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加布里埃爾.阿克塞爾(Gabriel Axel)
演員:加布里埃爾.阿克塞爾(Gabriel Axel)
史蒂芬妮.奧屈 (Stephane Audran)
布麗吉特.費德爾斯皮爾(Brigitte Fedeerspiel)
丹麥 / 1988年 / 103分鐘
禮讚:198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88年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法籍女傭芭比幸運贏得彩券獎金,精心設計令人感動的芭比盛宴…
◎ 劇情簡介
一生都奉獻給主耶穌的牧師與兩名女兒馬汀娜與菲莉浦在丹麥的海邊小村傳教。牧師以嚴苛的律己生活教化村人,倒也相安無事,但對兩名美麗的女兒卻也無形中將之視為神的恩寵,雖有村中年輕人向其女兒示愛但均遭牧師拒絕。洛倫中尉向馬汀娜表達愛意,另一名音樂家艾奇巴賓發現菲利浦極有歌唱天分而欲栽培她。但因教義的約束,及牧師以兩名女兒為上帝的左右手為由而拒絕,這些曇花一現的情愛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牧師過世後,法國發生動亂,一名巴黎女廚芭比在艾奇巴賓的推介下到丹麥投靠兩姐妹。芭比只要求有個居處而不拿薪水,兩姐妹答應了。在芭比的料理下,兩姐妹更專心在傳教方面的事務。但延續著父親嚴厲的規律卻使得教會盛況不再,甚至村人們常因小事而憎恨起對方來。十四年後村人及兩姐妹欲為牧師百年冥誕聚餐,本來只預備簡單的食物,正巧芭比以前在巴黎買的彩券中了一萬法朗,芭比遂自願為村人作最正統的法式盛宴。
兩姐妹與村人們見芭比陸續買回的食物如海龜、牛頭、鵪鶉、松露這些他們從未見過的物料,心中不免起了惶恐,於是眾人相約不對餐宴食物表示意見,以表示心中不為美食而動念。宴會開始時,久別的洛倫正好來到。洛倫已晉昇為將軍,他發覺每道菜很像當年他在巴黎吃過最好吃的餐宴,而據他所知,能作出這樣美味的廚師是一位女廚。
美味當前,眾人漸漸被舌頭感受的欲望所征服;慢嚼細嚥,加上頭等葡萄酒的催化,宴會的氣氛慢慢改變。原本為了小事而自覺今生無法原諒他人的竟然與所恨的人開懷大笑起來,瞬間教會的周遭變得祥和寬容,每個人覺得看到的都是天使……。
餐後眾人走出會場,每個人幾乎都寬容地原諒了別人,抬頭看天上,星星有如近在咫尺探手可得呢!完成了一場盛宴後,芭比一個人孤單地坐在海邊,風吹著她的秀髮與衣褲,她沒有流淚也沒有埋怨,也許只是對著海的另一邊遙想在動亂中失去性命的兒子和丈夫吧!
◎ 賞析
宗教固然有教化人心的功能,但因人性的複雜多變,有時常有首尾無法相連之憾。從某個角度而言,人的心思領域是深沉難解的,加上善於隱藏,因此光明的教義往往因人的卑劣自私而略顯無力。
牧師的宗教赤誠不容懷疑,但過度的詮釋反而誤了兩個女兒的幸福。也許真如牧師所說馬汀娜與菲莉浦是上帝的左右手,而偏離人性的自我約束雖是修道的路途之一,但反映在村人的互動中卻因一成不變的單調漸漸喪失了它的功能。事實上牧師的全盛時期不無青春的誘因,兩名如花似玉的女兒吸引了無數男性教徒來教會,但當牧師一再拒絕任何人對兩個女兒的示愛,這分誘因與魅力就逐漸消失了。當馬汀娜與菲莉浦年華老去,則更注定這個教會的沒落,雖然兩姐妹依舊虔誠地守候在神的周邊,但也只能煮些難以下咽的食物救濟老人;甚至有時老人還偷偷將難吃的食物倒掉呢。牧師與兩姐妹對教徒的教化救贖也是以「嘴」為出發點,他教他們唱聖歌,以此來洗滌心靈,但卻忽略了嘴的另一功能——「吃」。
口慾是人類一個重要的感覺,也許它會被界定在「罪」的界限中,但本劇卻是以滿足口慾而帶動的奇妙思維進而敘述一種心靈的救贖。這與佛家所云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一識通性者則全部通性是異曲同工。歌唱與飲食其實是「陰陽」的互動,聲音由內而出;飲食則由外而入;從另一種角度而言,欲有讚美則必然有對象,而這中間則潛藏著某種對讚美的對象有著期許。說得更清楚一點,因為吃才能活著,活著才能讚美主!所以說物質與精神是一體兩面互為表裡因果的。
欲完全了解本劇的主旨精神,應先將故事結構完全抽離,再以點狀來勾勒每個人的內心思維。好比說牧師雖有兩個女兒,卻幾乎從未關心過女兒的婚事,似乎忘記是何原因才有這兩名女兒。牧師虔誠而嚴肅地為教會奉獻,使得眾村人對其相當尊敬,若深究則會發現這種尊敬其實是敬畏;兩名女兒雖然也有著小女的情懷,卻曲解了父親的作法,拒絕了自身的才華與愛情。這樣的封閉與束縛,當然使得她們的教會愈來愈沒落,生活也愈來愈困難。正因為物質與精神的逐漸走疲,最終發現單調的飲食當然是無法降服人性。
洛倫是一名堅毅的軍人,在愛情的路途上努力追索而不可得,遂專心於軍旅生涯,雖然官拜將軍之職,但最後還是在芭比的盛宴中得到精神的昇華與救贖。一切的偉業(將軍)與未曾得到的愛情都已經不算什麼,因為在那剎那,不可能的終將變成可能,是美味帶動了潛藏的思維,也敲開了緊閉的心靈門戶。
芭比的親人在巴黎的動亂中遭逢不幸,卻堅強地將受創的心靈隱藏,並且洞悉這個教會以及漁村日漸疏離的原因。在她知道中了彩券之後,將這一萬法朗料理了一場豐盛的餐宴,這種無私的奉獻正可比擬耶穌無怨無悔的奉獻與犧牲。這場盛宴的客人因多了洛倫而變成十二個客人,編導以此眾徵耶穌十二個門徒的最後晚餐其意已相當明顯。
法國的廚師常被喻為藝術家,因為美味的創作不僅能直入食客的心靈底端,更能以此開啟自我的思維之鑰。事實上導演藉著芭比的餐飲手藝拓染藝術家對「生」的真正關懷,從中隱喻或透發上帝的寬容與救贖。而在宴會之前,無人知曉芭比的身分,當芭比刻意展露自己的專才,其實是像耶穌一樣向眾人展演了一篇真理;真理只需說一次,因為真理是真誠不變而且能使人澈悟歸真的。
這部影片固然在探索著信仰,但信仰究竟是什麼?以戲論戲,事實上芭比的美食已超越了上帝,雖然這種超越只是短暫,卻是一種指引帶領的方法。美食的滿足,不僅逞了口欲;也豐潤了心靈。是奇蹟也罷,是神的力量也罷,那一夜,原本仇視的村人,在內外俱足中,互相原諒了對方,也見到了天空最近的星星。星星是高明的象徵,猶如釋迦牟尼天亮之際見到星星而澈悟。宗教不同,心卻同理。當人一切都俱足之後,就會開始有了信心。救贖了村人與教會的芭比,穩重執著的態度,讓觀眾更清楚地感受到她像上帝卑微的僕人;卻更像是上帝派遣的信愛執行者。
就現實來探討,飲食美味絕對會刺激人腦的中樞神經,但「美味」如果是人幸福與榮耀的獲得,這些令口慾滿足的背後究竟是「神」的賜予?還是「人」的創作?
在片子一開始,導演就呈現曬魚乾與冒煙的煙,固然是交代海邊村落的環境,但卻也道盡人與「吃」的互動關係。「吃」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問題是「吃」對人而言只是為了活著或者還有其他使命與意義?
耶穌對猶太人:我是活的餅從天而降,人若食這餅就能活到永生永世。食我的肉、飲我的血的人能永生,末日我會讓他復活。我的肉是真的食物,我的血是真實可飲……。
摘錄聖經這段話,我們不難感受到芭比正是上帝的化身,但以電影角度,導演真正的訊息是上帝也是藝術家。在真善美的呈現中,我們見到餐飲創作的藝術,不僅表現了永生,更散發著互諒與寬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