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比利‧克魯登(Billy Crudup)
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
美國 / 1998年 / 117分鐘
禮讚:票選為1998年時代雜誌年度十大佳片
本片是根據70年代著名長跑選手史提夫普方坦(Steve Prefontaine)的生平故事所改編,他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最被看好的田徑選手,卻在尚未贏過金牌的24歲盛年,便因一起死亡車禍而英年早逝,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 劇情簡介
從小隨父母由德國移民美國奧瑞岡州的普利芳坦,因常受鄰居小孩嘲笑為小納粹,逃避他們的追趕,而練就了一身長跑的成續,在高中時期就已經是五千公尺紀錄的保持人,各大名校無不爭相恐後以獎學金爭取他入學。但普利卻獨獨青睞奧瑞岡大學的名教練鮑爾曼,只在在他一句話的邀請下,便入了奧瑞岡大學的田徑隊。
普利果然不負眾望,不時在大學聯賽中創出佳績,也逐漸成為雜誌封面人物。校內的女生不乏對普利傾心的女孩,但普利卻情有獨鍾地喜歡上瑪莉。瑪莉雖然口說普利不適合她,但在普利的示愛下,瑪莉還是接受了,只是為了不影響普利的練跑,瑪莉建議二人不作親密行為。
普利在名教練鮑爾曼的眼中是一名奇特的選手。他始終不清楚為何普利一開跑總是奮不顧身地跑在最前面,因為跑在最前者必須承受風阻而削弱體力。鮑爾曼建議普利應將全程分幾個段落來調適節奏,這樣將比他原有的成績快上六秒以上。但普利牛脾氣地拒絕了,他認為盡力而沒盡力是懦夫的行為。
鮑爾曼一方面為隊員親自製作跑鞋,一方面也送隊員出國比賽,但賽程卻被美國田徑協會AAU所把持,到芬蘭比賽的普利因無法與高手同台競技,憤而欲毆打領隊。
在奧運的國內選技賽中,鮑爾曼苦口婆心地要普利依照他的方式去跑,否則絕對無法勝過另一名高手喬治揚格,這一回普利聽取的建言,果然在最後的關卡上不但贏了喬治,也創下了五千公尺的新紀錄,並且贏得參加奧運會的資格。
一九七二年九月慕尼黑運會上發生了以色列十三名選手被人殺害的悲劇,而原本領先的普利也在最後衝刺中落至第四名,普利沮喪得連瑪莉的電話都不接,教練說他敗在「虛榮」這兩個字上。經過痛定思痛的普利決定東山再起,與其他奧運選手一起為重建哈德威體肓場而出賽,跑出了信心,並且預言將來必定會以十二分卅六秒打破世界紀錄。只是在慶祝晚宴後,普利車禍身亡,令人不勝唏噓。
二、分析
本片是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其中許多的場景與事件都是剪輯當時的社會上爆炸新聞合輯演出。
以長跑運動員為題材的電影常有許多動人的佳片,而本片就某些角度而言是相當特別的。普利能成為長跑健將,固然是他的身體結構以及一顆超強的心臟,然而絕對不是靠著苦練就能獲得的。有趣的是普利之所以會成為長跑健將,卻脫胎於小時候逃避同學鄰居的欺凌,唯一對付的利器就是跑,也因此在奧瑞岡古斯灣森林的狂奔苦練,反而促成了他成為運動明星的本錢。
這種趣味的機緣是戲劇的好題材,但其實是可以再深入去挖掘的。從德國移民到美國,潛藏了許多移民的辛酸血淚;普利被小鄰居和同學譏諷為「小納粹」,這其中早已透露了許多訊息,只可惜編導點到為止,放棄了絕妙好戲的機會。
全劇的過程全力著墨在普利的參賽,對於普利的感情生活似乎刻意有了一些保留。普利初上大學第一眼就看上瑪莉,這種一見鍾情的互動令人會心微笑,但四處拈花惹草卻是大學生的家常便飯,二度發現瑪莉後,普利開始收心,並全力專情於瑪莉。然而瑪莉的欲言又止,毫無緣由地拒絕上床,似乎內心有著難以言喻的秘密。只可惜這方面也是淺嚐即止,不免令人扼腕,或許是真人真事的改編,尤其瑪莉如今已成為一名作家而刻意對此有所保留吧。
普利獨來獨往的性格雖然略顯草莽,但又透發著中國人的江湖味。教練要他一開始不要跑在最前面,以避免承受過多的風阻而浪費了體力。這是一種科學與運動的完美體驗與結合,全世界的教練與選手均致力於這方面的追索。但普利卻拒絕,認為人應該盡全力而未盡全力是「懦夫」的行為。這種理念與想法在教練的眼中是極端不合情理,卻那麼令人無言以對。
教練鮑爾曼是個奇才,他從未指責過任何一名選手,對於普利的抗拒,鮑爾曼也未曾如傳言般地嚴厲,相反地始終如慈父般地對待他的學生。以普利而言,鮑爾曼或多或少在他的心目中未嘗不是父親的替代角色。而鮑爾曼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但親自為每位選手量腳的大小,更為他們親自製造跑鞋,有趣的是他一再地研究輕靈的橡膠,最終以希臘語勝利女神「耐吉」為名,發展出日後的無限商機。而他第一雙以「耐吉」商標作成的手工鞋,在普利車禍身亡後,也只能黯然將鞋收入抽屜內。不管這件事是否屬實,美國兩大運動球鞋公司的「置入行銷」確實已達到了目的。
對於AAU的行徑批判,最後簡單地以字幕打出AAU終被國會解散,但對於真正的內幕卻沒有具體的演出,殊為可惜。當然普利和鮑爾曼都是這個組織的反對者,但編導似乎已無力再另闢戰場來作這方面的批判與挖掘。
本片引人入勝之處依然是普利在田徑場上的衝鋒陷陣。在放慢格數的慢動作中,觀眾更能體驗選手在爭奪名次中的奮力衝刺以及極速下的肌肉彈性,在在呈現了力與美的境界。更令人感動的是衝刺下的勝負,往往是觀眾宣洩的開口,在掌聲的餘波中,也不免有了鬆一口氣的喜悅。而「贏」的真正意涵在於超越自我,也自然完遂了本劇的主旨。
一九七二年九月的慕尼黑奧運會,因為暴徒挾持並槍殺了十二名以色列運動員而成為一件憾事。在政治介入體育的污點後,鮑爾曼以感性的口吻說出動人的詞句:要戰勝敵人,而非殺死敵人。這不但是戰場上的至理名言;更是人生的至高哲理。足見鮑爾曼是一名相當有智慧的人,當普利為瑪莉的情感所困而請教鮑爾曼時,鮑爾曼表示女人是令他相當困惑的,他不知道妻子芭芭拉對他的觀點,但他則是永遠相信芭芭拉。
普利或許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但鮑爾曼的智慧可以讓人感動的不只是這些而已,事實上普利在慕尼黑失利,極度失望,然而鮑爾曼卻認為那是普利最精彩的比賽之一。經過這次的打擊之後,鮑爾曼與瑪莉先後去找過普利,但真正影響普利的卻是鮑爾曼,讓普利決心辭去酒保職位回到學校,從田徑隊的受訓中東山再起。
鮑爾曼不愧是名教練,認為田徑隊的選手訓練無助於普利的進步,要他在海邊獨自練習,在重建哈德威體育場的義演比賽中,普利再一次運用鮑爾曼計算的公式,終於憑著實力打破全國紀錄。
普利在這次的經驗中,體驗出一種新的計算方式,按照分段法跑完五千公尺,他的成績應該可以進步到十二分三十六秒。以這個成績絕對能拿到奧運金牌,事實上慕尼黑的比賽若不是被人包抄,奧運金牌早就到手了。只可惜普利在送朋友回家後,竟然發生車禍身亡。以二十四歲的英年早逝,留給世人無限哀戚與遺憾。
雖是勵志影片,但最終男主角卻無法達成奪牌的願望,是這部影片與眾不同之處。雖然結局令人不捨與遺憾,但普利的運動精神以及教練鮑爾曼的專執態度,其實都提供了不少令人學習與深思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