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情歸何處(La Carta)

導演:曼努艾爾‧德‧奧利維拉(Manoel de Oliveira)
演員:齊維拉‧馬斯楚安妮(Chiara Mastroianni)
   皮楚洛‧安布恩荷塞(Pedro Abrunhosa)
   安東尼‧查皮(Antoine Chappey)
西班牙 / 1999年 / 107分鐘
禮讚:坎城影展評審團別大獎
原名「一封信」的情歸何處是葡萄牙籍九十二歲的導演奧利維拉晚年寶刀未老之作,取材於…

◎ 劇情簡介     

  凱瑟琳在母親夏特夫人的教育下逐漸成為巴黎上流社會的名媛。在歷經婚變後雖有年輕的德季斯追求,但凱瑟琳對他的輕率相當不以為然。在一次購買珠寶時,認識了單身的醫師路易‧克雷福,雖然談不上彼此有多少愛意,但凱瑟琳還是很快就嫁給了路易。

  有一天夫婦一起到巴黎文化中心欣賞知名歌手培卓‧艾布紐薩的演唱,就是這麼一眼,凱琳發覺自己愛上了艾布紐薩。而當夏特夫人重病在鄉下別墅時,艾布紐薩也來探視,但卻趁無人在場時,偷偷將凱瑟琳的相框放入自己口袋,而這一切卻都被躲在樓上的凱瑟琳看到了。

  凱瑟琳知道艾布紐薩也愛上了自己,她的心情立刻陷入沮喪與不安,而這一切都無法瞞過重病的母親。夏特夫人臨終前一再告誡凱瑟琳不要忘卻妻子對丈夫的義務。

  在夏特夫人的葬禮上,艾布紐薩吻了凱瑟琳的手,也表達了關切之意,甚至幾天後立刻開著紅色跑車來訪。凱瑟琳心中矛盾掙扎,但依然謹守分寸並未下樓見艾布紐薩。然而凱瑟琳發現自己的心情更加難解,只好求助於修道院的修女,兩人是童年的玩伴,自然是無話不談。修女告誡男女之間不在愛或情感而是承諾,但凱瑟琳表示她可以掌控自己的行為;卻無法控制自己的心靈。

  凱瑟琳與丈夫陪達瓦希夫妻看電視,眾人對戰爭引發的權勢與貪婪感到無比痛心,但穿插艾布紐薩車禍受傷的消息,竟使凱瑟琳驚叫,這使得路易相當尷尬與不安。凱瑟琳又去修道院,卻也情不自禁去隔壁的醫院探視,但見到主治大夫是路易的同事,凱瑟琳匆匆離去,但在外面卻遇上德季斯的糾纏,使得德季斯車禍身亡。

  凱瑟琳又去參觀艾布紐薩的攝影展,但見到艾布紐薩在場卻慌張逃避。路易與凱瑟琳在公園內談話,正巧被艾布紐薩偷聽凱瑟琳剖白心中有個愛人但不願說出是何人。路易受此打擊一病不起,終至病亡,而艾布紐薩故意搬到凱瑟琳對面,但凱瑟琳雖痛苦卻隱忍不見他。修女與達瓦希太太都知道兩人相愛,頻頻勸凱瑟琳接受,但凱瑟琳卻突然失縱了。許久之後修女才接到凱瑟琳從非洲寄來的一封信,因為凱瑟琳已經為心中的愛找到另一出口。

二、 劇情分析

  原名「一封信」的情歸何處是葡萄牙籍九十二歲的導演奧利維拉晚年寶刀未老之作。取材於懷特女士的皇室愛情文藝小說,但卻刻意將時空定位在現代的上流社會,應該是老導演為了緊貼時代脈動,但又不放棄表現點滴於心的寬闊情懷,在兩者的取捨與融合之間,交會了文學的重現與映象的疏離美學,於是我們見識到了一套敘述詩篇的情節與故事;也體悟到愛在生命中的另一種註解。

  凱瑟琳以全身的黑色系列來訴說了宮廷怨婦的類比,而艾布紐薩亦是全身黑色行頭,甚至從不取下的墨鏡在情理上是心境相通的符號,但那副墨鏡則予以人一種摸不著邊際的不誠懇,雖然這份愛的交織來自一種感覺。當直覺戰勝規範之際,矛盾自然攀緊心靈。凱瑟琳唯一一次的笑容是第一次聽到艾布紐薩的演唱。也許這樣的交集真的直探內心深處,問題是什麼樣的緣由讓高貴的凱瑟琳在精神上出軌的對象是一個來不同領域世界的人?

  人類潛意識中隱藏的不安與紛亂起自於心靈的殘缺與不足,這種說不出的躁動也許只要一種顏色或一次日出,甚至一首歌就能彌補。但若真正涉及愛慾連結,將會在心靈上出現更多的悸動。艾布紐薩奔放而不受拘束的歌曲對照於莊嚴的鋼琴演奏,是兩個極端的表現,也因為如此鮮明對立,第一次接觸而又情感內歛的凱瑟琳很快就抓到了符號的線頭,並立刻與心中的殘缺有了交揉互補。

  然而規範是整個社會與家庭中從小就灌輸的信念,尤其凱瑟琳在經歷離婚的打擊後,母親將她嫁予醫生名流雖然並非出於自願,但穩定安全的生活卻也使她得到另一種認同。

  死亡在這部影片中的次數非常頻繁,好像死亡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一般。或許這與導演九十二歲高齡有極大的關係。呈現死亡並非懼怕死亡,反而是藉著死的事件作為敘述章節的段落。在旁白文字的輔助連結中,使得繁雜龐大的過程趨於簡潔明快。這是一種意外的嘗試,在改編小說中又以段落還原文字,在講究映象的電影中雖是反其道而行,但卻令人耳目一新。

  導演在片中不時對婚姻提出檢討,從不同的人身上當然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修女以宗教的觀點認為是「承諾」,但若仔細分解則任何答案都有兩種的解釋。如果承諾是確定的答案,那為何在路易死後,又苦勸凱瑟琳與艾布紐薩結婚呢?

  導演將艾布紐薩塑造成搖滾歌手的用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這更突顯了愛情發生的突兀性,正因為這中間夾雜了太多的不確定,使得凱瑟琳在緊要關頭反而懷疑艾布紐薩的真正誠意,最後走上自己選擇的道路。

  這段細膩但了然於胸卻又極力逃避的愛情,捨棄了具象的互動,反而以近乎平面文字來堆砌,這對看慣戲劇對應的觀眾而言,難免有索然無味之感。但我們應該了解愈是細膩深入的戲劇感受愈近乎無味無言,在平靜中拋出波濤大浪又得兼顧現實的情感排列,於是看透人生百態的老導演擷取了這樣動靜並存卻又分寸得宜的情感敘述。

  對白在大部份的情節中取代了動作糾葛,也區分了人類在現實生活生存的機制與內心深處呢喃情愫的矛盾對立。凱瑟琳的誠實與誠懇是她高貴的本性使然,她大可將那份告白永遠深埋在心中,而路易也不至於如此鬱悶而喪命。凱瑟琳的真實性質在此高貴顯現,而這樣的情操也在最後完結成另一種超然的成就。

  凱瑟琳的抉擇可分醒悟與逃避兩方面來談。正因為她的醒悟,這代表了道德完整的勢力戰勝了愛慾。從某個角度而言,凱瑟琳這樣的決定給予某些人喘息的安適,如此看似一切均安穩步上規律的軌跡,但若沒有那一封信的大愛表現,則這一切又似乎有了太多的盲點。而逃避的說法也並非道德的退讓,卻是凱瑟琳自身內在的潰敗。從小在母親的保護下,凱瑟琳顯得較無自主性,因此當她必須獨當一想去面對抉擇時就不得不退卻畏縮了。然而這個論點也因為那一封信而澈底被瓦解了。

  當然修女接到的這封信實在來得太突兀,而凱瑟琳的遠行非洲則像頓悟的行者開始步上救苦濟世之道。導演的敘述風格在這個段落略失流暢,由一段文字來交代凱瑟琳的失蹤,雖是為了維持一貫的風格,但難免會有草率之嫌。

  生命中有著太多的誘惑,在心念意動的頻率中當然有其動人的喜悅,但又有誰能真正區分何者是真愛?何者是肉慾?也許只是兩個交集的思緒就足以撫慰心靈,引起風浪的狂慾反倒是更深的疼痛。

  一封信的出現並沒有為這部影片帶來真正的結局,反而是觀眾在導演有計畫、有條理的誘導中,掉入凱瑟琳的思緒中;因此在修女讀完那封信後,觀眾就必須自行決定它的結局。但也許沒有結局正是一種結局,畢竟今日的結局到了明日則又變成過程,這已超出了理性論述而接近哲學的問題了。

  欣賞這部影片應該用一種客觀疏離的態度,然後冷靜地反觀自身的困境。人的惶惶不安與妄念紛飛其實才是所有問題的真正源頭;但問題是人卻永遠在妄念紛飛中樂此不疲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