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享佛萊.鮑嘉(Humphney Bogart)
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美國 / 1943年 / 102分鐘 / 保護級 / 黑白
禮讚:獲194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劇本獎、最佳導演獎(入
圍8項‧榮獲最佳影片等3項)
榮登1979年美國十大賣座影片
故事敘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戰地卡薩布蘭卡尚未落入德軍手中,成了歐洲難民投奔自由的跳板…
◎ 劇情簡介
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法國已淪入德國之手,許多想逃往美洲的人紛紛趕至中繼站──法屬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
這一日買賣出境證的掮客尤佳迪槍殺了兩名德國信差,也搶走了兩張出境證,但在他寄放在咖啡酒吧老闆力克處後,立即遭到逮捕。而此時維多與伊莎琳夫婦也趕來卡薩布蘭加,在走入酒館後意外發現曾在巴黎與伊莎琳共度海誓山盟的力克。
力克想起巴黎淪陷的那個晚上,他與伊莎琳約定坐火車離去,但伊莎琳卻爽約了。這令力克心灰意懶,遂一直留在這個三教九流聚集的城市。只是萬萬沒想會再與心愛的女人重逢。
維多是從集中營逃出的要犯,且又是地下組織的重要幹部,德國人絕對不可能放他離去,在走投無路的狀況下,伊莎琳來求力克幫忙,但過去那段恩怨,使得談判不歡而散。鋼琴師山姆見力克以酒澆愁當然了解老闆的痛苦,也只能彈奏那曲「As
Time Goes By 」撫慰受創的心靈。
在酒吧喝酒的德國軍官一時興起唱起德國軍歌,維多不服氣指揮法國人唱起馬賽曲,這使得德國蓋世太保史查沙少校欲提早將維多關入集中營,甚至不惜手段欲除之而後快。
這一夜維多去參加反納粹的夜晚地下集會,而伊莎琳再度來求力克,並說出當年她已結婚,因以為丈夫已死而與他發生感情,臨時失約是她同時獲知丈夫尚在人間,且受傷需要她的照料。伊莎琳要力克送維多至美國,因反納粹活動需要他的參與,而這回她決定留在力克身邊。巧的是維多參加集會被人追至酒館,力克要助手卡爾偷偷送伊莎琳回旅館,他與維多展開對談,這才發現維多也是如此愛著妻子,維多被抓走後,力克奔走以罰款方式賄賂法國警長雷諾並釋放維多,並設計他與伊莎琳欲離去,讓雷諾再度逮捕維多。但事實上在機場時,力克反而要維多與伊莎琳離去,自己則可殺了德國少校史查沙,雷諾本來就從力克身上得到許多好處,故意謊稱兇手已逃,因他不願當納粹走狗,也樂得與力克繼續合作。
二、 劇情分析
一九四三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劇本獎、最佳導演獎,並榮登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的北非諜影,其實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尤其劇本的舖排與角色刻劃,甚至情節的情感互動,被列為影史上最好的劇本。在電影學院的教學上也常以本片作為編劇的講解素材。
伊莎琳的丈夫維多被捕入集中營,並傳來維多已經死亡的訊息,而此時伊莎琳在巴黎邂逅了力克,兩人不僅陷入熱戀,甚至相約在德軍進入巴黎時一起離開,但伊莎琳卻在行前得知丈夫未死且又受傷的消息,伊莎琳陷人天人交戰的掙扎與抉擇。最終她選擇放棄真愛留在夫夫身邊,但此舉卻造成了力克情感慘重的打擊。
這一段戲屬暗場過程,觀眾是在劇情的「剥蕉」理論中逐漸找到整個故事的「因」。如果從此兩人不再見面,那麼這段情感將永遠埋藏在兩人心中,但局勢與命運使然,這對冤家終於又在卡薩布蘭加見面了。
力克的反應自然是宣洩對方失約的埋怨,但問題是伊莎琳有難言之隱,但因力克的咄咄逼人,伊莎琳只能傷心逃避。如果就此分開,戲當然唱不下去,因此之前就創造一個德國信差被殺,而力克手上握有出境證的具象事件,也就是出境證這項道具使得力克變成圓心,所有的人事物都將圍繞他而行。於是伊莎琳的先生維多在歷經多次的受挫並感到德國蓋世太保的逼近時,不得不又與力克接了頭。
維多雖然感覺出力克與伊莎琳之間似乎有著曖昧,但他卻又是如此深愛著妻子,這種以君子的磊落態度相互對應,使得觀眾在面對丈夫與情夫之間也掀起了一股公平的喟嘆。這種處理的態度是以「人」的誠實原則來舖排;也使得人物性格更能真誠呼應,重要的是也由此延展了最重要的情節與結局。
伊莎琳在巴黎基於情義與道德,她放棄了力克,但這回她決定要按照自己的感覺來作抉擇。讓維多離去以便領導反納粹活動的理由,使得伊莎琳減輕了心靈的罪惡感,何況真愛一直縈繞在她靈魂深處而暗自傷神。力克當然同意伊莎琳的決定,他將自己「封閉」在卡薩布蘭加等的不就是這段日日盼望的情感嗎?
力克卻在最後的關頭更改了決定,他要維多與伊莎琳一起離去,因為他發現維多也是如此深愛著伊莎琳,因為維多曾要求力克讓伊莎琳離去,他寧可留下,雖然留下有著生命的威脅。
這樣的互動看似簡單,但卻直指人性深層的底端那股複雜難測的妄念。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戲劇電影之所以成為不朽經典,其實都是能夠在人類「微細」思惟中作出感情與理性的鬥爭,層層的抉擇與無奈道盡了人性的善與惡,而這一點也正是人異於其他動物最重要也最珍貴之處。
主題曲「隨時光流逝」曾經風靡全世界,就如台灣的民謠「望春風」歌詞中找不到一個「愛」字,但卻讓人深深感觸到女子充滿企盼的情愫。「隨時光流逝」也具有異曲同工的魅力,名片配佳曲,當然相得益彰,也就難怪本片會久久之後依然令人懷念了。
酒館內納粹軍官肆無忌憚地合唱軍歌,維多挺身指揮樂隊及酒客揚起了「馬賽曲」。這不僅是國際政治的角力,也是愛國情操的熱烈表現;雖然法國國歌佔了上風,但卻也使得維多的處境更加危急。但這正是維多的性格,他勇於挑戰,勇於鬥爭。力克的性格就更內斂深沉,他的行事風格很難叫人捉摸,但兩人卻有著為正義奉獻的相同熱忱。
力克在獲知一對東歐年輕人為買黑市出境證而賭輸了錢,力克毫不猶豫地暗助他贏回二千元,也挽救了女子喪失名節的遺憾。這段小插曲除了呼應當時這個城市的混亂概況之外,其實也精準地突顯了力克的性格,當然也為他最終助維多與伊莎琳的決定留下伏筆。
法國警長雷諾是個有趣的角色,他的國家已被德國所控制,他必須聽命於蓋世太保史查沙少校。他接受賄賂,賣黑市出境證,有時也希望美女提供性服務。這種近乎卑鄙無恥的角色卻因戰爭延續的矛盾,使得雷諾變得更為複雜起來。不管他的任何劣行,但由於最終未曾揭發力克殺死史查沙,就足以使觀眾扭轉對他的印象。這種灰色性格的角色敘述,在早期的影片中較少見到,而雷諾的表現又獨樹一幟,這得歸功於編導的前衛與用心了。
英格麗褒曼演此片時年紀尚輕,也難得讓觀眾一睹她青春年少的風采,只可惜這一切均已成東逝水,再度觀賞本片,不免讓人唏噓。
愛情一向是令人憧憬與追索的,但真正理解愛情真諦者又有幾希?獲得也許令人心花怒放,但在真正緊要關頭能夠衡量取捨者才是大愛之表現。伊莎琳第一次放棄力克;最後力克放棄伊莎琳,看似兩不相欠,但情況雖然互異,而其本質卻是相同的。因為兩人在不同時空下作的抉擇都是出自包容與犧牲,唯有如此才能用這種高超的作為來呼應心中僅存的那份愛意。也許永遠沒有人會知曉這段緣由,但這又何妨?正如主題曲的鳴訴,任何人事都會隨時光流逝,而剩下的就只有那份永久的回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