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流浪漢(The Tramp)

導演: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編劇: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演員: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勞埃德·培根Lloyd Bacon
美國 / 1915年 / 32分鐘 / 喜劇
查理·卓別林扮演一名街頭音樂家,他從一座吉卜賽營地救出了一個名叫愛德娜的女孩…

◎ 劇情簡介     

  法斯特、阿貝德、雷歐波特、利卡特及最年輕的莫拉德是義大利鄉下小鎮的死黨。這一日鎮上舉行美人魚選拔大賽,莫拉德的妹妹珊多拉當選,眾人高興之際,珊多拉卻暈倒了,法斯特知道必是珊多懷孕了,他急著要逃離家鄉,但經老父制止,並強迫法斯特與珊多拉結婚。

  兩人婚後到大都會打工,回來時只帶回一架留聲機及曼波舞步,珊多拉的父親讓他們住到家裡,並介紹他到老友的藝品店上班。但風流成性的法斯特依然四處留情,與珊多拉一起看電影時,竟然勾搭一名寡婦。珊多拉雖然感到極端不安,但在法斯特的甜言蜜語下也就不再計較了。

  莫拉德喜歡一個人在街上待到天亮,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在車站上早班的哥特,兩人一起觀星談心。而阿貝德無所事事,因為他姐姐歐嘉賺錢養他與母親,但歐嘉卻愛上了有婦之夫,這使得阿貝德相當不諒解。雷歐波特是劇作家,而利卡特有好嗓子,但在家鄉小鎮似乎也是無法一展所長。

  這一日是狂歡節,而法斯特意外在舞會中遇上老闆娘茱麗亞,這也引起了他的遐想,在第二天上班時竟然對她調戲,老闆一氣之下將法斯特開除了,沮喪的法斯特為了洩恨,竟拉莫拉德一起入倉庫偷走了天使雕像,但四處兜售始終無人問津。這反而引起警方注目,幸好珊多拉的父親花錢銷案,才使二人免受牢獄之災。

  而阿貝德回家後,竟然發現姊姊與人私奔,留下無助的他與母親。法斯特的行為再度獲得諒解 ,而此時當歐波特的劇本被一位老演員相中,眾人興奮地前往觀賞, 法斯特興奮地與女演員混在一起,並在房間待到半夜,離開時才發現莫拉德等在外面,莫拉德並未責怪他, 只提醒他應將嘴角的口紅擦掉,但法斯特回家後依然與珊多拉吵成一團。而雷歐波特發現老演員對他有企圖,嚇得拔腿就逃,於是成為劇作家的願望又落空了。

  珊多拉傷心地離家出走,法斯特此時才猛然醒悟,但就是找不到妻兒的下落 ,最終在自己老父家中找到了,老父狠狠教訓他一頓才讓他將妻兒帶回。一切似乎又回復從前,但莫拉德卻在一個早上獨自一人坐車離開小鎮,只有哥特送他,但要去何方,莫拉德自己也不知曉。

二、分析

  費里尼延續著寫實主義的基調,在一九五三年以流浪漢躍居國際影壇。相較於一九六三年的名作「八又二分之一」雖有思惟上極大的差異,但基本上 「流浪漢」也是費里尼擅長以童年回憶及小鎮生活,甚至是戲班夢幻融合而成的作品。

  以五○年代義大利戰後的社會結構,其實與台灣相去不遠。年輕人要找工作是極端困難,在前途茫茫然與未知中,只能讓自我作摸索式的成長,稍一失神就陷入岔途中。但雖然如此,人的心靈卻是無法阻擋的,每個人幾乎都幻想著離開成長的家鄉,到大都市奮鬥一番,但不管寄居家鄉或者出外追求理想,人永遠是飄忽不定的,因為人總是隨著心意轉,而躍動的念頭正是使人一生都在「流浪」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小時候的費里尼非常喜歡馬戲團,也曾跟著馬戲團四處去流浪。馬戲團的五彩眩麗固然是燦爛人生的類比寫照,但費里尼自身躍動的心靈也是重要因素。這種追索,幾乎是每個人成長過程的方式,也許現象與方式不同,但最終的意義是相同的。

  法斯特是這群死黨的代表,他不是不想工作,而是找不到工作,但靠著老爸給的零用錢,依然能沉浸在年輕人的浪盪中,甚至與死黨莫拉德的妹妹珊多拉有了超友誼關係,在得知珊多拉懷孕時,法斯特的反應是向父親借五千里拉然後逃之夭夭。至於要逃去何處?逃避是否能解決問題?這都不是法斯特考慮得到的。由此可知,心靈不篤定始終四處「流浪」的人,是無法談到責任的。

  阿貝德長得俊俏,但也是無所事事的人。他和母親都依靠姐姐打字為生,而姐姐竟然愛上了有婦之夫,阿貝德的反應相當激烈,他雖然警告姐姐不要作傻事,以免母親傷心,事實上是怕失去姐姐,讓自己尋找不到岸邊的心靈又陷入更黝黑的死寂空間。

  利卡特喜歡唱歌,比較別人他似乎較有目標。但縱然有天賦的歌喉,在海邊的小鎮上也只能徒呼奈何。

  雷歐波特在這群死黨中被稱為知識分子,因為他是一名劇作家,在劇團來鎮上演出時,雷歐波特將劇本給團長過目,期望經由他從小崇拜的名演員演出,能一償劇作家的美夢。然而團長覬覦雷歐波特的同志之好,使得雷歐波特的美夢又破碎了。這段劇情似乎有著費里尼極深的自傳寫照,馬戲團與劇團在某些方面是一體兩面的,費里尼藉雷歐波特這個角色顯示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才氣 ; 也透露了飄浮遊子心靈的無奈與黯然。

  莫拉德是這群死黨中最年輕的,但卻是最會替別人設想的人。法斯特是他妹婿,卻當著他的面和劇團女演員擁舞調情,甚至鬼混到半夜,莫拉德依然等在外面。因為他想與法斯特一起回家,妹妹才不會疑心。雖然莫拉德不忘提醒法斯特要擦掉臉頰的口紅,但一夜無法成眠的珊多拉依然與法斯特吵得幾乎不可收拾。像其他人一樣,莫拉德也沒有工作,他最大的樂趣是在街上望著星星逗留到天亮。也因此在天將亮前認識了在車站上班的哥特,哥特腳踏實地在車站上班,這多少給莫拉德一些啟示。或許連下一個車站都未曾去過,但穩在一個位置上都是一種厚實的表現。莫拉德喜歡看著天上的星星,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嚮往,但如果未來必須靠流浪尋獲,兩種不可預計的未知似乎也令許多人裹足不前,然而在找回珊多拉之後,莫拉德毅然決然坐上火車,流浪到一個他也不知道的未來。

  劇中有一個男人的獨白,但卻無人知曉他的身分。也許他也是這群死黨中的其中一員;也許是這群死黨的街坊鄰居;也許他正是費里尼自己?由於這個神秘角色的從中介入,使得這部影片有了虛與實的共融與互攝,從獨白的輔助,我們更輕易地進入這個故事的世界中,也由此更加了解這些角色的心靈世界。從而使得這部影片有了一種新的風格與有趣的呈現方式。

  這群死黨的身分背景互異,但從他們相互影響中我們看得見生命茫然追索中的相互感染。法斯特與珊多拉婚後去了羅馬,但沒多久就回來了。為什麼會回來並未交代,但其實是可以想像的;倒是法斯特留了鬍子以及帶回的留聲機及曼波流行舞步深深吸引了其他死黨。當死黨們紛紛留起鬍子之際,法斯特卻又剃除了鬍子。這些瑣碎之事其實無關生命,但這群人卻樂在其中,這也是為什麼中文翻譯成「流浪漢」的涵意了。

  其實(IVITELLONI)意大利文有的國家翻譯成「小牛」,也是滿貼切的。這群死黨看似成人,但心智都尚在歷練中,以「初生之犢不畏虎」來形容雖然不貼切,但卻有幾分令人感觸的驚嘆。

  費里尼藉著年輕人的無助卻又充滿活力的特質,呈現了人生中一個階段的現象。也許在歷經那段「自以為是」的過程後有人會尋得自我與自在,然後讓心靈踏實安住,不再是流浪的徬徨;但似乎也有人依然浮沉在大海中而不自覺,這種區別是需要仰仗一點智慧的。從影片中我們看見了這種智慧的光芒,費里尼會讓人懷念真的是有原因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