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原著 / 編劇:葛拉漢.格林(Graham Greene)
導演:卡洛.李(Carol Reed)
演員:
約瑟夫.柯頓(Joseph Cotton)
   崔佛.霍爾(Trevor Howard)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
英國 / 949年 /104分鐘
禮讚:1949年奧斯卡最佳攝影 、提名最佳導演、剪接

   195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二次大戰後旅居維也納的 Harry Lime(奧森威爾斯),在從事言情小說寫作的好友約瑟夫卡頓拜訪當天離奇死亡,但好友卻認為事有蹊蹺,於是展開追蹤調查…

◎ 劇情簡介     

  戰後的維也納百廢待舉,在美、英、蘇、法四國共同佔領下,呈現亂中有序的節奏。

  合利馬丁是美國二流作家,他到維也納來找多年老友哈利萊姆,沒想到正好遇上萊姆的葬禮。據英國警官卡洛威的描述,萊姆是被車子撞死的,而萊姆的女友史密斯安娜似乎有些難言之隱,但可以看得出安娜對萊姆的感情是相當深厚的。

  卡洛威希望馬丁早早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但馬丁應邀參加一場座談會而留了下來。事實上幾日的相處,他發現自己已愛上安娜 ; 更何況萊姆之死疑點重重,說什麼他都不能這樣離去。

  車禍現場有一名羅馬尼亞人波巴斯哥以及庫茲男爵,但萊姆的公寓管理員卻向馬丁表示,應該還有一人。但在馬丁的追問下庫茲及波巴斯哥都否認了。英國警方也查出第三人應該是醫學院的學生約瑟夫哈賓,只是在車禍後哈賓也失去了蹤影。

  安娜的護照被查出是偽造的,原來她是捷克的演員,即將面臨強制出境的命運。而馬丁在一次酒後向安娜道別,也說出了自己的心意,但意外地在門外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萊姆急急逃逸。

  卡洛威在馬丁追失萊姆的廣場發現萊姆是逃往地下水道。此時卡威才道出萊姆曾以劣質品冒充盤尼西林,獲得暴利,但也使得許多病人枉送性命。在重新開棺後才發現萊姆的墳墓中竟埋著哈賓。在卡洛威帶馬丁到醫院看病人後,馬丁終於答應幫忙捕捉萊姆,但條件是給安娜一個新的身分。但安娜發現真相後毅然拒絕,並撕毀新的護照。

  馬丁也曾透過庫滋要求與萊姆在高空纜車上見面,雙方不歡而散。馬丁接受卡洛威的建議,在咖啡廳中當誘餌,安娜也趕到,雙方略有爭執。不久萊姆果然出現,本想殺馬丁帶走安娜,但被發現而展開一場地下水道的追逐。最終萊姆負傷而逃,但還是死在馬丁槍下。

  萊姆的葬禮後,馬丁婉拒了卡洛威送他去機場,他決定停在前面等安娜慢慢走來,他和她似乎還有很多話要說,但安娜並沒有看他,逕自地經過他面前而離去。

二、 劇情分析

  本片曾獲一九四九年坎城影展首獎,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黑白攝影獎。稱得上是成果豊碩的電影作品,「黑獄亡魂」的翻譯並不傳神,其原文意指第三個男人。在其類型而言應可歸納在懸疑推理劇。

  馬丁從美國到維也納訪友,沒想到好友萊姆車禍死亡,這樣的開頭是相當有趣與吸引人,由此經由疑點而展開「剝蕉理論」的層層追索,直到真相大白。這雖然是懸疑推理劇中標準的模式,但其中的要素若缺乏合理的歸納與說服還是會有失敗之慮的。「黑」劇在整體而言,不管是情節佈局,演員表現,氣氛烘托都令人滿意,尤其導演在運鏡的意旨上更是令人嘆服。

  「黑」劇的時空背景選在戰後的維也納,當時這個城市受到美、英、蘇、法四國共管,於是常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 ; 但也因為各取所需,反而在處理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彈性與方便。在片中以英國的警官卡洛威為代表,雖然與馬丁是基於同文同種的立場,但偶爾也會撞擊出一點文化差異的火花。馬丁對卡洛威的名字常因口音而唸錯,卡洛威幾次忍不住糾正他,一則是馬丁開始對卡洛威的懷疑與不信任; 二則是因其浪漫無拘的性格使然。

  馬丁是個二流的小說家,知道他名氣的人少之又小 ; 另外他也非嚴謹的學院學者,故在接受類似讀書會的座談邀約時,很多文學的理論與概說就完全無法理解與回答,現場來賓一一離席而使得座談會尷尬地草草結束。導演套入這段情節的原因當然是為馬丁製造繼續留在維也納的理由; 也順勢鋪設馬丁不受制式的約束而率性的浪漫個性。也因為這樣執著的認真,才能對好友萊姆的死亡提出獨特的看法與質疑; 更重要的是同樣以這種性情來面對安娜,進而在他的感情世界探測出真實的意義與所在。

  因為萊姆住的公寓管理員透露了萊姆車禍時有三個人去抬他,但偏偏另外兩個人庫滋與波巴斯哥都否認有第三人,這是劇本中最大的賣點,也使得這個故事情節得以令人更有興趣地隨劇情追索下去。

  安娜的角色是一種無奈與困頓。她原是捷克人,卻使用假護照而在維也納作戲劇表演。東歐國家在未開放之前都屬共產國家,此處雖然對政治的意識型態著墨較少,但卻也巧妙地以安娜這個案點出了其中的緣由與奧妙。東歐國家的文化水平其實是相當高超的,但因為廿世紀實施的共產制度,而使得經濟走下坡,從八○年代以後,許多國家包括捷克採經濟開放政策,這使得過去窮困的現象有了極大的改觀,但戰後的捷克不但經濟狀況極糟,很多事都還是受制於蘇聯的掌控的。安娜使用假護照被英國警官發現,但蘇聯警官對車禍死亡事件沒興趣,偏偏全力偵察安娜假護照的來源,這也造成安娜即將面臨被遣送回國的命運。

  安娜對馬丁表示她是愛萊姆的,但事實上這一段感情猶似空中樓閣; 安娜應該也是霧中看花而看不清事實,安娜和萊姆在一起絕對是一種依存關係,也就是安娜連身分都沒有的窘境下,萊姆透過集團中的羅馬尼亞人波巴斯哥為她製作了假護照。也因為如此,安娜才得以在維也納立足,而萊姆為了集團中的哈賓有洩密的危機不得不殺之滅口並以假車禍來掩護時,就再也沒有考量過安娜的種種。安娜口中的「愛」其實是一種感恩與安全的動向反應,因此全劇中我們完全看不到安娜與萊姆有任何「愛」的互動,其實這是編導相當刻意的安排。

  馬丁與安娜的愛則是漸進而穩厚的。我們看不到兩人實質上的激情 ; 但在內心深處卻像是逐漸被煮沸的開水翻騰激撞。安娜第一次對馬丁說:你應該交一位女朋友的。已充分說明安娜一直緊封的心扉第一次向外推開,因為她感受到馬丁那股如陽光般的摯熱,連帶地使她無根的生命開始發芽生根。

  問題是安娜無法背叛萊姆,萊姆有恩於她固然是原因,萊姆與馬丁是幾十年的好友這層關係更是關鍵。如果萊姆真的車禍死亡,這段戀情應該是順理成章,但萊姆卻在抽絲剝繭中又出現了。對馬丁或安娜而言,萊姆的出現不僅是一種震驚、矛盾與掙扎。馬丁為求真相而與萊姆攤牌 ; 安娜則選擇再度隱藏自己的感情,於情於理於法她都無法將自己情感挑躍檯面,但她卻勇敢地發現馬丁愛她的真相而斷然下車並撕毀新的護照。這種有愛說不出口的窘境與痛苦似乎是安娜一生既定的命運,但何嘗不是國際世局帶給她的不安與不幸?

  安娜的愛是真摯而堅決的,如果馬丁一切是為了她,而將她單獨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但缺乏了愛她的人,那這種方式她寧可不接受的。安娜無法說出這些屬於感情世界的傳達方式,她以憤怒來掩飾自己的無奈與悲痛,而馬丁一時之間也無法思及於此,這一切必須等到萊姆真的死亡,他才會有豁然而開的醒悟。

  尾場是電影的經典畫面,寒冽的蕭索背景以及蒼茫的墳場映照下,馬丁等在前面,而安娜經過馬丁面前並未停下,馬丁和安娜的愛受制於太多的束縛,但在撥雲見日後相信他們會有正確而真誠的決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