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蘿拉快跑(Lola rennt)

編導 / 配樂:湯姆.提克威(Tom Tykwe)
演員:法蘭卡.波騰(Franka Potente)
   莫里茲.布雷朵(Moritz Bleibtreu)
德國 / 1999年 /  83分鐘
禮讚:1999年斑比獎 Film - National
   2000年獨立精神獎 Best Foreign Film
   2000年線上影評人協會獎(OFCS Award)最佳外語片
要在廿分鐘內籌措十萬馬克解救男友的性命,蘿拉一直往前跑…

◎ 劇情簡介     

  曼尼被老大羅尼託付帶回十萬馬克的販毒所得,卻因為女友蘿拉丟了機車而無法來載他。不得已曼尼只好坐捷運,但因為一名流浪漢在他面前跌倒,曼尼去扶他時正好見到兩名警察盯著他。作賊心虛的曼尼急急下車卻將放置在塑膠袋內的十萬馬克遺放在車上。

  曼尼焦急地在十字路口打公共電話給蘿拉。要二十分鐘內能否幫他籌到十萬馬克?蘿拉認識曼尼才一年多,但卻十分愛他,她要曼尼在原地等候,二十分鐘內一定趕到。

(第一段)
  蘿拉放下電話後立刻奔出,在樓梯間遇上一隻惡狗,但蘿拉毫不畏懼地經過,然後在一個轉角遇見推娃娃車的婦人,因差點撞上婦人破口大罵。蘿拉只顧往前跑,在另一個轉角處遇上流浪漢,但只錯身而過。前面有兩行列隊而來的修女,蘿拉筆直地從兩列隊伍直接穿過。接著蘿拉又遇上一名騎腳踏車的青年,青年加快速度問蘿拉要不要買腳踏車,蘿拉心急如焚那有時間回應?她只顧往前跑。接著蘿拉衝過大樓汽車出口處,她爸爸的朋友麥爾開車出來,差點撞上她,麥爾嚇了一跳正在想不是蘿拉嗎?卻未發覺汽車依然往前走,衝出路上時撞上了一輛疾行的汽車。接著蘿拉又往前走,一輛紅色救護車與她併行,正好一群工人抬一塊大玻璃經過,救護車緊急煞車。蘿拉奔入父親的銀行卻發現父親與女董事尤坦有曖昧關係,蘿拉向父親要十萬馬克卻被父親趕出,蘿拉無奈趕到十字路口,發現曼尼開始搶超商,不得已她也加入,但在警方包圍下插翅難飛,一名警察槍枝走火正好射過蘿拉胸口。

(第二段)
  蘿拉放下電話後,急急奔出,一切過程相同但略有差異。她進入銀行後搶了警衛的槍挾持自己父親,搶了十萬馬克後逃出銀行外,包圍的警察以為她是逃出的人質要她快離開。蘿拉趕到十字路口正好是二十分鐘,但曼尼過馬路時卻被救護車輾斃。

(第三段)
  蘿拉放下電話後,急急奔出,一切過程相同但略有差異。蘿拉趕到銀行後父親正好與麥爾離去。蘿拉走投無路以一百元的馬克在賭場贏得十萬馬克,而曼尼也正巧迂遇上流浪漢找回那些錢。在渡過這個難關後,蘿拉與曼尼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二、 劇情分析

  蘿拉快跑是一部二十世紀末(一九九八年)顛覆傳統思惟而且提供機運新方向的創作。不但在票房得到亮麗成績單,更在影壇引起討論的話題。

  故事以三段重新組合的事件與過程來顯示因為一點的小差異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後果。這使人想起有名的「蝴蝶理論」,甚至在法國片「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也有類同的思惟,只是「蘿」片的故事解構,擷取了電動玩具的E化對待,使得簡單的故事延展了更多的理論空間。

  只要在電動遊樂器上投下硬幣,於是遊戲就開始了,就算賽車衝出懸崖粉身碎骨,但玩者只要再度投幣,賽車都能回到原點並重新再來,電動玩具的遊戲世界中的虛擬與設定,不但提供了玩家的參與感與經驗累積,重要的是人在重覆不斷的循環中好似被抽離現實,就像「上帝」站在高處冷眼旁觀這個世界的生死互動。「蘿」片也是如此,在第一段蘿拉中彈死亡後,導演替觀眾投下另一枚硬幣,於是蘿拉可以重新再來。由於有上一次的經驗,蘿拉(或者是觀眾的意識)會作些許的修正,而這些修正卻影響了過程中不經意人物的命運,以及蘿拉與曼尼的結局。

  以推嬰兒車的女人為例,她三次不同的反應也影響了自己的命運,第一次綁架嬰兒被攔,其他則悲喜互見。這些異同使我們見證到佛家的因果關係,而命運牽扯出的果是任何人互動的必然,沒有人能推其責。以麥爾為例,他開車而出,卻因為蘿拉的速度有了些微的變化,不但影響到自己車禍與否,更使蘿拉的最終命運完全改觀。

  我們每天在大都會中與千千萬萬的陌生人同在而互動,有時難找到彼此之間的關連性,但「蘿」片卻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任何思惟與想法都像一張網一般,每個網結都是這面網的銜接點 ; 而銜接點可以看到任何一個銜接點,恰如每天出門都會有無數的人與我們擦身而過。也許你會說他們與你全無關係,但若其中一人的突然舉動而引發驚恐,接著一連串的撞擊就降臨在你身上,你又如何去解釋這種令人困惑的意外呢?

  意外常被歸納到無法逃避的命運,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寫照。但電影的虛擬是一種創造,在傳統的藝術表現中,創作者表現了無限的專制與權威,因為觀眾必須在導演或編劇設定的結構中領納一切,然後獲得引導與教誨。但「蘿」片卻完全摒棄了這種制式的表現。導演提供了三種不同的過程與結局 ; 事實上也在提示觀眾能夠自行組合的可能性。蘿拉與曼尼在二十分鐘的過程如果是一盤棋,那觀眾下棋的模式自然不會完全相同,基於此,各種的可能性都會精采地展現,這其中的隱喻正是把作者的理論發揮到極致。

  「重組」的意義來自對現況與結果不滿意,但現實生話中卻完全沒有這個機會,在夢境當中或許是唯一有這個機會的,但卻又無人能自信夢境以相同的情節在每個晚上展現。現實生活中的不滿意只能轉化為經驗的累積,以期在下次相同的問題出現時,能夠有所警覺。

  問題是人類是個很容易忘掉教訓的動物,相同的陷阱會以不同的外在方式呈現,而誘使人掉入死胡同的卻是性格作祟。以蘿拉而言,她是個敢愛敢恨的女人。而愛一個人則不必去考量其他。如男友是黑道的隨身小弟,但她與曼尼在一起只有「愛」一個字。而為了愛她可以挾持父親,她可以參與搶劫,她可以不顧一切在柏林街道狂奔,雖然一樣是性格驅使,三段結局截然不同,但若是另一個蘿拉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導演提供的這名蘿拉,其實也給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提供了註解。蘿拉的作為在年長的觀眾看來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幾乎是與傳統背道而馳。為了愛可以全然不顧父親死活?為了愛幾乎摧毀了秩序和諧?但答案卻是肯定的。因為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下,節奏快的社會脈動,使得這一代的年輕人必須以更敏捷的思緒去應對周遭接踵而來的資訊。或許正因為這種忙碌的生活習慣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使得每個人逐漸壓縮生命的時空,於是人就變得更加自私起來。凡事的考量都會以自我為中心,親情倫理就慢慢被束諸高閣。

  更進步的社會將有更鮮明的團體表現,從獨立自主的角度去看應該是正面的。可是在發展出極致的進步社會前,這段過程將會有一段陣痛。尤其以傳統思惟來經營生活的人將會感受到無比的委屈與不適應。但這是趨勢與脈動,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從蘿拉第二段的生命態度,我們看到了一些預言。

  「蘿」片原則上是一種虛構的創作,像一篇短篇的小說一樣,你不喜歡可以不理會。但很少人不會被這些情節中不斷激盪出的意外以及延展出的意外所吸引,甚至開始探索這些不同的意義帶給我們的影響,這一點絕對應該鼓勵與肯定,因為人必須常常懂得自我反省與思考,尤其能夠吸引我們的思惟能引動生命的真相時,這些迷思的誘導就更值得我們花費精神去追索。

  「蘿」劇表相在拼湊與製造一些因果訊息,也努力地自言其說,但重要的是每位觀眾應該都是一名「再創造者」。所以我們也可以勇敢地投幣,然後開始另一段九十分鐘的遊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