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傑森‧詹姆斯‧李察(Jason James Richter)
珍妮‧阿特金森(Jane Atkinson)
羅莉‧貝蒂(Lori Petty)
美國 / 1994年 / 112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1994年MTV最佳電影主題曲獎
榮獲1994年最佳青少年藝人獎
榮獲1994年創世紀獎最佳影片獎
榮獲1994年環境媒體獎最佳影片獎
講述一個小男孩與殺人鯨威利間動人的友誼…
◎ 劇情簡介
傑西剛出生就被母親拋棄,放置在社會局的門前台階。雖然社會局幫他選擇了寄養家庭,但傑西仍然常與一群流浪兒四處遊蕩,在一次警方的搜捕中,傑西躲進西北冒險公園內,見到水族館內一隻剛被捕的殺人鯨威利。
傑西被送回葛林與安妮家中,輔導員懷特警告傑西不得再逃跑,而且必須每日至西北冒險公園內義務洗淨塗鴉,這使得傑西有機會接近殺人鯨威利。傑西吹口哨時第一次感應到與威利的心靈相通,逐漸地傑西與威利變成好友,這使得水族館的訓練師蕾林與管理員藍道夫訝異不已。藍道夫送傑西一本印地安人傳說中有關殺人鯨的故事,並教他一句咒語;而蕾林為避免營運不佳歇業,向老闆戴爾推廌傑西與威利的表演秀。
南西北冒險公園發出大量的宣傳,傑西也預備大展身手,但因大量的小朋友跑到地下水槽內用手拍著玻璃槽,使得威利情緒大受影響,於是傑西的第一次表演在觀眾的噓聲中結束了。傑西受到很大的打擊,想起以前流浪同夥斐瑞送他的卡片時曾表示,希望他要找斐瑞時可至卡片上的地址去找。傑西當夜收拾行李,並到水族館內向威利道別。
這一夜威利顯得相當不一樣,很不安寧,傑西感應到威利要他上高台一探究竟,果然發現港口外有幾隻鯨魚在徘徊。傑西終於知道威利和他都是渴望回到家人身邊。同時傑西發現老闆戴爾令手下破壞水槽,欲殺死鯨魚以圖領取保險金。
傑西急急通知蕾林和藍道夫,三人以魚網吊車將威利放置在車上,並偷走義父葛林的拖車,意圖將威利送回海中。但抄近路中為了避開橫檔在路中的大樹,倒退時車輪不慎在落崖上懸空,不得已,傑西只好請來葛林與安妮幫忙。葛林是修車廠的老闆,輕易地將拖車帶離困境,使得傑西感激不已。
老闆戴爾知道鯨魚被偷,叫人擋在港口前,並通知漁民在港口用漁網攔阻。傑西眾人強力將威利送入海中,但威利卻在奮力游出港前遇到漁網。危急之際,傑西呼喚威利,將威利引到防波堤邊,要威利用自己跳躍的力量,飛躍高聳的防坡堤;傑西與藍道夫默唸「咒語」,威利果然奮力躍過防波堤。
傑西見威利進入大海中,心中有著萬分不捨,卻也高興威利能與家人團聚,另方面自己也高興地認同了葛林與安妮,明白這兒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家」。
二、分析
以動物為主題或劇中角色的電影雖然會增加製作拍攝上的困難,往往卻能吸引孩童的注目,本劇算得上是這類電影中出色的作品。
威利這隻鯨魚在影片拍攝完成之後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但其實拍攝期間,是製作了許多「道具」,以供拍攝的方便,這種真實與道具的交互運作,幾乎是現代電影的模式,最後成果的顯示則寄託在劇中感情的渲染力道。
鯨魚的智商不下於人,聲吶則是與同夥溝通的管道,編劇遂以「口琴」作為人與魚溝通的方式頻率。落寞孤單的傑西常用口琴來舒解思念母親的心懷,或許是這種相同的思母之情,使得傑西與威利在心靈上取得了共鳴,並進而發展了一段可貴的友誼。
「家」是這部影片中重要的意旨,傑西從小被母親拋棄,潛意識中一直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母親會回來接他。這雖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卻透露出傑西對「家」的渴望。社會局雖為他安排寄養家庭,傑西卻一直排斥與逃避,究其原因則是傑西的不安全感。
傑西當然想過自己被拋棄的原因,必然是生父與生母有了爭執;不管真正原因如何,對「爭執」恐懼的意念就根深蒂固攀繞在他腦海。葛林與安妮夫妻表面看來和善,傑西擔心萬一日後有了爭執,自己會變成二度的受害者。
所以當葛林和安妮吵架時,傑西的情緒再也無法掌控,儘管葛林向他解釋,大人的世界中爭吵難免,並不意味他會傷害安妮或傑西;但對葛林的撫慰,傑西還是無法袪除心中的恐懼。
直到傑西與蕾林、藍道夫運送威利受阻,葛林以他的專業拯救了鯨魚,才使得傑西開始認同葛林與安妮夫婦,並進而溶入他們的「家」中。
威利的處境與傑西相同,被捕的威利一直渴望回到海中與家人團聚,這使得傑西得以成為威利的好友。
水族館老闆的商業利益考量下,要威利與傑西搭檔演出。但整部影片中威利並沒有在公開的商業行為中「精彩」地演出過,這一點編導傳遞了重要的訊息與意圖。影片中,威利不只是一頭鯨魚,而是擬人化的鯨魚。訓練師蕾林說:威利是一頭特別的鯨魚,傑西則回答:哪個人不是?充份說明了單獨人格的尊貴。威利被抓,凸顯人類的自私,這種行徑與綁架一個人有何區別呢?
鯨魚之所以被當成鯨魚,只是他的外形與生活方式與人類不同,其溝通的方式與人類有異。編導似乎極力訴求萬般生命均尊貴的理念,這也使得本片成為值得推介的教育素材。人與人之間必須心靈互通才能和諧地相處,如何溝通就變成一種重要的課題。
傑西被送回領養家庭,葛林要傑西與他一起練投球,一投一接是棒球動作, 也是一種相互承接與放射的象徵,然而傑西拒絕了,因為他一直沒有準備好,或許是心中的恐懼尚未消除。這樣具體的映象設計,使本片雖是好萊塢出品的影片,卻顯得相當藝術。
威利受了驚恐而使得演出失敗,小孩的吵雜固然是原因,卻突顯了威利的獨特性。如果威利的位階被界定在與傑西是朋友的「人格」上,那威利的拒絕演出就不令人意外了。只可惜傑西無法了解這點,只是沈溺在演出失敗的窘境中,相對地牽怒到眾人;所幸他離開前還想去向威利道別,也使得威利的生命受到拯救。
管理員藍道夫是個印地安人,他們族人對殺人鯨的傳說雖有一套故事,但除了那句咒語之外,故事與威利並未有所鍥入。訓練師蕾林以其學識上的專業與了解,依然無法受到威利的青睞,這似乎也說明了學識的主觀與偏離;在心靈世界的探索中,許多學識的解說往往派不上用場,這一點倒也值得眾人深思。
以電影情節的結構情節而論,本劇算得上相當精彩的。從西北冒險公園將威利吊上車後,往海邊的一路上出現了許多轉折與困境,這些標準的模式不但可以提昇觀眾觀賞的緊張與樂趣,劇中人物也往往從這些試鍊中得到人格的提昇與救贖。
當拖車到達港口海邊時,可惡的老闆戴爾率歹徒來攔阻,葛林夫婦也加入打鬥。葛林一句:「不要打我的孩子」道出了日後全家團圓的契機,這是一種認同與體諒,從「家」中所散發出愛的力量,也是傑西一直渴望卻又害怕的東西。
傑西在威利受到攔阻時,以聲音帶領威利游到防波堤,在激勵與道別聲中,威利不負眾望一躍而過,鏡頭不但賺人熱淚,同時也成為影史上經典的畫面,使得威利成為美國小孩心目中的偶像之一。
威利最終回到母鯨身邊,傑西也忘卻對生命曾有過的憂慮,轉而認同養父母的家。在一切都回歸到秩序的原點時,世界才有寧靜的期待。
我們無法預知與傑西同時流浪的那幾位小朋友日後的命運,但傑西是一個重要的象徵與指標;相信那幾位小朋友在逐漸懂事之際,也能體會到「家」的重要性,是生活互動中重要的依據之一。
「威」片是成功的商業影片,在影史上留下許多話題。除了這些之外,它也帶給我們許多思索的課題,這才是更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