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茶館(The Teahouse)

原著:老舍
導演:謝添
演員:童超、英若誠、於是之、鄭榕
中國  / 1982年 / 128分鐘
影片將北京人藝的名劇《茶館》搬上銀幕,圍繞裕泰茶館在清末、明初、國民黨統治三個歷史時期的興衰和其間交錯出現的不同人物的命運,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所經歷著的種種苦難。影片充分發揮電影藝術手段的優勢,在保留話…

◎ 劇情簡介     

  一八九八年北京的裕泰老茶館生意鼎盛。王掌櫃主持著上一輩留下的茶館生意,面面俱到地應付著三教九流的茶客,以客為尊從不得罪人,使得裕泰茶館遠近皆知。但這一日房東秦二爺來訪,有意無意地透露可能將茶館房子變賣以為開工廠的資金,這使得王掌櫃惶恐不已。

  愛打不平的馬五爺叫了兩碗麵給叫化子吃,與秦二爺一言不合有了口角,不慎說了一句「大清朝快完了」使得他被捕入獄。另一方面無賴劉麻子替太監龐總管以十兩買了康六的女兒康順子為妻,一場場悲慘的生離死別陸續在茶館上演。

  二十多年過去,大清朝果然改朝換代。時局雖然很亂,王掌櫃的茶館還是重新開張,並且將後院改成公寓租給學生。看多了是非,王掌櫃學乖了,在牆上寫著「莫談國事」以免招惹事端,並在桌上加鋪花格布以為改良象徵。馬五爺和老友松二爺又見面了,松二爺哭訴兒女不孝,只有籠裡的黃鳥兒的叫聲能使他打消死意。兩名逃兵要劉麻子替他們買個閨女,而且一女要服侍二人;正好便衣趕到,主動索取現大洋並將逃兵罪行栽在劉麻子身上,一生為惡的劉麻子就這樣在茶館外被砍了頭。被賣至龐公館的康順子因太監死後不想介入財產紛爭,主動表示願在茶館幫傭,王掌櫃雖然嘀咕年頭不好又多了口糧,但還是勉為其難收留康順子及她的乾兒子。

  又是一個二十年過去,時局變得更壞,政局的更換如同走馬燈一般,王掌櫃這回貼了「茶錢先付」的紙條。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與唐鐵嘴的兒子依然一鼻孔出氣,幹的是包娼包賭的事,還跟周處長同流合污大張旗鼓以企業方式經營色情生意。龐總管的媳婦龐四奶奶想協助皇上復辟,專程來請康順子回去當太后娘娘,無視康順子的反應,揚言第二天要康順子答覆。小劉麻子要接收王掌櫃的茶館當色情大本營,萬念俱灰下,王掌櫃要康順子離去,並要全家都別回來,而他死也要死在茶館。馬五爺和秦二爺又來了,三名老者回想過去,不勝唏噓,只能以紙錢冥紙拋向天空祭奠自己一番。

◎ 賞析

  「茶館」原著是大陸知名作家老舍的小說作品,曾被改成舞台劇演出。本劇乃就已改編的舞台劇劇本再度改成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由京韻大鼓發展延伸而出的新劇種,表演型態與台灣的歌仔戲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唱工身段雖不似京戲嚴謹,但依然可以看出京戲的影子。北京曲劇的特色是演唱各半,但較自由豪邁不受傳統舞台的約束,是北京地方戲的一項出色表現。老舍曾為北京曲劇演出茶館一劇時給了一句評語:「你們作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你們填補了北京沒有地方戲的歷史空白。」

  茶館的長篇鉅著,深厚地呈現了半個世紀的時空,在小說而言是適得其所,但要將之濃縮在三幕的舞台空間,是需要相當功力的。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將整劇切割成三個時空,然後再將多重的事件壓縮在每一幕當中,不但不會喪失原著的神髓,反而因為節奏的轉換而變得令人艷嘆不已。

  由於過去的政治時空背景不同,老舍這名作家以及他的名著「茶館」對台灣許多人而言都是陌生的。更由於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國民黨在大陸時期的批判,因此老舍及其作品在台灣一直被列為禁書。解嚴後,書店便可以看見老舍及其他作者一系列的精裝書,茶館是當中極受青睞的作品之一。

  武昌起義後,中國陷入長期的紛爭與戰亂,連帶地百姓自然也深受其害;在大時代的動盪下,樸質敦厚的茶館就成了作者堅持的良心底線。王掌櫃看盡人間過往的人事物,但他沒有什麼企求,只求全家人溫飽安康。這是一個人的最基本訴求與活下去的要素,如果這麼簡單的條件都得戰戰兢兢才能勉強獲得,那毫無疑問地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老舍擅長以底層的人物去反映大時代的脈動,藉著被壓縮的屈辱與不安,間接地剖析了弱肉強食的貪婪世界。

  「茶館」應該有很重要的象徵。神農本草經云:茶者能上行頭目,使其清氣上昇,濁氣下降……。喝茶除了閒情逸致,其實有著「持平」的意味。老舍藉著茶館的凝視,以近乎上帝的冷靜,讓那個時代的不幸與恩怨,像走馬燈一般地呈現,不管執政者一再地更換,茶館始終屹立不搖,唯一的差異是客人愈來愈少,人心也一再地更動。第二幕牆上貼著「莫談國事」,第三幕牆上貼著「茶錢先付」,這是相當具象而高明的手法,在映象語言中已經將兩個時空的變動差異完整表現。在一齣大堆頭的劇中,這種乾淨俐落的映象創意是極其必要且重要的。

  王掌櫃從年輕演到老,當然是全劇的中心樞紐,而這個以和為貴,處處為他人設想的角色,其實正是大部份中國人的寫照。事實上以性善論而言,王掌櫃的個性是大眾的化身,貧窮在二十世紀初期幾乎是中國民間的代名詞,這其中涉及的政治鬥爭及政局紛亂雖也是原因,但老舍卻化身為王掌櫃向世人控訴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委屈。第一幕的衣著及佈景華麗,相較於二、三幕的沒落及寒傖,多少有著老舍對前清王朝的依戀;雖然他在那個時空中塑造了龐總管這名老太監的不恥行為,卻更有力地批判了民國初期國民政府的腐敗。

  三幕都有「密探」為虎作倀的小人行徑,像把利刃直剖胸口,讓卑劣的人性無所遁形。其實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點,人活著最大的敵人往往也是「人」;這之間的差異是人性善惡的對立顯現。貧富的對立與掙扎,常常驅動性格的轉變,對立與矛盾就更加明顯;是故本劇結束時,編導安排了王掌櫃要與茶館共存亡。當一切的忍讓與委屈無法受到合理而相對的回報,王掌櫃也開始「反抗」了;但這種最後的吶喊,其實是來自茶館的「毀滅」。當「持平的心靈天秤」被摧毀之際,一切的秩序就失去井井有條。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王掌櫃最後的覺醒代表著性格的完全成熟。就人生意義來看,一輩子哈腰作揖只求溫飽的王掌櫃似乎只有在最後的當下成為「自己的主人」。這一切來得不算遲,因為自覺的當下即是永恆。

  曲劇的特色當然除了演之外,還得有唱曲。「茶館」的歌詞寬厚易懂令人激賞,在劇力更需強調或延長之際,「歌」往往會有令人讚嘆的表現。最後一幕王掌櫃、馬五爺與秦二爺三人拋紙錢祭奠自己的一場堪稱絕響,三人的落寞與蒼涼,道盡了多少哀痛與無奈,落得先行為自己拋賞錢的諷刺,聲聲句句的音調都緊緊扣人心弦。

  「茶館」的舞台成就不見得是一流表現,卻已達可圈可點的境界。這種結合文學與戲劇的例子在台灣也曾有過表現,但總因為主客觀的各種因素而使得演出有了缺憾。這點是台灣舞台戲劇尚須要努力的。

  「茶館」給了觀眾一齣值得回味的好戲;也給觀眾一杯需要深思品嚐的好茶,端看各位看倌如何看,如何品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