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伊麗莎白‧泰勤(Elizabeth Taylor)
蒙哥馬利‧克里夫(Montgomery Clift)
美國 / 1951年 / 122分鐘
得獎:史蒂文斯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奬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
最佳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等多項獎項
本片嚴肅檢視一個男人在面臨權勢財富的抉擇時,是否能把持其先天的良知…
◎ 劇情簡介
喬治的父母是虔誠的牧師,父親為了傳道早就離開妻兒,喬治因此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憑著他俊秀的外表及奔騰的青春活力,四處打工糊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喬治到大飯店工作正好遇上開設泳裝工廠的叔叔。犤叔叔希望喬治有空去找他,可以給他較理想的工作。
喬治依約前往,叔叔介紹喬治給兒子歐羅及女兒瑪莎認識,並要喬治先在工廠擔任包裝的工作,歐羅告誡喬治不可與女工發生花邊新聞,因為這是一項規定。
喬治在叔叔家曾看到一位漂亮的親戚吉拉。喬治雖然心動但吉拉沒瞧他一眼,喬治不以為意,因為貧富差距使他不敢有非分之想。倒是在工廠內喬治慢慢與女工艾莉絲有了情愫,兩人偷偷摸摸地約會,在一次下雨的夜晚,喬治在她房內留下,而艾莉絲也有了身孕。
在艾莉絲一直擔心喬治很快會加入高層主管而與她漸行漸遠時,喬治接受了叔叔邀請的宴會,這一回吉拉竟然看上了喬治,並邀他一起到別墅附近的潛鳥湖度假。
喬治一下子躍登上流社會的圈子豈有拒絕之理?於是艾莉絲為他辦的慶生會他說了謊並爽約,留下傷心的艾莉絲與吉拉去度假。而吉拉雖然還在唸書,但卻渴望嫁給喬治。在吉拉父親逼問下,喬治坦承自己的過去,這反而贏得對方的稱讚。
眼看喬治就要與吉拉步入禮堂,發覺真相的艾莉絲邀喬治在車站見面,當面告訴他若不立刻與她結婚,將對眾人宣佈她懷孕之事。為了安撫艾莉絲的情緒,喬治帶她至附近小鎮結婚,但因碰巧九月四日勞工節休假一天而作罷。喬治心中一轉,改邀艾莉絲至潛鳥湖度假,並計劃將她從小船上推下,但千鈞一髮之際,喬治還是下不了手,反而是艾莉絲發現喬治的意圖,站起身來爭執,在重心不穩下兩人落水覆頂,但喬治並沒有救她而逕自游上岸。
艾莉絲的屍體被發現了,警方很快就找到喬治,吉拉相當震驚,也極力請律師為喬治辯護。然而陪審團雖然確定不是喬治殺她,但卻認為喬治並未伸手救她而宣告他有罪。喬治在執行死刑之前,吉拉來見他最後一面,但也只能空留遺憾與心碎罷了。
二、劇情分析
這篇故事看起來很眼熟,似乎與中國的戲劇「秦香蓮與陳世美」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改編於德萊塞的小說「美國的悲劇」的郎心如鐵,其結構情節幾乎在一些通俗的男女情愛互動中均能見到相類似的影子。但事實上本片值得討論之處不在情節;而是在人性的掙扎。
原文直譯應該是「有陽光的地方」。原著的意圖當然是指喬治環境的卑微,雖說他有出眾的儀表;努力不懈地奮鬥,但若不曾遇到叔叔,終其一生可能永遠在社會低層掙扎,社會上不管任何國度與角落,這種不平等的際遇永遠不會消失的。如果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追索,將會發現這種不平等的際遇與命運反而是自我錘鍊的機會。現在年輕人的觀念是娶(嫁)一個有錢的另一半可以少奮鬥二十年……。這些觀念就現實的觀點而言當然有其立論基礎;但若從生命的意義來討論就會發現可議之處。很多人一輩子不愁吃穿,但卻日益對人生感到不解與困惑,因為它的答案不是來自現實生活的華麗;更甚者也非來自絕美的意境,形而上的體認正知其實來自當下與內在自我。
喬治原本安貧樂道,因為他懂得堅守自己的本分,但當誘惑開始時,喬治的心靈被攪動了。我們不能否定喬治向外追索的權利,問題是他的視野一下子全攤在耀眼的陽光下,立刻目眩神迷。或許也是造化弄人,如果喬治第一天就與吉拉相識,那悲劇就不會發生了,但這就是戲劇中的人生試鍊。
現實中常常反映類似的情況,問題是該如何妥善處理,就成了重要的課題。喬治是個憑感覺過日子的人,在他的生命中似乎從來沒有未來與計畫。雖說理想與現實總有一些差距,但這總比在生活中任意碰撞高明許多。
喬治與艾莉絲的交往是建立在彼此相近的背景以及寂寞上,在交往中能獲得對方的慰藉應該是男女慾望的波動。如果沒有吉拉的介入,他們兩人也會過著幸福的日子。但我們不能忽略人性的卑劣與妄念的執著。假設他們已經結婚,喬治會不會在有機會時,躍上陽光更亮之處?
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會發現社會上處處充滿了誘惑,而面對它的兩極化又衍伸出兩套完全不同的人生觀。接受它可以解釋為貫徹人生奮鬥的過程與目標,人在社會上的所作所為不但是一種社會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交代,基於此,藉著機會追尋更寬闊的世界有罪嗎?喬治的想法當然就是如此,問題是最終的殺人動念使他走上了不歸路,這項嚴重的錯誤為何會發生在原本善良的喬治身上?這種對照正是原著小說的主旨與訴求。
喬治為了往上爬,所以必須除掉擋在面前的阻礙物,但他混亂的思緒早已喪失判斷的能力。艾莉絲肚裡的孩子是他的骨肉,而他竟想讓她與肚裡的嬰兒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這突顯了誘惑屬惡的一面。在一味地往外追索中,人最容易迷失自我,不幸的是喬治掉入了誘惑的泥淖而不自知,只有大難當頭之日才悔之不及。
其實誘惑也可以是一種屬善的動力,好比對戲劇、文學的追索,雖說在佛學裡這種念頭與動力被稱為「染念」,但起碼這是對整個大環境有所助益,也是值得推介與鼓勵的。
另一種人生觀當然是抗拒誘惑,甚至「抗迎和合」。從這個角度入手的人基本上他的生命觀必有灼知之見;或者說他較能站在較高的立足點「觀知」這個誘惑,這樣的知見態度絕對會讓生命燃起智慧火炬。
生命雖說無常,但卻也處處充滿著訊息。如果夠仔細,清晨的旭陽、樹上的鳥鳴,甚至地上的野草、小花都會有令人喜悅的互動。郎心如鐵這部片子故事有些老套,但立意卻令人深刻。在一九五一年出品後,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接,其他音樂及服裝也都有所斬獲,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演吉拉的伊麗莎白‧泰勒,當年只有十九歲。但已看得出日後一代巨星的影子。但若對照今日形影,不免令人感嘆人生的無常?事實上「老」並非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重要的是要懂得在歲月的蛻變中能夠掌握真相契機,這點是可以認真而嚴肅去面對與思考的。
男主角蒙哥馬利‧克里夫的演技亦值得稱讚,他冷酷的表情透發著神秘的魅力,更以細膩的表現,將處在矛盾掙扎的喬治演得入木三分,雖然沒有得獎,但在當年亦曾風靡眾多女影迷。伊麗莎白‧泰勒就曾經對人說:「世界上只有兩種男人,一個是我的丈夫李察‧波頓;另一個就是蒙哥馬利‧克里夫。」
整體而言,「郎心如鐵」這部影片的表現是整齊而有動力的。在一九九八年美國電影協會選出的二十世紀百部名片金榜時,「郎心如鐵」就名列其中。這更突顯了這部以詮釋愛慾以及事業與愛情衝突的影片的受人懷念與令人注目了。
影片後半段對法庭的著墨甚多,當然是對喬治的內心掙扎作辯證,但卻使得前後的調性略為失衡。另喬治母親的宗教觀或許也是導演刻意安排的教化作用,但事實上反而突顯另一個沒有人討論過的問題:那就是傳遞宗教而忽略喬治的教化,這是一個既定的命運?或是原本可避免的悲愴?其實應該可以自己仔細思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