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湯姆瓊斯(Tom Jones)

導演:湯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
演員:亞伯‧芬尼(Albert Finney)
   蘇珊娜‧約克(Susannah York)
英國 / 1963年 / 128分鐘
禮讚:第3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湯姆·鐘斯原是一個私生子,後被當地一紳士收為養子。他長大後才貌出眾,頗得紳士歡喜。但他性情豪放,嚮往浪漫、冒險的生活,先是跟鄰近一莊園主的女兒索菲婭相好,正打得火熱時卻有個第三者——表弟…

◎ 劇情簡介     

  十八世紀英格蘭西部的鄉村有個大農莊,主人歐渥斯去倫敦幾個月後返家,竟然發現床上有個剛出生的嬰兒。眾人紛紛指陳必是女佣珍妮‧瓊斯與理髮師派屈居所生,叫來二人果然沒有否認,歐渥斯遂將珍妮和派屈居趕出農莊,但卻收嬰兒為養子,並取名湯姆‧瓊斯。

  湯姆‧瓊斯長大後極為英俊甚有女人緣,這使得歐渥斯的妹妹再嫁之後所生的兒子布利菲非常妒忌,尤其隔壁農莊主人威斯頓有個標緻的女兒蘇菲,是人人覬覦的對象,布利菲見蘇菲對湯姆好感,遂利用湯姆與女佣莫莉偷情而陷害他,並從律師手中攔下一封歐渥斯妹妹布莉姬寫給哥哥的密函,在歐渥斯與妹妹布莉姬駕馬車失事後,布莉姬身亡,而彌留之際歐渥斯將全部產業交給布利菲,只留給湯姆八百鎊;但意外的是歐渥斯卻又奇蹟般復元了。

  布利菲與塾師衛肯和史奎正感嘆之際,與喝醉酒的湯姆爭吵,布利菲告到歐渥斯那兒,於是湯姆被趕離農莊,而布莉菲也趁機向蘇菲求婚,但蘇菲不答應,反被父親威斯頓關在閣樓內;在女佣協助下,趁著黑夜逃往倫敦,而威斯頓也憤怒地隨後追趕。

  湯姆在半路遇上一隊軍人,本欲加入他們,但卻與諾森頓發生衝突,而在半路發現諾森頓將情婦瓦特太太綁在樹上羞辱,湯姆救了她,但也情不自禁地與她發生關係。而蘇菲在半路也遇上離家出走的表姐,表姐夫也追趕而來,於是一夥人在鄉村旅館亂成一團。湯姆趁亂逃走,但撿到蘇菲的手套後才知佳人也近在咫尺。往倫敦的湯姆在半路遇上打劫的派屈居,湯姆以為找到生父,但派屈居說他是被冤枉的。

  兩人到倫敦後,湯姆受到貝夫人青睞;而貝夫人的朋友貝勒瑪爵士則對蘇菲情有獨鍾,甚至欲霸王硬上弓,好在威斯頓趕到而逃過一劫。而前往找蘇菲表姐的湯姆正好與其夫費派屈克相遇,二人一場決鬥,費派屈克受傷倒地,但布利菲派人跟蹤的歹徒硬指湯姆搶劫殺人而致湯姆被判吊刑。而已成為費派屈克密友的瓦特太太其實是珍妮‧瓊斯,她向歐渥斯提到那封信,這才得知湯姆其實是布莉姬的私生子。眾人趕往倫敦,適時救了湯姆,而湯姆也成為農莊的繼承人,並與蘇菲結為連理。

◎ 賞析

  「湯姆瓊斯」的原著作者是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 ),為十八世紀擅長古典情色文學的作家。他原本是相當出色的編劇,但因一齣「唐吉訶德在英國」揭露了政府的腐敗而觸怒當局,於是轉而改寫小說。「棄兒湯姆瓊斯」(The Hise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是其相當出色的作品,由這篇作品中涵蓋的四十多位角色,可以一窺當年英國的社會風貌以及特質。

  電影「湯姆瓊斯」是一九六三年英國的作品,當年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以及最佳配樂的殊榮,男主角更在威尼斯影展中贏得獎項。

  在六○年代中規中矩的影片中,湯姆瓊斯是一部大膽創新的作品,因為導演湯尼‧理查德森及編劇約翰‧奧斯朋,都是推動「自由電影運動」的先驅者。片頭序場中以「默片」的方式來呈現是相當有趣的表達方式;導演更是百無禁忌地任意運用快速切換的鏡頭,以及停機拍攝的突兀效果,渲染了蒙太奇的另一番意境。

  「旁白」常被作為劇情輔助的工具,但「湯」片中的旁白不僅戲謔風趣,反而有變成主軸的態勢;重要的是偶爾的旁白會有肆意的批判或感傷,這更容易將觀眾帶入劇情中而產生能量與共鳴。偶爾也會有演員突然對觀眾交代剖白,這與八○年代的「後設小說」有著異曲同工的詮釋方式。

  要熟練地運用自由派的電影手法,則必須選擇或刻意經營故事的走向與風格。對於湯姆這樣一位不學無術卻又四處留情的人物,以快速嘲弄的節奏更能闡述其內在性格與外在結構。由於故事人物眾多,在整整二個小時的情節便不得不刪掉許多分枝,這也是我們較難從女主角蘇菲的角度去關照湯姆的原因。

  十八世紀的英國貧富階級差異甚大。貴族化的階層雖極力朝文明推進,但貪婪淫慾卻令人不敢恭維;下階層的佃農似乎也只能屈從於僱主的淫威而無從抵抗,因此湯姆‧瓊斯是個私生子也就不足為奇了。導演隨著影片的進展,忠實地將那個年代的社會現象完整呈現,在功力上是相當傑出的。

  打獵似乎是當時十分流行的風尚,就連女孩子也樂在其中。導演為了這一場戲,花費了很大的精神作細密的呈現,更由此延展出湯姆與蘇菲的「愛苖」。

  蘇菲對於湯姆的愛是含蓄中又帶激情的少女情懷,然在劇中導演似乎較忽略了她的性格感受,尤其後段湯姆與蘇菲均到倫敦後,戲的主軸大部份建立在湯姆這條線上;但另一方面正因為這樣的安排,使得湯姆得以周旋在倫敦的貴婦人之間。

  湯姆與貝夫人的交往是反映當年倫敦的上流社會面,在權力互動與人慾交流的匯集中,引動了人性深沉的躁動。事實上它應該歸咎在人性的範疇中,並不只限在本片的情境。最後連蘇菲的表姐也對湯姆垂涎欲滴,雖然略顯誇張,但在湯姆一連串的「女人緣」之後,倒也稱得上是神來一筆。

  湯姆因決鬥勝利,但反受布利菲唆使的歹徒誣陷為搶劫殺人,因而被判吊刑,這段情節算是高潮戲,但卻略顯匆促而潦草。導演怕尾大不掉,因此在處理這部大格局的製作時,遂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帶過,所幸一開始它就被定位在誇張喜劇上,這近乎說戲的方式反而就無傷大雅了。從觀眾發現瓦特太太就是珍妮‧瓊斯,然後更進一步發現湯姆其實是布莉姬的私生子,於是歐渥斯與威頓率眾前去搭救,這段情節就如跑馬燈般瞬間轉過,觀眾來不及分析劇情;只顧忙著為真相大白而興奮,因此所謂的打劫刑場這種「罪刑」也就刻意被忽略了。

  事實上這是刻意控訴當局的腐敗而顯露的藝術手法。「刑法」絕對在自然與愛情之下,在浪漫與憧憬之中,現實遊離在戲劇中,於是類似童話與寓言的世界就完全為觀眾認同了。

  私生子在當時的社會似乎是受到相當鄙視的,但問題是,片中顯現的「性的隨性」卻又是如此自然。譬如威斯頓不但可大口吃肉;吃女兒豆腐;或草堆中與女佣人在眾目睽睽中發生關係。這種對私生子做作的正義凜然,其實也是另類諷刺。更有趣的是湯姆與莫莉的偷情,直到莫莉身懷六甲,湯姆才知事態嚴重。或許是內疚;也許是想辦法要解套,湯姆直接去找莫莉,沒想到卻發現莫莉與湯姆的私塾老師史奎偷情。湯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因為他在必須負責之前,很幸運地知道誰才是真正小嬰兒的父親。

  「湯」片中處處見到性的隨性,固然與原著作者菲爾丁的古典情愛文學有關,但另一個理由則是藉著最原始的慾望本能去催動社會脈動與交集。在「食與色」的交叉併行中不只突顯了人性本質,更重要是呼應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然而我們要思索的卻是必須從這些現象的背後著手,在通俗的劇情以及完美的大結局中,只要略加注意,就能發現真正的「希望」。猶如中國傳統戲曲的大圖圓,在某些年代中,帶給民眾無窮的期許,應該是湯姆瓊斯這部影片另一個貢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