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紅磨坊(Moulin Rouge)

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
演員: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
美國 / 2001年 / 126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1年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正如片頭片尾的台詞強調,紅磨坊是一部探索「愛」的故事,故事情節似乎與許多不脫離這個容易討喜與動人的題材中的影片似曾相似…

◎ 劇情簡介     

  克里斯汀是一位到巴黎闖天下的無名作家,偶然的機會加入了一群波西米亞人組成的歌劇團,成為劇作家。為了說服老闆西德勒,並且讓紅磨坊的當家花旦莎婷同意演出,矮侏儒土魯斯設計讓克里斯汀單獨接近莎婷。

  莎婷原本要與公爵共渡良宵,在土魯斯眾人的主導下,由克里斯汀假扮公爵。而莎婷為了要讓公爵出錢支持紅磨坊,對克里斯汀使出混身解數。但克里斯汀不為所動,只為她吟詩,並唱出一首自編曲「妳的歌」。莎婷因此發現對方不是公爵,但也被他的歌詞感動。

  公爵憤怒趕來,看見莎婷房間內多了一個男人,所幸土魯斯眾人趕來助陣,謂莎婷要舉行臨時排練,並說服公爵親口答應出資支持歌劇的演出。

  莎婷和克里斯汀就在這樣的巧緣下,感情日增,兩人初嚐愛人與被愛的甜美滋味。但公爵未將莎婷佔為已有是不肯罷休的。他向老闆西德勒做最後通碟,要莎婷當天晚上八點到閣樓用餐,否則取消資助。莎婷在熱戀中,豈會把這件事放在心裡,反答應八點到克里斯汀那兒。

  然而莎婷因罹患肺結核,在演出後台突然昏倒。克里斯汀見莎婷未赴約,以為她是接受公爵之約,不免心懷嫉妒前往閣樓興師問罪;莎婷清醒後由西德勒口中得知公爵將對克里斯汀滅口,為了情人的安危,遂告訴克里斯汀兩人並不適合。

  憤怒的克里斯汀認為莎婷果然是賣春女的本性,只要誰有錢,誰就可以擁有她。趁莎婷抱病演出時,潛入紅磨坊劇院,穿上演員服裝接替演出。由於之前公爵堅持修改結局,讓歌妓嫁給大公,克里斯汀出場,將劇情扭轉回來,並在場上與莎婷合唱他寫的情歌,這才印證了兩人的真情真意。

  公爵命手下用槍殺克里斯汀,幸好土魯斯一班人協助,化險為夷,忍無可忍的西德勒也憤怒地對公爵補上一拳。然而真愛顯見之際,莎婷卻也病發身亡,克里斯汀見莎婷口吐鮮血,不禁哀聲悲鳴。莎婷臨終要克里斯汀將他們的故事寫下來,以讓世人見證這一段真誠相愛的戀情直到永遠。

二、分析

  正如片頭片尾的台詞強調,紅磨坊是一部探索「愛」的故事,故事情節似乎與許多不脫離這個容易討喜與動人的題材中的影片似曾相似,惟巴茲魯曼以歌舞劇來重新詮釋,加上如日中天的妮可基嫚擔綱演出,氣勢是不同凡響。
 
  每個時代對愛的觀點會因為社會脈動的改變而有所差異,成功的藝術家縱然處理相同的題材,卻知道該如何從新的視野與角度去詮釋。這不僅是藝術家必須奉行的準則,更是整個社會脈動的見證。

  在標謗新寫實主義的當下,許多導演堅持實景拍攝,這當然是一種堅持,但我們訝異「紅」劇所有的戲,都是在澳洲的攝影棚內完成的,不禁要對編導的堅持與魄力給予極高的評價。

  歌舞劇興起於三○年代,到了六○年代為其高峰,之後逐漸式微,只留下百老匯的演出讓人回味。進入二十一世紀,似乎以電影拍攝歌舞劇的風氣又有死灰復燃之勢,譬如說贏得多項奧斯卡的「芝加哥」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與「芝加哥」相同的「紅磨坊」之所以受到觀眾的青睞,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而其原因是兩者都以嶄新的現實與虛幻的融合手法來表達歌舞片更深入的人性糾葛與複雜層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應該是導演更擅長以電影的映象角度「放大」歌舞片的精華。

  「紅」劇對愛的詮釋是界定在唯美與誠摯。愛是不分貴賤與身份,只要真心地愛人,而對方也能真心地回報,這份愛就足以揚溢整個宇宙。

  克里斯汀的真誠與純潔,讓他毫無畏懼地去面對世故的紅磨坊當家花旦,並且以自己的創作「妳的歌」去感動她。情歌的歌詞如果用唸的,其實是一點味道都沒有,但用唱的,則增添了許多神秘的力量。
  
  莎婷的出身卑微,正如她說的:她不得不演下去,她是受人踐踏的下等人。她當然渴望愛,卻身不由己;若選擇愛,就必須面臨流浪街頭的命運。其實莎婷未遇上克里斯汀之前,思維世界只有華麗的舞台世界,這個世界是偽裝與佈置的;這一切的呈現,只是為了取悅台下的觀眾。每當曲終人散,莎婷立刻回到「貧乏」的心靈世界,因此拼命地向「錢」看,認為女人最好的朋友就是「鑽石」。

  莎婷在片中似乎一直與「虛幻」脫離不了關係,她很美,尤其在舞台燈光的映照下,美得超乎人的界線,導演以近乎曝光的手法去強調她的「亮」,反觀克里斯汀的臉龐永遠是平常自然的投射。在命運與行為上,莎婷更如此,她將克里斯汀誤為公爵,一語雙關的對白,猶似演出了另外一齣戲。而戲是註定在有限的時間內結束的。

  莎婷的奮鬥似乎只有一個理由──「活著」,縱然賺進全部的鑽石,也必然要懷疑人生真正的目的。克里斯汀來巴黎的理由是尋找愛,這個理由很快地在莎婷身上獲得焦點與迴響。

  事實上,可歌可泣的愛情都必須經過「試鍊」,沒有衝擊的見證似乎很難獲得祝福。在分分合合之中,撥開層層紗窗,揮去重重嵐霧,唯有如此不遺餘力地去追索,才能打開這道令人欽羡的愛情大門。

  試鍊的代名詞是「代價」。有人說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只是學費太貴,確實非常中肯、無法反駁。莎婷看清了愛的所在,幾度願意捨棄所有而追隨情人浪跡天涯,無奈肺病纏身,加上情人的性命受到威脅,在必須抉擇之際,選擇了犧牲自己以保全情人的生命,感嘆自己命運脫離不開這個虛幻的舞台,「因為紅磨坊是我的家」,她如是說。

  「紅」劇中的配角演員是一群波西米亞人,是常在藝術活動中被述及的民族。蓋因波西米亞人、摩拉維亞人、及斯洛代克人共組了捷克人民共和國,十四世紀左右戰亂與亡國,許多波西米人流浪到歐洲並以藝術為已。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的成員便是哲學家、詩人、畫家與劇作家,樂觀知命,永遠貧窮低下,「紅」劇中的土魯斯是鮮明的寫照。雖然這些角色強調趣味性,但增添了不少的可看性。

  舞蹈是歌舞劇重要的一環,但本片男主角以歌為主,女主角強調「艷」,因此「舞」就落在一批職業舞者身上。導演的取鏡與剪接有力,使得本片在視覺構圖中不但繽紛艷麗,也顯示了井然有序的力量與律動。

  「紅」劇也呈現了另一種超越自我的醒悟,為了藝術、真理與愛,努力是必須的,但重要的是結局要由自己來決定。是的,命運也許有些既定,然而過程與結局能由自己掌控,這是需要宏大的自我認知與啟示才能做到,而這種結局正是「試鍊」之餘的真正景實,代價固然昂貴,果實卻是無價的。

  「紅」劇提供了歌舞片新的開口,未來會因為這些觀念而延展出更多的歌舞片。舞是身體真誠的講話,有一種震憾人生的悸動,在本片的輕快律動中,我們經歷了兩小時的心靈洗禮,也感染了愛的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