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

導演:文生‧明里尼(Vincente Minnelli)
演員:金‧凱利(Gene Kelly)
   李絲麗‧卡儂(Leslie Caron)
法國 / 1951年 / 11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原著劇本、電影配樂等六項大獎
美國士兵傑利在二次大戰後留在法國巴黎學繪畫,朋友昂利卻是有錢的樂壇明星,有天終於有一位美國千金麥蘿願意資助他,傑利就在邀她出遊用餐時,看到來自巴黎的小姐麗茲,他為之神魂顛倒…

◎ 劇情簡介     

  二次大戰後,一心想成為畫家的傑瑞(金‧凱利飾),在退伍後毅然留在巴黎。巴黎的人文氣息使他深愛這個地方,他在塞納河左岸與音樂家亞當合租房子,雖然生活清苦,倒也樂在其中。

  這一日在秀場逐漸走紅的亨利回來看亞當,也認識了傑瑞,三人成為好友,亨利告知二人他即將與從小照顧長大的女孩麗莎結婚。

  傑瑞的畫被一名女富商麥若看中了,以高價買了兩幅,並期望栽培他開畫展。但傑瑞在夜總會看見一名女子麗莎(李絲麗‧卡儂飾)後,驚為天人,立即以他樂天進取的精神展開追求。傑瑞在香水店幫助麗莎推銷香水,也展現了討喜的一面,這使得麗莎對傑瑞改觀,兩人的感情日增。但在一次與傑瑞坐車回住處前,她才發現亞當就在公寓外喝咖啡,急急逃走的麗莎寫了字條約傑瑞在橋下見面。傑瑞自覺自尊心受損,本不欲前往,但亨利在告知二人他即將到美國公演,並與未婚妻結婚時,傑瑞羨慕不已,而亨利反而勸慰傑瑞只要勇敢地向所愛的女人說出我愛妳,愛情立刻會展現在眼前。傑瑞恍然大悟,這才急急到橋下赴約。

  傑瑞雖然表明愛麗莎,但麗莎卻坦言她明日就要結婚了,而新郎正是亨利。傑瑞黯然神傷地離開。於是他自暴自棄地回頭找女富商麥若,兩人一起參加了藝術學院的畢業舞會。

  舞會中亞當有意無意地向麥若洩露傑瑞根本無心成為畫家。其實他也渴望麥若的贊助,只是他並非麥若看得上的藝術家,雖然他有著演奏的天分。

  傑瑞與麗莎和亨利在舞會見面了,口中雖然相互祝福,但麗莎卻私下含淚向傑瑞表示:不要讓她在今晚離開他。兩人深深擁抱的情景被亨利撞見了。亨利眼見麗莎與傑瑞是如此地相愛;而且他年歲較長,好不容易有機會到美國發展,若是結婚而有阻礙也是個難題,於是在天亮之前,亨利又將麗莎送回傑瑞的身邊,兩人幸福地擁抱在一起。

◎ 賞析

  花都舞影是一九五一年的作品,在歌舞片當道的時期,不但打敗了「郎心如鐵」、「慾望街車」,勇奪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更造成了歌舞片的高峰與賣座。

  金‧凱利的舞蹈令人激賞,他不但是片中的男主角;也是舞蹈編排;更是聯合導演,雖然沒有受到提名,但卻也得到一座榮譽獎。

  女主角李絲麗‧卡儂是五O年代最有人緣的歌舞片巨星。她是美、法的混血兒,十歲時已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芭蕾。十六歲時,被金‧凱利發掘,擔任花都舞影的女主角,從此一炮而紅。而在五、六O年代中活躍於歌舞劇及電影,直到一九六二年拍攝英國片(陋室紅顏)後,開始轉為一般戲劇演員。至今依然還有她的作品:二OOO年拍攝了濃情巧克力,二OO三年拍攝了Divorce'Le,算得上是一名敬業傳奇的演員。

  花都舞影的節奏算得上相當流暢的。尤其開始時金‧凱利以「自述」的方式,清楚明瞭地讓觀眾很快進入狀況,巧妙的是「花都」的印象中,從巴黎的人文精華,隨著鏡頭轉入「平民」的生活概況。我們從劇情的舖陳中瞭解到巴黎一般人的起居以及生命態度,這種以歌舞包裝卻呈現一種平實的力量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傑利的性格是標準的歌舞片主角性格,樂天進取、風趣幽默,這樣的安排是有其淵源的。我們知道歌舞片興起於三O、四O年代,而在五O年代大放異采,並成為美國極具藝術文化水準的代表。但一九三九年的好萊塢卻有個「製片守則」,嚴格地限制性與暴力,這使得每家製片公司幾乎都朝這種「樂觀進取」的走向發展,譬如米高梅的「綠野仙蹤」、「娃娃從軍記」就是代表作。

  然而這樣單一的認知極易產生角色的偏差與單向思惟,劇中人物的自我意識變得浮面而粗糙,並演變成為拙劣的模仿物 (Parody),整體而言會缺乏形式及美學的張力。而歌舞片則因拜歌舞之賜,在劇中的物件、意象、氛圍,甚至在真實與虛幻中製造張力,這也是為什麼歌舞片最終依然是好萊塢形式主義中表現最為亮麗者。

  花都舞影的劇情是極其單薄的,以現代的眼光而言,人物性格顯得單薄而平面,這是因為全劇的重心早已分割給「歌舞」的詮釋了。在影片開始不久,亨利介紹麗莎時,導演特別以一幅畫框而展現女主角的出場,以不同的造型、服飾以及舞姿,早已宣告這篇故事的基本結構。

  歌舞片的特色是攝影機代替觀眾進入百老匯歌劇院,鏡頭的對象是每個觀眾,觀眾更容易從演員的肢體動作中看到故事的發展與詮釋,因此在許多重要的癥結點就被忽略而帶過了。

  更早期的歌舞片,基本上是穿插一段載歌載舞,它不見得是與劇情有關的,直到慢慢發展成歌舞必須貫穿或者詮釋劇情,歌舞劇才稱得上完美。

  有趣的是本片的男主角傑利是一名畫家,但每每在表達心中深情之際,卻是以歌舞來詮釋。反而是在秀場作歌舞秀表演的亨利並未有太多的舞蹈空間,這固然是主角的戲分問題,但其實也反映了歌舞片的一貫立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無法載歌載舞的,可是在虛擬的歌舞世界中,躍動的舞者身軀,光彩奪目的燈光效果,悠揚的音樂歌聲甚至充滿意境的佈景,在在都讓觀眾的心情瞬間活絡起來,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在虛幻中製造張力的有趣現象。

  我們要探討的是,原本對繪畫極端熱情的傑利,為何無法用「繪畫」來表示生命的喜悅?甚至對女富豪的青睞亦不以為意,難道他一直沒有發覺他能用更自然更浪漫的歌舞來展現喜怒哀樂?這裡似乎透露了一個重大的訊息,就是影片的結尾傑利應該是放棄繪畫的。如果是這樣,那又將延伸出更多的問題了。

  事實上片尾傑利的十七分鐘舞蹈,固然使他的舞蹈生涯光芒四射,但這種現實錯亂的錯愕中,其實是經過精心舖排與設計的。花都舞影的創作小組最終將繪畫的傑利導入舞蹈中,是一種集體意識的遷移,傑利失去了繪畫舞台,當然也喪失了開畫展的機會,於是他變成一名「失業」的人。而麗莎放棄了如日中天的作秀舞者亨利,選擇失業的傑利,這是現實與虛擬的乾坤大挪移。傑利(金‧凱利)壓軸的舞技,以及與麗莎在舞蹈中的相擁而舞,這種罔顧現實的愛情早已與歌舞片中的基調互融互攝。

  歌舞世界固然可以振奮人心,詮釋真善美的意境,但這中間有些是必須嚴格認清的。因為在舞台上所展現的曼妙舞姿與柔美世界,其實是創作者刻意「虛擬」的美妙意境,編導刻意地逃避,這是有意讓觀眾產生一種「歡樂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沒有現實的,相反地它具備了更多的希望與條件。彷彿只要進入這個時空,一切都是完美而令人心安的。

  這種類似「催眠」的焦點轉移,雖然使得角色與藝人、真實與幻想、故事與表演產生視覺落差,但反而在歌舞的撞擊中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於是觀眾就被引入一種奇妙的歡樂世界,在歌舞結束的同時,共同用掌聲歌頌慶祝愛情與人性。至於所謂「現實」的問題,這是永遠不會也不捨得追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