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新小婦人(Little Women)

導演:姬蓮‧阿姆斯壯(Gillian Armstrong)
演員:
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
   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
美國 / 2000年 / 11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改編自奧爾柯特的同名小說,她以自己童年的家境和家人為背景,說的是一百前,美國「馬屈」家四姊妹的故事…

◎ 劇情簡介     

  馬屈家族除了男女主人外,還有四個女兒。大女兒是體貼纖細的瑪格,二女兒是刁鑽明朗的喬,三女兒是安靜可人的貝絲,四女兒是輕快驕矜的艾美。

  時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聖誕節前夕,原本經營學校的馬屈加入部隊,赴戰場參與戰事,使得妻子與四名女兒度過了一個父親缺席的聖誕節。

  馬屈家隔壁搬來了富裕的羅倫先生與他的孫子羅利。羅利對隔壁四名女孩皆具好感,在一次舞會,羅利肯定個性爽朗的老二喬是他想要追求的對眾;雖然喬有崇高理想,但羅利自信喜歡音樂的他與喜歡文學的喬絕對是天生一對。

  喬愛寫小說與劇本,所以姊妹們常在家中演練喬所撰寫的劇本,也邀請羅利加入,羅列與喬的感情日增;羅利的家庭教師鍾因羅利的關係也認識四姊妹,並且看上大姊瑪格。一日四人相偕到歌劇院觀賞歌劇,鬼靈精的四妹艾美發火,挾怨燒掉喬的手稿,兩姊妹的感情降至冰點;直到艾美掉落湖中,喬不顧自身安危將她救起,兩姊妹才恢復往昔感情。

  個性驕矜的艾美屢屢抱怨她演的總是配角,但還是繼續參加演練,日子就在這樣的吵鬧中度過。嬸嬸勸母親應將瑪格嫁給有錢人或是貴族,期望對日漸式微的馬屈家族有所幫助。

  戰場傳來父親受傷的消息,喬毅然剪掉長髮賣了廿五元,使母親有旅費得以至醫院照顧父親;鍾隨後也到醫院協助,使得瑪格感動而芳心暗許。

  善良而體弱的三妹貝絲偷偷拿了馬鈴薯幫助窮困的鄰居德國人夏豪,不想夏豪的兩個小孩霍亂死亡,貝絲受到感染因而病重,幸母親趕回以土法鍊鋼的方式以及信心與愛心,才撿回貝絲生命。

  那年的聖誕夜,羅倫送了一座鋼琴給貝絲,貝絲開心地為大家演奏樂曲,羅利趁機向喬求婚,喬卻拒絕。父親康癒回家團聚,瑪格與鍾決定訂婚,羅利受到刺激,決定遵從爺爺指示赴倫敦工作。

  四年後,艾美長大了,隨有錢的嬸嬸到巴黎進修繪畫;貝絲仍體弱,終日臥病在床。

  喬在瑪格結婚後感到從未有過的孤單與挫折,於是依母親的安排到紐約闖天下;認識了哲學教授菲力,兩人感情日增。工作上則一再受到出版社的退稿,不免沮喪,聽到菲力對作品的評論,更是傷心不已;正巧收到瑪格要生產的消息,於是兼程回鄉照顧瑪格。

  瑪格生下龍鳳胎,貝絲靜靜地離開人世,令喬意外的是羅利和艾美決定要結婚。

  喬將四姊妹的生活點滴寫成長篇小說寄給菲力,許久未獲回音;有天卻有人送來已經付梓出版的作品,竟是菲力親自送來。看到婚禮的佈置,菲力急欲離去,直至獲知是艾美和羅利的婚禮,決定放棄西部大學的聘書,與喬好好將大房子改建成一所學校。

 賞析

  這部電影是露意莎‧梅‧奧科特(Louisa May Alcott)著名同名小說所改編的,該作品已有多次被改編演出的紀錄。之前名演員伊莉莎白‧泰勒也曾參加演出過,此次觀賞的是較新的版本。

  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主線敘述卻將焦點放在四個女兒身上;因此看不到戰爭的殘酷與殺戮,代之而起的是四季風情轉換,以及優雅的人文價值;摻雜因戰爭引起的物質與醫療缺乏的批判,蜻蜓點水地控訴女人與黑人不能投票的遺憾與不公;這是作者露意莎被推崇為女性主義前驅的主要原因。

  受人注目的是露意莎塑造的四姊妹,個性迥異,立場分明。正如劇中台詞所言,小說家最初的作品都是以自己身邊的景物為描述對象,而二女兒喬便是露意莎的自我詮釋。

  在母親明理又關愛的照拂下,只出現幾個鏡頭的父親是微不足道的,同屬男性的鍾及羅利的刻劃也不是主觀敘述,以突顯四位女性的主體映象。也因如此一面倒的陰柔表現,配上雅致的風景田園就顯得名正言順而風格統一。

  母親角色雖沒有女兒的搶眼,幾句台詞卻令人難忘。艾美燒掉喬的手稿後,母親安慰抓狂的喬說可以任意發洩,唯不可以憎恨妹妹。也因為這樣充滿人文素養的薰陶,喬四位姊妹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喬的文筆也許極佳,卻非上乘,畢竟年輕的心靈尚無法詮釋厚重的主旨思維。如同現今的台灣出版業,紐約當時需要較多的是附會趨勢的作品,故喬一再遭受退稿的打擊。幾次想向社會趨勢妥協,但哲學教授菲力不以為然,告誡喬應該要有獨特的看法與見解,或可以寫些生活化的作品。

  喬一時無法領悟,直到貝絲逝世,念起以前姊妹間的互動與情深,一本鉅作方才問世。

  喬之前的願望是嫁給有錢人,看到姊姊要嫁給貧困的鍾,就極力反對;但當家境富裕的羅利向她求婚,她卻拒絕;更意外的是遇上窮教授菲力,卻無怨無悔地愛上。這樣看似言行不一、充滿矛盾的情懷,正是作者的文學力道。喬心目中的富有其實不盡然是有錢的表徵,智慧的展現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圖。

  「愛」當然也是一種富足的展現,如同最後一幕,菲力說他是一無所有的人,喬緊握他的手說:你現在什麼都有了。類似的種種跡象及事件,在馬屈家族中歷歷可見,因為淡淡的生活點滴烘托出四姊妹的成長,在「愛」的共融下,四人漸漸呈現不同的理想與人生觀,雖然與原先的期許有些差異,卻更呼應人性的變幻特質。

  就大方向而言,本部電影的內心世界是與南北戰爭相呼應的,其義乃是女性內心的自我內戰。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女性的地位是卑微而不受重視的,譬如說講話不能太粗俗,不應主動與男人搭訕,不能與男人握手,不能投票更是批判重點。作者藉一些當時的社會現象來發動訴求,是相當纖細而巧妙的文學表現。全部結構中的迂迴緩重、不落俗套的分場,成就了這篇詩情畫意的女性電影。

  貝絲雖然年輕夭折,卻是重要的轉折人物。體弱多病,不喜歡應酬,縱然姊姊們一再參加舞會,但貝絲總喜歡一人待在家中。前幾場戲中對貝絲的著墨不多,但是與喬的一場對手戲卻發揮得淋漓盡致……。

  貝絲一人留在家裡時,感覺是大家都離開家,這種孤寂,就連母親似乎也視而未見。生命的最後一刻,貝絲告訴喬說,現在她是第一個真正要離開的人了。短短一句話猶如利刃劃開了隱忍的感情,很少有人不因此而動容的。

  喬發現窗外狂風肆虐,遂起身關窗,室內立即暖上並恢復寧靜,貝絲便含笑離開人世。

  喬沒有嚎啕大哭,只是靜靜地躺在貝絲身邊,輕撫她的秀髮。這樣處理生離死別,實在令人欽佩。兩姊妹在愛的包容下,以成熟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難題。

  那個時代處處充滿傳統,但也洋溢潛藏的自由因子;兩種極端不時在激盪中對話,因而孕育出日後的男女平等。如同喬所說:女人和男人都應該要有投票權,因為他們都是「人」。

  本部電影較缺具象的大事件,因此不屬於好萊塢式的強烈感情衝突劇情片。但因為原著的龐大故事時空與思維,在忠於原著的風格與神髓下,轉換成映象藝術後,成就了這一篇優美動人、如詩如畫的電影。在現今充滿功利主義的台灣社會中,觀賞此片就顯得別有一番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