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現在,很想見你(いま、会いにゆきます)(Be With You)

導演:土井裕泰  
演員:竹內結子、中村獅童
日本 / 2004年 / 119分鐘 / 普遍級
 禮讚:2004日本年度總票房排行第三名 
   原著小說熱賣百萬、熱門書籍排行榜蟬連5週第一名 主題曲
   「花」狂銷百萬由Orangerange 日本Oricon公信排行榜首張
   連續四周冠軍單曲

雨季來臨,六週間真愛奇蹟,天公爺爺 求求你給爸爸、媽媽和我第二次機會…

◎ 劇情簡介     

  美麗動人的澪與巧是高中同學,兩人雖一直坐在隔壁,也喜歡著彼此,但卻拘謹得每天只是點頭問好,不敢再多談其他。直到畢業的那一天,澪才要求巧在紀念冊上寫下:「與妳在一起一切都很自在。」

  大學期間,喜歡運動長跑的巧因超越了生理極限而昏倒並傷了腦部,從此作什麼事都顯得吃力而笨拙。巧休學到電器行上班,但卻始終忘不了澪。在一次獲知澪回家鄉時,打電話約她出來,表面是向她要回那支筆,其實是為了見她一面。

  然而受傷後的巧漸漸自慚起來,從此便不再回信給澪,但在一次極度思念時獨自跑到東京,但卻見到澪與男同學狀至親暱,於是傷心離去。殊不知澪也發現巧,急急隨後追去,但卻不幸被車撞倒。然而也在這次受傷中澪卻看到了未來她與巧的結合而生下了兒子佑司。

  或許體認到自己此生最大的目的便是生下佑司,雖然明知之後的命運會讓自己走向死亡,但在經過一番的掙扎與抉擇後,澪主動回故鄉找巧,兩人終於步上結婚的地毯,果然在佑司五歲左右時澪就去世了,但她與兒子曾有過約定,謂在雨季來臨時,她一定會回來看他們父子。

  終於雨季來臨了,父子倆走到屋子後的廢棄工廠,果然見到喪失記憶的澪。巧與佑司向澪說明一切,這才半信半疑隨二人回家。澪對二人完全沒有印象,但卻可以感受這對父子散發的一股親情。

  透過巧從高中時期的敘述到兩人結婚生子的過程,澪聽得津津有味,好像又重新經過了另一次的戀愛。澪在家扮演稱職的主婦,使得這對父子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動力。一直為巧診治的醫生野口雖然半信半疑,但卻不忍去追根究底。倒是澪自知只有六星期的雨季能與丈夫兒子相處,於是開始敎佑司如何煎蛋,洗衣及作家事,同時也約喜歡巧的女同事見面,並希望日後女同事能好好照顧巧及佑司。

  在雨季的最後一道烏雲散去後,巧急急趕往廢棄工廠,一陣生離死別後,巧與佑司只能無奈而傷心地看著澪消失在光芒中,回到她口中的亞凱布星那個未知的世界。

◎ 劇情分析

  2004年在日本相當賣座的「現」片,基本上是以流行多年的偶像劇風格來詮釋一段令人失落的愛戀。「死亡」雖然讓人哀慽,但此片卻極力將之美化,不管從意識形態提升到所謂的「亞凱布星」;或者死者重新出現在潮濕的雨季中,都是一種極美主義的呈現。

  故事雖然通俗簡單,但導演的編排卻是刻意地跳躍,這使得情節頓時變得更為多層而豐沛起來。尤其相同的一個事件情節,以男女主角的主觀鏡頭拍攝兩次,在不同的時間敘述,就產生了推理與解惑的恍然,由此也增添了主線人物的感情世界與對待。

  有趣的是二十歲的澪在車禍之後卻看到二十九歲的巧與自己,甚至也見到了自己未來的兒子佑司。光不談情節的合理性,倒是澪勇敢的抉擇卻是整齣戲令人相當感動的重點。澪看到自己與巧結婚後生下佑司不久便死亡,但如果澪選擇不去見巧,這表示佑司的生命便不會來到這個世間,當然也能改變澪走向死亡的命運。

  人面對選擇時總是矛盾掙扎與忐忑不安的,何況其中又牽扯了死亡的問題。然而澪在明白未來的生命真相,不但不逃避,反而又朝這個既定的命運前進。這段勇敢的決定不只美化了愛情,也使得唯美的愛情增添了更令人感傷的認同,不知不覺中但漸漸融入了導演刻意設計的全面雪白中。(男女主角的衣服都是白色色系)

  原著作者市川拓司這本小說在2004年就突破百萬本的紀錄。作者原本就相當喜愛雨水,將故事放置在雨季的氛圍當然也就不足為奇,加上導演刻意地放置了色彩的對比映照,於是一部唯美的電影就這樣緊扣觀眾的心懷與情感。

  在翠綠的雨林中,有時雨絲帶來了些許的朦朧,而這家人的雨具紅、青、白映照其中,不禁透發了一股美學力道,增添了愛情與幸福的呢喃。

  「現」片其實並未刻意展現愛情的悲愴,反而在文本主義上提供了一種見解。愛一個人其實不必要求任何回報,但必須建構同時「幸福」的基調。巧在學生時期受傷,他自認變成了一無是處的人,但卻努力讓自己所愛的澪覺得幸福。這種付出是另類的層面,卻也是超越現實的唯美思惟。透過這種主旨認知,現實生活雖然逐漸脫節,但卻更加渲染了「情愛」的價值。

  「謝謝,在妳身邊覺得好自在。」是巧畢業時為澪寫下的感言,而最後當澪要回歸「亞凱布星」時,也是以這句話來回贈,這符合了戲劇的呼應美學,從而在情感的撥弄中更令人回味與感動。

  「最佳位置」也是一句妙語,夫妻同睡一張床有時反而是一種睡眠的阻礙,如何讓兩人在肢體的疊觸中取得完美的交融,不僅是人體功學亦是情感全然感受的最佳詮釋。

  巧與澪第一次約會時,因為澪感到寒冷,遂將手放置在巧的口袋內,後來澪離去時,亦是將手放在他的口袋作為表徵,這種對應之手法在「回首念真情」中也有相同的情景,這訴說了一種不經意的行為,但卻因牽扯的意義極為寬廣,以致在日後形成思惟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甚至會變成一種重心而依賴不已。

  或許是這份情永遠深鎖著澪,以致當她過世之後因為無法忘懷這段情感而有了「雨季之約」。畢竟這段記憶只存在她與巧之間,就算情感濃郁卻也無法將這份記憶帶去另一個生命的國度。

  趁著雨季回來是一種還願?還是不忍?當離開之後再度相逢也許是一樁美事,但嚴肅思考,這不也透露出即將又會有另一次的分離嗎?

  佛陀就曾在人生八大苦之中將「別離苦」列為其一,也許離別是為了下一次重逢的喜悅,但生離死別的離開,誰又能保證這個「重逢」呢?

  小說中提到的「亞凱布星」,其意是當人死亡之後,如果有世上的人思念著他,那此人都將住在這個星球。不管它是神話或刻意設計,這提供了愛情失落之後的另一個著力點。畢竟短暫的家庭與親情相融不但令人遺憾也是難以甘心的,而這份的「規則」則是滿足或填補了愛情的缺口,讓澪從雨季中回來重溫一次的幸福與愛,這應該是雙方面的互動感受。就巧與兒子佑司而言,能見到澪回來,這是一種幸福的流轉,在興奮之餘,自然就竭力想要永遠讓這快樂的時光永繼相續。

  雨季的結束往往象徵另一種光明,但本劇卻反而是別離的臨界點,這種反其道而行的詮釋自然有其引人入勝之處,也提供了另類的文學詮釋。

  相逢自是有緣。今生的相遇相知,其實是一種必須惜福的認知。因為「一生一會」不只在日常生活的生命態度,其實也是人為力量無法翻轉的業力使然。

  如果生命過程又可以再來,這應該是一種執著的態度使然,不能認定這樣的面向是對或錯,端看人面對問題時的抉擇。換句話說,在有這段專注幸福的愛情互動中,再回來應該也是一件美麗而令人愉悅的經驗,雖然它只是建構在愛情的神話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