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丹尼斯.拉凡(Denis Lavant)
蕭蘋.合瑪多娃(Chulpan Khamatova)
德國 / 1999年 / 9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法蘭德斯國際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基輔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盧尼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剪輯獎
杜布隆根金尼絲獎
2000 年巴伐利電影獎最佳年輕導演
滿貫舞電影展最佳攝影視覺獎
莫斯科影展最佳劇情片銀箭獎
泛達斯波特影展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盧森堡影展最佳歐洲影片提名
義大利施林諾影展最佳影片
匈牙利媒體藝術影展最佳影片
波蘭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韓國釜山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蒙特婁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編劇獎
這部電影僅有九句對白,能有機會看到,電影人不虛度此生!努力延續家業公共浴池,卻對偷取汽渦爐零件的女孩一見鍾情…
◎ 劇情簡介
阿東的父親是一名瞎子,但卻堅持經營公眾浴池,而老舊不堪的鍋爐必須靠人每日操作保養;由於出外作生意的哥哥根本不在乎浴池的營運,於是這個重擔便落在阿東身上。
阿東與一名收門票的老婦人明知道公眾浴池的生意愈來愈差,但為了不讓父親失望,每天以吵雜的人聲錄音帶讓父親以為生意依然興隆;而阿東與老婦人極富同情心,對一些窮困的老人與流浪漢總是偷偷放他們入內洗個痛快,要不就以一顆鈕釦當作銅板作為交代。
這一日一名漂亮的女孩夏娃帶著她退休的艦長父親來浴池,阿東立刻被她所深深吸引。但事實上阿東雖然一直足不出戶,但卻每日幻想自己是一名遨遊四海的船長,在屋頂上裝置了許多類似船上甲板的裝置。他從望遠鏡中看見夏娃與船長住的房子早被人買走,並強制驅離,大樓則將被炸藥夷為平地。船長死也不肯離去,他將自己綁在門上,但大樓倒塌後船長卻安然無恙。
原來買下那塊地的人正是阿東的哥哥,他甚至也想將父親的公眾浴池被一起拆掉以便蓋個大社區公寓。但父親似乎相當不以為然,於是哥哥在見到夏娃及船長暫時住進浴池內,遂從屋頂的破洞中故意踏破天花板,只是落下的石塊卻不慎打死了船長。夏娃為此對阿東相當不諒解。
哥哥請來警察以及政府的稽查員對浴池作公共安全檢查,結果只有鍋爐的動力通過,其餘全部不及格。為了不讓目盲的老父失望,於是稽查員特別寬限五天後再來複檢。而這期間夏娃為了讓父親留下的船能有動力,遂來浴池機房偷鍋輪的零件,沒想到在爭執中夏娃對阿東送上個吻,阿東竟然就放棄了零件。但為了應付稽查人,阿東不得已再到船上偷回零件。
檢查之日一群流浪漢各施奇招,分別解決了屋頂破洞、下雨漏水、鍋輪動力以及各種安全設施。而夏娃也在屋頂發現假冒警察的哥哥,以及害死船長的真凶原來是自己的哥哥。雖然檢查通過,但父親卻突然死亡,而哥哥用拆房子的大鐵鎚推倒了公眾浴池但也被捉入精神病院。在眾人幫助下將浴池鍋輪搬到船上,於是阿東與夏娃穿上了船長的服裝,展開了海上的冒險之旅。
◎ 劇情分析
號稱第八藝術的電影其表現手法相當寬闊;涵蓋的形式也非常多樣。但在電影發明之後,首先接觸觀眾的卻是無聲的電影;因此默片曾在電影史上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默片其實是有對白的,只是演員無法以聲音跟觀眾作直接的溝通,而不得不以單獨的字幕來呈現。
事實上「對白」在電影的藝術層面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往往一句令人驚艷的對白而使得該片名垂千史。例如「當哈利碰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中,莎莉在餐廳中表演「叫床」的戲已成為影壇經典;而旁邊一位中年婦人訝異之餘,立刻向侍者說:「我要點跟她一樣的!」而這句簡單的對白常常在每年票選的最佳台詞中名列前矛,可見這句對白多麼令人震撼與難忘。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電影最大的特質就是以「看」的形式來與觀眾互動,因此「映象美學」就成為電影學科上相當重要的一環。「蒙太奇」理論也是基於這樣的觀念作映象畫面的組合而呈現導演的企圖與故事的主旨內涵,而這些表現的方式是完全摒除對白的,但在敘述過程中觀眾卻不會因缺乏對白而有看不懂的困惑,因為藉著演員的動作、場景的氛圍、特殊的道具或刻意設計的燈光等等都已取代了對白的訴求。
近年的電影映象美學更發揮到極致,甚至將鏡頭的映象組合推向「魔幻寫實」的新意境,在蔚為風氣的同時,「浮生狂想曲」全片只以九句簡單的對白來表現,自然就引起影壇以及觀眾的興趣與側目了。
就戲而言,因全片缺乏推動或輔助劇情的對白,因此「浮」片的演員必須以更誇張或放大的表演方式來呈現,否則一些銜接劇場的重要細節就容易被觀眾所忽略,甚至因而喪失了觀賞的樂趣。因此本片其實對導演與演員都是一項嚴苛的考驗。
魔幻寫實的表現大都應用在片頭當楔子,或者在片尾作總結;而「浮」片卻將全片放置在魔幻寫實的位階上。除了外在形式與手法的魔幻之外;在事理的追索中其實還是現實的。畢竟童話中的任何題材雖然都屬一種超越的追求,但其氛圍卻始終是讓人存在現實之中的。
阿東每日緊守著父親經營的公共浴池而始終不曾踏出過門外一步,但他的心靈卻有著無限的憧憬。每當下雨他就急急跑上屋頂,想像著自己是一位船長,正駕著船迎向狂風巨濤之中。這種極端對比之下應運而生的激盪動力,證明了阿東年輕但卻封閉的心靈,而這一切卻都因為阿東不忍讓父親知曉由於時代的脈動使得公共浴池逐漸蕭條而傷心。另一方面,他與收門票的老婦人卻又完全免費招待窮人與流浪漢,入場的費用只以鈕釦來代替銅板。
阿東的「善」使得「浮」片充滿了祥和的光輝,也由此來呼應夏娃的「美」;而至片尾兩人的情愛交融則適時地呈現了「真」的意義。
夏娃在浴池中裸泳的戲拍得令人拍案叫絕。導演維特.荷默將本片的調性與「水」作了完整的連結;幾乎從不間斷的「雨」也適度地呼應了這種企圖,當然也從中呈現許多具象的情節。
透過「水」的浸染,使得本片游離在一種透明無廓的迴蕩空間,使得這個充斥著水的世界猶似在人間,但卻似乎又遠遠超越了人世。
荷默當然也以對立的方式呈現一些荒漠的蒼涼。這些代表現實人境的貧瘠心靈,充斥著貪婪、險詐,哥哥無所不用其極想獨佔公共浴池是想蓋一所大社區住宅,卻也由此而喪失了兩條人命。在近乎童話的超現實表現手法上,這已經對現實人性作了極大的批判。
刻意將彩色的光澤隱去,代之以暖色與寒色的單色色系來表現,正好呼應了肢體語言的專注;由於導演以超越人的視覺焦點來看待這個故事的現象,因此色彩只會徒增觀眾的遐想並分散注意力罷了。
船長與父親的死亡,使得浴室內唯一的鍋輪發電機變成一種新的用途──裝在已經毀損的船上。但更巧妙的映象解說是阿東與夏娃兩個頻率的相通;兩顆心的交融。於是兩人穿上船長的衣服,戴上船長的帽子,在風雨之中開著那輛老舊的船迎向大海,而這個剎那也正是阿東從小就企盼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夏娃與船長被趕出住家時,她帶著一個玻璃缸,裡面養著一條小魚,這當然也是「水」的另一層展現;同時也將人性在現象界中粗鄙的慾望作了極致的分野。在善與惡的對立中,觀眾逐漸感受到人性的底層光輝緩緩展現,而在最終夏娃因此就會對哥哥被抓入精神病院中「平常心」視之。
「浮」片最大的特色自然是超越了語言的不精確,因為語言有太多不可測度的謊言;但透過由心靈展現的肢體,反而使得這世界的上虛偽詐騙頓然現形。透過導演精心設計的情境表現以及特殊的幽默風格,也難怪本片發行三個月就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十五個大獎。本片的創意十足,值得觀眾一再觀賞與回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