樂。
在露西雅夫人的服飾店中,東尼與馬麗雅相會,各自以人偶衣架為雙方親友,然後模擬了一場婚禮,我們可以發現當兩人好像跪在聖堂前之際,其後方的窗戶正好是個十字架造型,而最上方則以強光作了象徵,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場動人的婚禮,這也彌補了悲劇的遺憾。這是導演運用舞台劇「放大」與「延長」的手法,這種渲染的力道很容易深入人心。另一場舞會也有異曲同功之效。
當東尼與馬麗雅發現彼此之際,周遭的舞者全部陷入黑暗中,只留東尼與馬麗雅的明亮影像,這使得兩人的焦點有了共鳴;事實上為導演的放大手法。日後這樣的手法也被人一再模仿與學習,足見導演的功力不凡。
編舞與作曲在本片中作了極大的貢獻,這也是為什麼本片有兩名導演的原因。雖然場景與幕次均與「羅密歐與茱麗葉」如出一轍,但歌舞的力量卻是原著所無法比擬的。
「美國夢」是片中一再被提及的。傑次幫的孩子雖是土生土長,但家境卻好不到那裡,不是父親酗酒,就是母親當妓女。而鯊魚幫的孩子除了女孩在服飾店工作,其他也是浪跡街頭。這些現象反而道盡美國夢的遙不可及,或許是命運使然;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這種陰暗的呈現都是一種劇情的平衡所需。鯊魚幫的青少年均屬下階層的家庭;當然其相對的對手自然必須處在同一天秤上,如此的衝突才不致有種族歧視,劇力也因此變得相當精采了。
片中的副警長也不是白人,或許是印地安人,也有可能是波多黎各人,但他一味地想升官,只求管區內不要有紛爭。這個角色是被淡化與邊緣化的,但卻是導演諷刺的對象,最後他留住馬麗雅問話,馬麗雅不得不支使阿米達去送口信,而引發了另一悲劇,副警長毫無疑問是個罪魁禍首。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副警長卻是盡忠職守的公務員,觀眾認定的心取決於導演鏡頭的主觀運用,觀眾心中自有一把尺。
西城故事的水準至今來看,其歌舞水平依然無懈可及,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女主角娜妲麗華日後走紅影壇,後來雖然不幸溺斃,但在片中的造型與演出,卻是令影迷永遠難忘的。
將歌舞劇直接移植到電影,當然有其要重新考量之處。很多舞台名劇被改成電影後,都是以碎斷的情節連接而成,喪失了許多張力,但西城故事在這方面的表現比其他名劇均出色許多;這當然得歸功導演與編劇的合作無間,而長期間累積在觀眾心目中的莎士比亞劇本厚度與魅力也得記上一筆。
欣賞到五十年前的作品依然令人賞心悅目,期盼國片也能讓人有這種感受;如果沒有,現在能否拍出這樣的影片亦是我們關心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