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導演:阿瑟‧盧賓(Arthur Lubin)
演員:
尼爾森‧艾迪(Nelson Eddy)
   蘇姍娜‧佛斯(Susanna Foster)
美國 / 2004年 / 141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5年奧斯卡金像獎裡獲三項提名

一位天才由於臉部畸形而受虐待,從小在馬戲團被當作玩物。他逃離戲團後開始在巴黎歌劇院地下定居,後來逐漸被年輕的舞蹈演員克莉絲汀吸引,決定幫助其成為優秀的女歌手…

◎ 劇情簡介     

  舉世聞名的巴黎歌劇院每天上演著膾炙人口的歌劇,看似亮麗眩目,其實隱藏著鬥爭與情慾掙扎。

  劇團內的女高音克莉絲汀雖有很好的天賦,但因為沒有受過較好的訓練,又有一名出色的女高音橫擋面前,一直難有出頭表現的機會。但是巴黎有名的歌唱老師卻主動表示願意教導克莉絲汀,一教多年。

  克莉絲汀始終不知道是樂團內的小提琴手克羅丹費盡所有收入為她聘請名師,因為克羅丹不只默默愛上她,並且深信總有一天克莉絲汀一定會揚名世界。

  克羅丹年齡漸長,小姆指漸不聽使喚,雖然極力隱瞞,終究逃不過眼尖的指揮維爾納。維爾納為了樂團的整體表現,毅然開除克羅丹。克羅丹的經濟頓時陷入困境,遑論繼續供應克莉絲汀的學費;於是寫了一首協奏曲,希望出版商普利耶能夠出版以獲取報酬。

  勢利的普利耶完全不理會克羅丹,還拒絕歸還曲譜;但演奏大師在隔壁試彈,發覺是一首佳作,認為出版社必會出版。

  聽到試彈琴音的克羅丹以為普利耶盜用作品,與普利耶發生拉扯,情急下竟意外殺了他,而普利耶的女友則趁機以化學藥水潑在克羅丹的臉上,疼痛難當的克羅丹以雙手摀臉,在警方趕來之前急急逃入歌劇院的地下水道。

  之後的一場歌劇演出,女高音在第一幕結束前依劇情喝下一杯酒,卻不知當日喝下的是在後台被下了藥的酒,於是在中場休息時昏倒;舞台監督當機立斷以克莉絲汀替補上台繼續演出。經過名師指點的克莉絲汀果然一鳴驚人,獲得觀眾熱烈迴響。

  但是女高音醒轉後直指男中音安納托與克莉絲汀一起下藥,因為安納托早就與警察提督羅爾同時競爭追求克莉絲汀。

  羅爾接獲克羅丹的警告信,謂若換掉克莉絲汀,劇院會發生大事;羅爾將計就計,更換克莉絲汀的演出,以引出躲在暗處的克羅丹。

  歌劇照常演出,克羅丹遂爬上歌劇院的屋頂,用鋸子鋸斷頂上的水晶吊燈,讓劇場亂成一團,以保護克莉絲汀為由,戴著面具將她帶入地下水道,期望二人能共處一室。

  隨後趕來的羅爾和安納托情急下開槍,造成地下建築崩塌,二人急急救出克莉絲汀,克羅丹則葬身其中。

  克莉絲汀對二人的追求不願意介入,反更專注於歌唱事業;因為克羅丹的音樂神韻以及執著的關懷,正如她從小就會唱的民謠般迴盪在她腦海中。

◎ 賞析

  這部曾經得過獎的電影是同名「歌劇魅影」眾多版本之一,手法雖然較為老套,演員表演與現代觀點落差較大,但其製作魄力以及場景的壯闊,仍是值得嘉許的。

  台灣觀眾對歌劇較為陌生,以歌劇為背景的電影訴求,希望獲得共鳴是較為困難的。但歌劇的藝術成就綜合了所有的藝術創作與成果,艱澀難懂需要克服;常常接觸,自然會喜歡上它。

  本片的特色是將鏡頭帶入舞台的後方,一窺布幕後面的真實世界。看似氣象萬千的華麗舞台,是人刻意裝扮出來的;認識了舞台的真和實,自然能透照出演員的虛擬與真實的世界,甚至擴大觀之,可以呼應出人真正的內在思維,以及在幻妄空間的互動。

  人的慾望有兩類不同的詮釋,好的方面可以歸納為進步的原動力;若無慾望,心如止水固然是不凡的境界,但會喪失進取的精神,甚而迷失自我。壞的方面則是野心與佔有,本片即由這個觀點來詮釋慾望。

  待在劇團二年的克莉絲汀一直期待有朝一日能登上當家女高音,對於男中音安納托的追求,無法分清是愛或是攀緣;面對另一名追求者警察提督羅爾,也僅於平常的對待。

  畢竟是花樣年華,又有著天籟般的歌喉以及秀麗的外貌,成功是指日可待的。只是她不知道背後有個愛慕者小提琴手克羅丹每日在樂池中目不轉睛地盯著她瞧,默默地為她付出所有;這一切在克羅丹被樂團解僱後起了變化。

  克羅丹從小在母親的嫌棄陰影下成長,養成自卑且孤寂的個性;天天面對心上人,即使對方完全不知曉,甚至對之相當陌生,仍足以
撫平乾枯寂寞的心情。

  當被解僱必須離開樂團時,固然無力繼續支付克莉絲汀的學費讓他手足無措,但無法再每日見到心上人,才是最大的打擊。

  克羅丹對音樂的感情是細膩的,故創作的協奏曲立刻為演奏大師所賞識;只是這份細膩的情感太過偏向對克莉絲汀的付出與期待;單行道的付出,導致日後悲劇的發生。

  克羅丹被毀容是重要的轉捩點,在美與醜的對照下,克羅丹的情緒轉變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過去的愛戀現在甚至連默默望一眼都不可得,加上懷疑作品被盜用,瞬間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全部被盜走,不免衝動犯下大錯。

  但是即使如此,克羅丹並未忘記自己長久的心願,要栽培克莉絲汀成為歌劇巨星。

  他們二人都會唱一首鄉間民謠,可以知曉克羅丹對克莉絲汀愛慕其實夾雜著同鄉照料,只是克羅丹的木納性格使得天天見面的兩人依然形同陌路;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是克羅丹悲劇性格使然。

  就劇情而言,本劇並未完全脫離歌劇的型態,因此欠缺許多電影的映象力量。譬如克羅丹與克莉絲汀情感的互動,應該是令人縈迴與感嘆的,可惜全被忽視,因而很難一窺克莉絲汀心中的真正期許。

  雖然最後一場,她將安納托及羅爾贈送的花朵分送給其他人,轉而面對擠得滿坑滿谷的歌迷並接受他們的獻花;卻只是做了外向的追索,缺乏內向探求,使得克莉絲汀掉入慾望漩渦的角色。

  音樂在本片中是相當重要的,在音樂的包裝下,劇院內的人共同在音樂的儀式下享受一場心靈饗宴,卻不知是導演刻意設下的陷阱。舞台背後,我們見到許多階級鬥爭,也見識到貪婪與自私,雖可以用「人性」來概括,但在音樂戲劇的包裝下,更令人忐忑不安。

  正如歌劇中的許多角色都戴上了面具,人似乎都是戴著一副或者多副面具;躲在面具背後固然可以保護自己,卻更容易因別人的疏忽而得到戰果;一切爭執與互動,在幕落之際煙消霧散,鬥爭的過程就成為人性的見證了。

  以現今的製作水平以及戲劇觀點,本片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可惜以台灣目前的製片條件,仍然難以拍出相同水準的影片,不由得令人感嘆。缺乏歌劇人才是原因之一,製作所需的費用更是難以籌募。
欣賞片中劇場場景,不禁要感嘆東西方的人文素質實在差異太大;即使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人對藝術的人本修為,我們迄今仍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歌劇魅影」劇情也許耳熟能詳,但筆者卻情願用另一個角度去喚醒國人共同關注戲劇電影的內在人文本質;由劇情中,其實都能學到一些想要追索的心靈聖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