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天使海亞(Hayat)

導演:葛林瑞拉.拉姆薩尼(Gholam Reza Ramezani)
演員:慕汗默德‧莎芭芭漢(Mohammad Saeed Babakhanlo)
伊朗 / 2005年 / 80分鐘
禮讚:柏林影展兒童單元開幕片
   2005 印度海德拉國際兒童電影節金象獎 -兒童評審團最佳影片
   白俄羅斯第12屆明斯克國際影展【兒童單元】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
   2005 荷蘭Cinekid兒童國際影展
   2005 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
   2005 法國Cine-Jeune de L`Aisne(埃納)影展
   2005 倫敦兒童影展
   2005 芬蘭Oulu國際兒童影展
   2005 德國Stuttgarter kinderfilmtage 

還有誰比海亞更想讀書?…

◎ 劇情簡介     

  海亞是個乖巧的女孩,除了上學之外,平時會幫助父母作家事,也會照顧弟妹。

  這一天學校由上級派來一名老師負責監考,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將免除學費。海亞與弟弟為了這次的考試早有了凖備。但在天將亮時,母親卻發現父親昏迷不醒,母親要海亞向外求援。海亞在奔跑之際,差點被車子撞到,但司機在問明緣由後,立刻將父親載往醫院。而陪伴前去的母親叮嚀海亞要好好照顧弟弟阿克巴以及最小的妹妹娜娜。

  為了不放棄這次的考試,弟弟也不願在家照顧娜娜,自行到學校參加考試,留下海亞擠牛奶、餵牲口,還得為娜娜換尿布。

  海亞將娜娜送到鄰居要求暫時照顧小妹,但見鄰居孩子很多,而且又調皮故而作罷。另一位生病的鄰居竟口渴的將娜娜的牛奶喝的精光。海亞又連續試了好多鄰居與親戚,但不是不在就是對女孩子上學有意見,甚至連在樹下休息的老人因疏忽海亞經過時的問候,反而責怪海亞是不懂事的女孩。

  海亞將娜娜餵飽並哄她入睡後,想趕往學校考試,但又怕貓兒抓傷娜娜,也怕雞會進去啄她的眼睛。於是海亞用鎖將門鎖上,沒想到在井邊洗臉時,卻將整串鑰匙掉入井中,海亞用磁鐵下井搜尋未果,只好用鐵棍敲開門,這才將在內哭泣的娜娜抱出。

  弟弟雖然參加考試,但其實他也非常焦慮姊姊為何沒來考試,為了趕回去一探究竟,遂向老師撒謊,說他尿了褲子必須回去換。沒想到半路遇上常吠他的黑狗,弟弟這下還真的嚇得尿了褲子。

  海亞本欲到學校,卻又遇上隔壁老奶奶的阻攔。老奶奶謂女孩子只要會作家事與服侍丈夫就可。最後海亞假裝順從,老奶奶才離去。而此時弟弟焦急地趕回,海亞也在此時想到一個方法,她將搖籃綁在教室外的樹上,然後牽了一條電線入教室,當娜娜在外哭泣時,只要輕拉電線,娜娜就不哭了。老師及監考老師看了非常感動,海亞原本以為會被老師責備,沒想到監考老師反而在娜娜哭泣時輕輕搖起了搖籃…。

 劇情分析

  延續著兒童電影的熱潮,「天使海亞」再度為伊朗的電影掀起另一股熱潮。

  與過去深受好評的「天堂的孩子」一樣,海亞這個窮困人家的女兒在即將舉行考試的早上,面臨了父親突然重病的噩耗。整篇故事便建構在海亞面對困境而孤立無援時,如何一一解決並在最終獲得令觀眾感動的結果與答案。而這樣的模式幾乎已變成伊朗電影給人刻板的印象,但卻也頗符合戲劇的結構與要求。如何讓劇中角色在困境中自我突破與解決難題,永遠是戲劇電影的不二法門。

  海亞在學校的功課是名列前茅的,連同學都嫉妒她,但在緊要關頭,這些同學卻也同心協力地幫助了海亞。這一點讓觀眾體現了兒童真正的赤子之心,也許孩子們偶爾會爭吵,但卻不會記恨。

  海亞在父親突然中風送至醫院後,家中所有的工作全落在她的身上,而這天她必須去學校接受考試。如果通過了,那她的學費將全部減免。海亞被放置在喜歡念書這個位階上,然後把所有的生活瑣碎的壓力全部加諸在她身上,也藉此凸顯伊朗婦女在這個國度的地位。

  弟弟阿克巴並非不願幫海亞,而是他也必須到學校接受考試。但當他在教室時,卻反而擔心姊姊不能到校考試,於是他假裝尿濕了褲子必須回去換,但意外地在半路遇上他最怕的黑狗,於是阿克巴真的嚇得尿濕了褲子。阿克巴的行為是個趣味點,但也顯示了人性極善的一面;更技巧地揭露了姐弟的真情相對。

  海亞為了將小妹娜娜委託在別人家中,不得不走訪左鄰右舍以及親朋好友,但因病躺在床上的貝葛阿姨,竟在海亞為她倒水時,一口氣把娜娜的牛奶喝了一半,口中還喃喃讚嘆:有鄰居實在真好。海亞當然不敢將娜娜寄放在那兒,急忙抱起娜娜逃之夭夭。

  另外也有一家小孩很多,尚未入門就看到這戶人家的母親大聲斥責,然後一羣小孩急奔而出,用常理判斷當然知道這個家中也不適合小娜娜。

  海亞歷經的失敗逐漸變成她的壓力,因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超過考試的時間,海亞就喪失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機會。但海亞不氣餒,她一邊要擠牛奶,也要餵牲口,但她從未放棄過要回學校考試。

  考試變成這部電影重要的指標訊息。導演要觀眾知道伊朗的新生一代有著努力向上的毅力,但卻也在情節中作了一些影射。

  海亞是個女孩,但伊朗的社會中女孩的地位是卑下的。我們可以從那羣在樹下抽菸閒聊的老先生口中得到印證。海亞每次經過都必須向老人鞠躬請安,或許是因為急著處理娜娜的事,匆匆而過並未引起老人的注意,但老人卻非常在意海亞不曾向他請安,於是頻頻抱怨。雖然旁人向他解釋海亞是個乖巧女孩,每次都有向他點頭請安,但老人依然嘮叨不已。

  從表相看,老人是高高在上的,但其實反而呈現了極端的對比與諷刺。這些在樹下抽菸的男人其實已經變成社會的負擔;相反地,海亞熱切地奔忙,原本男女位階的觀念其實早已被映象動能所解構了。

  其他的面向亦然,家中所有的勤務都靠女性來執行,就連學校的女老師似乎也有著「勝過男人一籌」的呈現,還有學校畏畏縮縮的男老師,這些奇特的表現,應該是導演的刻意呈現,正確地說,也是導演刻意為千年文化的壓抑下為女性平反的手法。

  像賈法潘納西一樣將女性的議題放置在他的作品中一再地呈現與批判,雖然葛林瑞拉也有這樣的企圖與想法,但作風就含蓄隱喻多了。雖然像蜻蜓點水般地細碎展現,但卻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而動容的。

  海亞的故事簡單到令人驚訝,但在簡單中必須拍攝出義理人情與情節延展,就變成是另一番的挑戰了。極簡主義是一種刻意的設定,但「海亞」卻是不得不的必然。在鏡頭的呈現下,伊朗的鄉下風貌帶給觀眾另一番呈現與感受,透過海亞的穿梭,於是一種生命面向便無言但質樸地訴說了屬於那塊土地的一番故事。

  終究海亞還是無法將小娜娜託給別人,最後只好將搖籃綁在教室窗外,監考女老師發現了,她會心一笑,然後拉著綁在搖籃的電線,輕輕地搖了起來。這不僅是一份相知相惜的心情,也是對伊朗女性的直接認同。

  台灣早期的小學內,也有人背著小弟或小妹去上學的,尤其在鄉下老師根本無法干涉,因為大人都去工作了,除了大孩子帶小孩子之外,真的是別無他法可想。反觀現今的小朋友都能在父母周全的保護與教養下,幸福快樂地去上學,與海亞相較後,不難發現生長在台灣的小朋友是一種福報了。

  海亞的家境很窮,但因她將精神放置在解決問題與困境,這種專注的態度使她變成是一位愉悅的人。貧窮不是人生的難題,人生最大的難題反而是太幸福。因為順境會導致人們失去鬥志與毅力,在觀賞「海亞」這部影片後,相信觀眾心中都會有一種感動,而這份感動則會是日後我們生活中最大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