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艾伯特.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
演員:帕斯卡.拉莫里斯(Pascal Lamorisse)
法國 / 1955年 / 65分鐘
禮讚:坎城影展最佳短片獎
1956年奧斯卡最佳創作劇本獎
小男孩與紅汽球、白馬間的真摯…
◎ 劇情簡介
紅氣球
常遭受附近小孩欺負的小男孩在上學途中撿到一個紅色氣球。男孩興奮地帶它去上學,發現紅氣球似乎通曉人性,不但會與小男孩捉迷藏,也會撒嬌生氣。
小男孩欲上電車,但車掌先生卻因小男孩攜帶氣球不准他上車。無奈的小男孩只得手抓著氣球沿著馬路狂奔,這一日他遲到了,而且被學校的教務長看見。
小男孩放學後帶著氣球逛到市集,下雨了,小男孩寧可自己淋雨,但總要求路人的雨傘分一半遮紅氣球。紅氣球跟小男孩一樣也喜歡從橋下經過的蒸氣火車,碰到小女孩的藍球也會表現異性相吸的喜悅。小男孩快樂極了,因為他有了紅氣球後似乎不再孤單了。但當小男孩回家時,母親卻不准他把氣球帶入屋內。被丟出門外的紅氣球竟然自己飛昇至小男孩樓上的窗前,於是小男孩開了窗將氣球迎入室內。第二天小男孩在窗前先放下紅氣球,再到樓下接它;並自行上電車要紅氣球在車後追趕。雖然如此他還是遲到了,教務長罰他關在一間室內,逕自出外與人交談,紅氣球不時騷擾教務長,希望趕快放了小男孩,直到放學時小男孩才被放回。
這一日小男孩隨媽媽上教堂,但紅氣球被衛士趕出,小男孩帶著紅氣球到街上買麵包,但等在外面的紅氣球卻被附近的小孩偷走了。小男孩奮不顧身地救出紅氣球,但依然被壞小孩用彈弓射中,紅氣球掉在地上逐漸萎縮,甚至被壞小孩一腳踩破。傷心的小男孩跪在紅氣球身邊不知所措,突然全市的氣球全飛到小男孩身邊,小男孩抓著線頭慢慢被氣球帶昇上空,似乎要飛到一個永遠無人打擾的地方會見紅氣球……。
白馬
一個小男孩與爺爺和妹妹在沼澤地築屋相依為命,小男孩靠捕魚為生。這一日他發現一群野馬中有隻白馬,男孩見一群騎馬的大人費盡心思總無法抓住牠。在一個午后,男孩再度在沼澤地發現了白馬,他用漁網網住白馬,白馬拔腿狂奔,男孩硬是不放手,就這樣拖行在沼澤地來回奔馳。或許白馬也感應到小男孩是真誠地想與牠為友,於是白馬停下步來,與小男孩互望著。
男孩將白馬帶回家,並為牠圍起一個區位,但正巧那群捕馬的人趕到,白馬見狀又拔腿狂奔。這回捕馬的人設下圈套,於是白馬與牠的同伴被驅趕入馬棚圈內。白馬不但與另一匹馬起了衝突;同時也反抗馴馬師,最後跳出棚圈揚長而去。
捕馬人隨後追趕,白馬與男孩會合後,男孩騎著白馬狂奔,在走投無路時,男孩與白馬毫不猶豫地躍入大海之中……。
◎ 賞析
這兩部影片的共同特點都是以小孩為主角,故事主軸則建立在「童話」與「寓言」的形式中。
將紅色的氣球擬人化,並給予性格的安排是相當有趣的創意,就意象符號而言,紅色是代表了赤子之心,強而有力地顛覆了成人建構的社會秩序與傳統認知。然就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兩篇作品未嘗不是拍給成人看的「童話故事」。
童話的存在已有多年歷史,正因為它超越了現實而給予了幻想與希望,不僅吸引了小孩的目光,就連大人也樂在其中,原因是童話中處處充滿了赤子的誠懇與天真。其實不只兒童需要童話;大人更需要。每個人在行事的動力上都是建構在未來與希望,但事實上常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是這種寫照,失望之後緊接而來的是沮喪不安,從此希望更是愈來愈遙遠。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希望永遠建構在幻境,雖然成功的機會偶爾有之,這幾乎是個每個人常常自勉的話。但縱然能知曉這份不安,大人有時反而會意氣用事地陷入進退失據的泥淖之中,原因是大人早已喪失以「赤子之心」來看待全局,更無法感受赤子的本性,唯有赤子的本性是與「道」最接近的。
紅氣球以這種「遠離萬物,但卻不為萬物所接納」的佛道思惟展現了這部奇妙的藝術電影。影片中的對白全部被映象化了,但從頭到尾卻沒有窒礙難懂的情節,因為赤子之心的「真」是超越語言的。片中有些值得探討的畫面,如紅氣球奔馳在路上,幾乎所有人對它視而不見,只有老人與小孩才會注意到它。編導執意呈現老人與兒童的赤子本質在此表露無遺。「中年人」或成年人雖為社會的中堅分子,但因自身沉溺在現實掙扎的泥淖羅網中,早已忘卻與生俱來的生命本質。
人因過度地被自我所束縛,每日忙碌卻不知深究其因,殊不知獲得與喪失都屬佛家的「斷」、「常」與剎那變異,雖然在自身周遭設立了保護區,但反而成為無形的約束,而這些有形的儀式框架是工於心計之下的產物,是絕對不能見容於「赤子之心」的常在安定的,比方如「學校」、「家庭」、「電車」、「教堂」,甚至是邪惡的小孩心靈。紅氣球何辜?但卻如此受到社會的排斥與驅逐,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其實是生命錯誤認知的悲劇。
紅氣球是一部超現實的電影表現手法,偏離現實固然能夠凸顯「赤子本性」的映象,但更明確地說,應是編導以超越現實(成人)的目光,見證還原兒童的視野與心靈,然後再將之佈道在成人的現實社會中。紅氣球雖以兒童為表演中心,但其訴求的對象絕對是任何一位成人。當紅氣球被踩破之後,正是禪門當頭棒喝;汽球冉冉昇空之際,正是見道本性。這是一部成人的寓言與「童話」;更是一部直指自性的佳作。
白馬全劇也不採用對白,而是直接以旁白(off shot)的敘述來呈現男孩與白馬的相遇相知相惜。這個故事不是那麼複雜,但其背後所透發的文本力量卻是不容忽視。
白馬與男孩的溝通不靠語言,只憑感覺就能達到相知捨命的境界,這絕對超越人類自以為是的知識。心有靈犀一點通也許只能表露這份相知的情義,唯一能透徹解釋是白馬與男孩的靈識得到當下的證知。
白馬在片中有別於其他馬匹的顏色,編導早已預告了牠超越的本性。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雪白健壯的馬匹,是男孩心中的夢想與期待。事實上現實社會中很多人的夢想與期待常常落空,既然無法在生活中獲得,必須抽離而出以另一種方式或到另一個世界才獲得。像很多人都跳不高,但武俠片飛簷走壁則使人在電影世界上得到暫時的慰藉。而這也注定男孩與白馬的悲劇,逃離現實的騷擾紛爭,壯闊的海面反而是男孩與白馬的選擇。
片尾「劃破天際的擎天一躍」令人震撼,這種表現恰似翻開智慧的書扉,呈現了澈悟生命的「真相」。正如禪門公案的頓悟一般,必須在當下才能獲得。白馬與男孩在歷經與現實的鬥爭撞擊後,心靈已粹鍊提昇澄明,當下的大海反而是他們寧靜的桃花源。
死亡也許令人喟嘆,但仔細深究不難發現,生死只是一線之隔,甚至兩者乃一體兩面。所謂「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正是此謂。若將人的視野再擴大檢視,大自然每天的日夜循環,年年四季分明,不也都是一種生死輪替?
「紅氣球」與「白馬」各以彩色與黑白來呈現,自然有其映象表現的角度,但事實上它提供的哲學與文學力量則更令人震撼,看似童言童語,實則充滿智慧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