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黑澤明(Akira Kurosawa)
阿爾謝尼耶夫(Arsenyev)
尤里.納吉賓(Yuri Nagibin)
演員:馬克西姆.穆祖克(Maksim Munzuk)
尤里.索羅明(Yuri Solomin)
日本、蘇聯 / 1974年 / 141分鐘
禮讚:奧斯卡最佳外語獎
莫斯科影展大獎
影片根據一位軍隊探險家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他和一個常年居住在森林裡的老人之間的故事…
◎ 劇情簡介
一九O二年,阿魯塞耶夫率領一隊軍人深入西伯利亞作地形探測,並繪製地圖,在半路遇上一名果利多人的獵人,名叫德蘇‧烏扎拉。
由於德蘇長年居住森林中,阿魯塞耶夫(隊長)便聘他為嚮導。德蘇可以從腳印中分辨出中國人、老人,甚至聽到鳥叫就知道暴雨將停。德蘇的槍法更是神準,眾人打不中的酒瓶,他卻可以打斷綁瓶子的細繩。德蘇在一處山區點燃火堆,傷心地唱著奇怪的歌調,在隊長的詢問下,德蘇才說他的妻兒均因天花死在對面的山區,他夢見他們很冷,所以點火堆讓他們取暖。
在整個行程中的最後一站是探測罕加湖,由於冬季將至,湖面早已結冰,而在回程中突遇暴風。德蘇以探測的三角架及割取河邊的野芒草造了一座簡陋的屋子,也使得二人度過死厄。
德蘇送隊長至鐵道邊時,又獨自往森林內走去,隊長不免無限感慨。五年後,隊長奉命再次到烏蘇里探測,在一次巧合中,他又與德蘇見面了,兩人緊緊擁抱,德蘇自然又擔任隊長的嚮導。而德蘇告訴隊長分別後他抓到許多黑貂,賣了好價錢,但一名商人請他喝酒後竟捲款而逃。
在林中他們遇上了搶匪,也遇上老虎,但奇怪的是德蘇每每以話語警告老虎離去。而在一次渡河中,德蘇為了救隊長,自己差點被河水沖走,幸好靠德蘇的經驗及眾人的協助,撿回了一條命。上岸後,又遇老虎來襲,德蘇趕不走牠,竟不自覺地對老虎開了一槍。老虎負傷而逃,但德蘇卻悶悶不樂。因為他殺了老虎,森林之王「卡尼加」一定會叫其他老虎再來報仇。
德蘇雖然在行程的尾端發現了野豬與鹿,但開了幾槍均未命中。隊長才發現逐漸老邁的德蘇,眼睛已經不若以往的銳利。隊長見他無法在森林中存活,遂邀他回哈巴洛夫斯科的家中居住。但久居森林的德蘇卻無法適應都市生活,堅持離去。於是隊長送了他一把最新式的槍。但沒幾日,隊長接到電報,說德蘇死在林中雪地,隊長趕到時,卻沒有發現那把槍。他傷心不已,因為他知道一名無法再打獵的獵人活著其實比死還難受。
◎ 賞析
這部影片是蘇聯一九七四年製作並邀黑澤明導演的影片,曾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因屬蘇聯製作,國人對這部影片就顯得陌生了。
看似沈悶冗長的劇情,背景又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對年輕人而言是相當無趣的,但若仔細思索,黑澤明的人生哲理,在這部影片中一覽無遺。
尊重大自然是黑澤明極力鼓吹的信念。德蘇‧烏扎拉這名其貌不揚的果利多人正是大自然的象徵與符號,他可以從森林中的各種異象得知他的目標以及附近的動態。譬如說他發現附近樹皮不見了,立刻斷定一定有人家;也從鞋印中發現一名中國人。重要的是他的悲天憫人的生命態度,在離開廢棄小屋時,總會要求隊長留下米、火柴和鹽,因為下次到的人說不定因為這些東西而救了一命。他認為第一偉大是太陽;第二偉大是月亮;沒有這兩樣,所有的人均無法存活。兵士們練槍打瓶子,他情願打斷繩子,因為一個瓶子對獵人而言也是貴重之物。
德蘇的生命觀中與大自然是合為一體的。他認為水、火與風都有生命,稱為「三強人」。因為水、火、風生氣時人類都會受災殃。縱然如此,德蘇還是得屈服在大自然的力道下。他的妻兒就是死在天花疾病,家園也因此被燒光。當他經過老家的山區時,只能悲傷地燒一堆火,唱著奇異的歌調來惦念那份隱藏的親情。
在找到那名中國老人時,從德蘇口中知道他叫李正彬,六十四歲,天津人,長期躲在山區是因為他的弟弟搶了他的女友。在接受隊長的食物後第二天,李正彬突然決定離開山區回天津。是食物觸動了他的鄉愁?還是一種位階的還原?這一點其實是本片的伏筆,早已道出德蘇雖然後來到了都市,但生於森林死於森林是獵人的本命。
罕加湖迷路的那場戲,表現了黑澤明常常貫徹的人生觀──意志力。不向大自然低頭,憑著經驗與毅力,躲過了湖邊的嚴寒暴風雪,相同的意境在後來「夢」的電影中以「風吹雪」作了相去不遠的表達。
德蘇是屬於森林的。他不知商人狡詐,捕獲黑貂的錢全部被拐走,但他卻一直不明白為何那個帶走錢的商人沒有再出現?再次與德蘇見面的隊長對於德蘇的赤子之心不禁有著無限感嘆。相隔五年,德蘇依然樂於擔任嚮導,事實上隊長早已有著「沒有德蘇就寸步難行」的窘境,因此再見德蘇後,就算森林起了大霧,隊長也毫不憂慮,因為德蘇必定帶領他們走完冒險的旅途。
德蘇在半路看見許多獵人濫捕的陷阱,隊長下令將陷阱填補,這點似乎是有些矛盾的,為何德蘇可以打獵而別人不可?只因別人是較企業化否?而德蘇可以捕黑貂,打野豬和鹿,但絕不殺老虎,因為殺了老虎後,森林之神會叫其他的老虎來報仇,但是終究德蘇還是開槍射傷了一隻跟蹤而來的老虎,從此德蘇的心境就陷入谷底。
縱然如此,德蘇依然不忘他的「自然精神」。他見士兵將吃不完的肉丟入火中,立刻搶了回來丟入林中,他說吃不完的肉應留給其他人吃,所謂的「其他人」就是野豬、鹿或其他動物。德蘇的生命態度可說是與森林「互融互攝」的。他靠森林而活,但也同時滋養著森林。
一名士兵走過小路,隨手取下綁在樹枝上的草環,德蘇憤怒地指責他為「壞人」。草環是挖人參的人所作的記號,表示此處沒有人參,遂以草環為記,以免浪費人力又在此地搜尋。雖然如此,德蘇的心情依然低劣,因為他心中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
在一次見到野豬和鹿時,德蘇都失手了,他不相信以自己身上的物品掛在樹上,依然無法命中,隊長這才醒悟,德蘇真的老了。一名無法瞄準目標的老獵人如何在森林中生存?
在一個夜晚又見到了老虎的影子,德蘇終於答應隊長的提議,跟他回都市居住,但文明世界與森林世界的法則是截然不同的。德蘇見到有人賣水相當不以為然,見到隊長的妻子去買柴,竟擅自到公園砍樹……。
德蘇置身在都市中正如隊長陷身森林中一樣令人忐忑不安,但這點黑澤明似乎是意有所指地作了隱喻和控訴,也許某些人為的都會規則真的是人性的束縛。對黑澤明而言,他所鍾情的禪意與自然才是真正的生命能量。這份掙扎與告白,後來在「夢」的影片中以第八個夢「水車之鄉」作了完整的呈現。
生命或許有著類別與不同的認知,但卻都是一種試鍊。德蘇‧烏扎拉最終無法回到森林,這是一名獵人無法認同的。這種窘迫使他不得不提早結束自己的性命,但在他埋葬的地方,三年後就被開發為新市鎮。隊長雖然再度造訪,卻已經找不到他的墳墓,因為墓旁的那棵樹也被砍掉了。砍樹也是一種森林死亡的象徵,對於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相當令人扼腕長嘆的。
德蘇‧烏扎拉片長一五O分鐘,可算得上是一部架構龐大的佳作,也許片中的獨白以及德蘇的口氣略嫌說教,但整體而言,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