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天使熱愛的生活(Vie rêvée des anges)

導演:艾瑞克‧鍾卡(Erick Zonca)
編劇:艾瑞克‧鍾卡(Erick Zonca)
演員:愛羅蒂‧布歇(Elodie Bouchez)
法國 / 1998年 / 113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98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
   1998法國凱薩獎最佳女主角
最佳新人獎二個少女的夢…

◎ 劇情簡介
     

  成長在單親家庭的伊莎喜歡一人揹著背包四處流浪,她剪下雜誌的圖片貼在硬紙卡上,沿街以「愛心」為名向人推銷,就這樣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這一日她到北方小鎮里爾,本欲投靠朋友,但朋友早在一個月前就搬走了。伊莎不得已重施故技,碰巧遇上一名成衣廠老闆答應給她正式的工作。在工廠內她認識了憂鬱孤獨的瑪麗,瑪麗答應讓伊莎暫往一晚,但兩人因理念相近,不喜拘束喜好自由,於是伊莎就這樣住了下來。

  伊莎因車錯袖子而被開除,瑪麗也陪她離開,兩個人就這樣無目標但快樂地同住公寓內,這時候兩人同時認識了在俱樂部前看門的查理和菲多。瑪麗雖不喜歡胖查理,但卻跟他上床,查理不時以金錢資助她,而伊莎則明白向菲多表示她跟他只是朋友。意外地是瑪麗在一家高級服飾店內偷一件皮衣被發現,幸好俱樂部的少東克里斯替她付帳解圍,瑪麗明知克里斯是個花花大少,反主動去找他,甚至無法自拔。而伊莎知道瑪麗住的公寓只是替一對車禍住院的母女看房子,無意中發現女孩桑蒂妮的日記,伊莎好奇地到醫院去探望她,雖得知桑蒂妮的母親已經身亡,但伊莎不只常唸日記給昏迷的桑蒂妮聽,甚至延續著日記寫下自己住在公寓的概況。

  克里斯終於對瑪麗厭倦了,甚至要伊莎轉告,但伊莎拒絕了。眼看著瑪麗深陷情慾苦海,伊莎雖極力勸告,但兩人反而起了衝突;而伊莎不得不將克里斯的話轉告,這使得瑪麗近乎歇斯底里。伊莎決定離開公寓前再去探視桑蒂妮,卻發現她呼吸道受了感染,可能有生命之危。當夜伊莎點了蠟燭哭泣著為桑蒂妮祈禱,第二天醫生告知桑蒂妮奇蹟似地甦醒了,但伊莎在推門入內時反而放棄與桑蒂妮見面。伊莎回公寓向瑪麗道別,卻發現受不了打擊的瑪麗跳樓自殺。伊莎似乎有了新的人生觀,她開始在一家電子工廠上班,但誰知道那會不會是她最熱愛的生活呢?

 賞析

  伊莎與瑪麗的年齡相仿,她們不同之處是開朗與憂鬱;相同之點是不受拘束而與社會脫節。偶爾的工作只是維生的手段,破碎的家庭使得兩人以為逃避是一劑良方。雖然生活完全沒有目標,但卻得到她們認為的「自由」。

  伊莎的四處流浪代表著「動」與不安定;而替人看管公寓的瑪麗正好是「靜」與安定。這是純粹由表相的解釋來看待,事實上沒有目標才是兩人的致命傷。但一開始她們都無法察覺,總以為日出日落就是過日子,而隨著兩人住在一起以及認識了俱樂部的少東克里斯後,兩個女人的思惟開始起了變化。

  或許厭倦了流浪的生活;或許是得知車禍昏迷的桑蒂妮日記的衝擊,伊莎開始有了想要真正安定下來的欲望,但她清楚這種渴求必須是透過自我的追索,而非來自外在的施捨。而瑪麗則是相反,她極欲逃離孤單的憂鬱,而這深沉的悲痛來自不時向她要錢的母親。找個有錢的男人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吧!不幸的是花花公子的眼中瑪麗只不過是獵物之一而已。瑪麗的心中其實相當清楚,她不只一次看見克里斯與其他女人擁吻,但她以為靠著肉體就能留住克里斯。

  伊莎和瑪麗的看法差異逐漸拉大,兩個人開始在生活對應中欺瞞對方。事實上人生總是無法十全十美,有機會總會盡力尋求自己缺失的來填補心靈的空白,在得與失之間能否取得和諧圓滿,這是需要極高的智慧的。而伊莎與瑪麗的生活方式是依尋著本能出發,瑪麗極需逃離一切落寞與卑下,克里斯的富家公子身分猶如讓她發現迷航的燈塔,也許心中有著不幸預感或自卑,但她別無選擇,必須孤注一擲。而這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使她口不擇言,並認為伊莎反對她與克里斯的交往,是因為嫉妒。雖然偶爾情緒冷靜時她向伊莎坦承主動找克里斯,但卻徒增兩人的爭執。
  
  伊莎的改變是在公寓內偷窺到屋主女兒桑蒂尼的日記,當她在醫院見到像植物人的桑蒂尼時,這大大影響了她原本厭惡家庭的偏執想法,從這兒也流露出伊莎的天生善良與關懷他人,雖然她以前流浪期間也曾打破餐廳玻璃門躲入其內睡覺。隨著思惟的改變,伊莎覺得自己幸福得多了。她以感恩的心繼續在日記上寫著住在公寓的一切,但在得知桑蒂尼病危之際,她只寫下日期,可是無論如何再也寫不下去了;殊不知這正是她與桑蒂尼心靈交替的心電感應。

  本片的著力點放在伊莎與瑪麗不同性格的呈現,難怪能在一九八八年坎城影展中雙雙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並且同時獲獎。但導演似乎還有另一種企圖與訴求──廿歲沒有目標的女孩應是生命中最璀燦的日子,但同時卻也是人生最迷茫的時刻。

  著重在個人獨立的外國社會與東方社會雖然截然不同,但生命過程所揹負的成長歷練卻沒有差別。伊莎流浪到里爾之前,也曾認識一名女畫家的兒子,但當她要離開之時,那個男孩並沒有留她,伊莎有時也會後悔當時沒有主動要求留下;而瑪麗卻辯稱那是男孩子應該講的話,若他要留妳,一定會主動開口的。但這似乎只是呈現了語言之不精確,當瑪麗認識克里斯時,卻是她主動去找他的。

  兩個有著異同性格女孩在生命的某個時段有了交集之後,毫無保留地呈現了兩種型態與結局。但不管如何,這些都是女孩們逕自的選擇;什麼是自己最熱愛的生活,相信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

  最後瑪麗選擇了自殺,因為她始終不願承認失敗。在一貫的憂鬱與孤獨後,毅然投入新的生命型態;老天若是給她澈底失望的答案,豈是她所能容忍?何況看管的公寓又面臨被拍賣迫遷的壓力,瑪麗頓覺天下無容身之地,而此刻與她決裂的伊莎又將要離去,瑪麗頓失所有,死亡似乎是唯一的抉擇了。

  伊莎最後到一家電子工廠上班,工作性質是替千頭萬緒的線頭插入插座。這種繁瑣需要耐心的工作,過去伊莎和瑪麗都是相當不屑與厭惡的;但生命有了新的洗禮與認知之後,伊莎在井然有序的工廠背景中,穿著白色的制服,似乎開始服膺一種制度的制約與管束。天使也許是自由自在的,但天使不也是屬於天堂的成員嗎?

  天使熱愛的生活是一部兩個少女的夢,套句競選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美麗的夢與希望原本都不存在於伊莎和瑪麗心中,因為她們從未碰撞出目標。但當心中的目標真正出現時,兩個人都無怨無悔地去追索纏黏,因為這不只是夢的追求,更是人生成長的必須過程。不管結局如何,她們都在那樣燦爛的生活中活過,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