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尚路克.阿亞奇(Jean-Luc Ayach)
主演:佛瑞德瑞克.迪分索(Frederic Diefenthal)
法國 / 2021年 / 94分 / 普遍級
成功穿越到現代的梵谷,目的就是來找回他的「女神」!巧妙融合藝術家軼事與穿越劇情,以異想天開的情節重現藝術巨擘梵谷的情愛糾葛與內心世界…
◎ 劇情簡介
李奧.納多是一名不得志的畫家,難得賣出一張畫,只好偶爾接一些廣告畫。某一天廣告商建議他畫梵谷的自畫像,只是他的右手要拿著現代飲料,這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拼湊」,有時還讓觀眾眼睛一亮,達到宣傳的效果,但李奧認為那是對他的羞辱,但沒有收入使他不得不向現實屈服。
李奧的同居女友艾莉絲想要以繪畫來醫治病人,但這種有爭議的議題,常讓他喪失了許多機會。這個晚上李奧夢見自己已經死亡,也見到了上帝,上帝告訴他,李奧在人世間是不成功的畫家,下次命令他出生在「居家男人區」,李奧抗議無效,這才驚醒過來,艾莉絲說他夢見自己死亡,是可以增加壽命。李奧相當不以為然。
艾莉絲希望兩人可以結婚,並能生下孩子,以便完成一個家的願望,但李奧不改初衷,堅持不想結婚,當天艾莉絲去藥房買驗孕棒,本來還興沖沖的要告訴李奧,她懷孕的好消息,但看到李奧那麼堅持,於是她改變主意,兩人也就分手了。
李奧還是堅持他自己的想法,反而與經紀人走得很近。有一天發現有一輛貨車載著一批古老的畫作,有一幅看起來像梵谷的畫,那個人也不計較,以很便宜的價錢賣給李奧。因為有許多的例子,像梵谷的「醫生肖像」是在修補雞舍時,才在老舊的環境發現的。
李奧研究了老半天,慢慢發現當年梵谷畫自畫像的背景,當找到那個地方時,卻發現圖中的梵谷不見了,而在現實中卻出現了梵谷的實體人。
李奧與梵谷成了朋友,同時也見到了艾莉絲,艾莉絲告訴李奧她嫁了人,並育有二個女兒,但丈夫去了阿根廷。其實那是李奧的親生女兒,但艾莉絲卻不願告訴他真相,反而與實體的梵谷有了感情,並發生關係。
梵谷對照自己在十九世紀的時光,從來沒有與女性有關係,他只認識一名叫瑞秋的妓女,並為她割下耳朵。經過真實的男女互動,梵谷反而覺得不真實,於是他又回到畫中的世界,而艾莉絲也告訴李奧真相,並將女兒的訊息告訴李奧,李奧真的如上帝所說的是一名「居家男人區」的人。
◎ 劇情分析
要當一名像梵谷這樣獨特的畫家是相當不容易的,如果沒有弟弟的支持,他就沒有錢可以買材料,除了金錢方面,本片偏重的是感性宣泄的議題。梵谷是個熱情的人,他跟一般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不僅如此,他比常人更有豐沛的感情,只是他將這份專情,放在繪畫上面。
唯一有記載的傳說是他為了妓女瑞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由此被認為是精神病,並送入醫院醫治,聽說他弟弟交代他可以在醫院中繪畫,那應該不是太嚴重的狀態,這也使得他在醫院中又興起了另一番的創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鳶尾花」,院內裡長滿了鳶尾花,他似乎沒有選擇地繪畫這種紫色的植物。如果我記得沒錯,當九○年代經濟起了極大的變化時,梵谷的畫第一次超過美金一億元的作品,就是鳶尾花。當然現在已經超過五十億了。
導演是有關藝術相關系所,運用他的想像力,憂憤地替梵谷呈現這種感情的憂鬱,藉著一名梵谷的粉絲,演變了一個魔幻情境。
人能不能從畫中走出呢?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梵谷來呈現一場荒謬的對照,換個角度想,當年如果梵谷真的接納瑞秋,或者有其他的女人愛上梵谷,那今天可能就沒有梵谷的留名了,為什麼?因為繪畫是要何等專注的技藝,也許你會認為上天對梵谷太不公平?
畢卡索在廿世紀,是相當出眾的畫家,而且他的畫也相當賣錢,當然也有更多的女人,追逐他的也相當多。但他更欽佩的是已經年老而且手部痛風的人,他是雷奈爾,他的別墅就是用一張鉛管畫換來的,而且雷奈爾的身邊有許多的「家人」,這些原先全部都是他的模特兒,但在畫後模特兒自然就留下來,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他的家人。
畢卡索與另一名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去拜訪他。莫迪利亞尼也是苦命之人,他畫的女人脖子特別長,而灰色的眼眸卻沒有眼球,這自然與梵谷的解釋一樣,梵谷為何把天空與星星化成螺旋狀?也許他有一種幻覺症,所看的情境正如他所畫的一模一樣。
莫迪利亞尼說如果他愛上一個人,自然就會為畫中人畫眼睛,最後為妻子畫完最後一幅畫,就因肺結核在短短卅多歲就亡故了。但生前莫迪利亞尼的畫也沒有受到廿世紀上葉那些人士所推崇,甚至在一次畫展中,警察也來干涉並加以制止。
文森梵谷另一番創作便是與弟弟的來往書信,後人把這些往來書信出版『文森梵谷書信集』,詳細的敘述辨證了梵谷創作的過程。
導演於是根據這些書信,提出這種辯證,接著又把這些懷疑,放置在現代生活中,於是他跟艾莉絲上了床,這點似乎有些難以自圓其說,但重要的是導演要呈現的是一種假設。如果梵谷當年也像弟弟一樣當個畫商,畢竟那個時代不是現代,現在繪畫有更多的容納性,抽象畫許多人也看不懂,但一幅畫竟可以賣到上億,甚至更高的價錢。
所以梵谷與艾莉絲發生關係後,突然一種複雜的情感蜂擁而至,過去創作的純粹感,再也無法湧現,那種創作的慾望忽然不見了,所以他從現實中實踐了辯證,一輩子孤寂似乎是他的宿命。
其實孤單也是另一種生活,現代的年青人不就抱著單身的理念,也過得相當愜意,但這是完全不同的生命底蘊。梵谷身負一種天賦的職責,他必須為這世界留下那麼美好的畫作。
其實早期的梵谷,也就是「礦工」時期,他曾當過牧師,也到礦區去佈道,那時候他的畫風偏黑,大部分是木炭畫,色彩也極度偏黑,人物的素描也不是那麼傳統,那時候似乎看不出他的天賦。
但在其他階段就突然亮麗起來,尤其「向日葵系列」,似乎像火焰一般的燃燒,現在繪畫市場,還會算是幾朵的,價錢當然不一樣。
梵谷的農田與荒野或房屋,也都具備了獨到的詮釋,令人眼睛一亮,直到最後流落到亞爾,在變化萬端中梵谷在書信中曾經感歎「我想要結婚以及生兒育女,有時我真恨這些骯髒的畫作!」
所以一代大師其實也都有兩種心態,這些複雜的心思其實也是一般人的心態,有些人在年老之後,亦會開始埋怨自己年青時候的選擇,如果能夠重來,你是不是會選擇同樣的工作?
有時生命是一種關鍵,但這種關鍵其實都早就預定好了,讀者文摘曾有一篇短文,說全世界的錢平均分配給全世界的每個人,但一年後,這個世界又會恢復原狀,我同意這句話,但一年太快,十年可能較為恰當。
也有一種人完全不喜歡藝術,對於名畫完全沒有概念,梵谷有一幅「醫生肖像」就被人拿去裝修雞舍,後來在修補雞舍時才被鑑定為梵谷真跡,這種愚人我認為相當可惡,但其實這與個性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也不能太過苛責,但一想到如果那幅畫真的毀於雞舍,實在也太使人心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