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部電影的放映時間、地點:114年11月15日(六) 14:00 於國立臺灣圖書館
國立臺灣圖書館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TEL:(02)2926-6888
導演:中江裕司
主演:澤田研二
松隆子
日本 / 2022 / 111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2023年電影旬報獎最佳男主角。
看完會餓,減肥慎入! 一場跨文化的美好饗宴!
一個人,一隻狗,在一年當中伴隨季節交替的生活樣貌...
◎ 劇情簡介
作家水上勉,一個人住在山中老屋,妻子也死了十三年,阿勉小時候當過和尚,負責典座的工作。所謂的典座即是負責洗米、摘菜等廚房工作。阿勉根據道元禪師遺留的著作『典座教訓』中有許多煮成的食物,其食材全部取之於大地所生長,也就是必須依一年四季都會呼應人類有一些當令的食材,他們就用一句話來形容「菜色需與田園商討後決定」,這就充滿了禪意的思維。
有一家出版社決定請水上勉,告知寫一本有關吃的料理書,負責的責任編輯真知子常常開車上山拜訪水上勉,水上勉難免會對真知子表示好感,但真知子總是和悅的婉拒,但也在不同的時間會享受水上勉作出不同的料理,說是料理但其實是很簡單的素食。
隨著一年的節氣,「立春」開始,阿勉在大雪融解之際開始寫稿,平常泡茶自娛,但任何生活的細節均與土地有關,也體驗著土壤的芬芳。謹守著古訓,廚房與土地緊密結合,就是看土地辦事。其實也就是吃時令蔬菜,靠土吃飯,在冰雪中撥開雪堆,然後拔出新鮮的菠氣,就連菠菜的根都洗得相當乾淨。
雪融之後,管村所產的水芹也可變化萬端,附近的木工師傅來整修房子,他們一起烤食材吃,因工作認真也使得肚子餓起來。妻子雖過世十三年,但墓地尚未完成。「小滿」是充滿生命的季節,他記得小時候跟和尚去竹林掘取竹筍,要當場剝皮,以當作竹林的養分。
真知子被留宿在老屋過夜,夜晚她似乎也思索著一些與阿勉的感情。到「芒種」的季節,這是雨露均霑的意義,也是採收梅子的季節。這期間有家電視臺請阿勉上節目,他順便請電視臺的人幫他尋找師父的遺孀智津子,但智津子已經辭世,所以只好作罷。他師父竹庵和尚以前做醃梅子是相當令阿勉思念。「小暑」是梅雨結束陽光普照的季節。師父的女兒文子來拜訪,使阿勉想起瑞龜院,文子送來一罐母親六十年前自己醃製的梅乾。
「立秋」是秋蟬齊鳴的時節,這個季節正是茄子盛產的時令,阿勉將切好的茄塊埋入缸中的土堆。「處暑」是穀物結實纍纍。阿勉死去太太的弟弟與他的妻子上山要求阿勉去看看他的母親,發現母親千枝已斷氣,他們要求葬禮在老屋舉行,在守靈夜真知子也上山幫忙,在他家品嚐到的是由芝麻揉好又曬太陽後搗碎的美味。也有夜開花,類似西瓜的農作物,家人也喝了酒也吃了茗荷料理。最後芝麻豆腐加葛粉的秘方也都教給參加守靈夜的人。或許因為聯想的關係,他也決定將妻子與岳母的骨灰放撒入湖中,而這時期阿勉向真知子求婚,他的理由是和心愛的人吃飯就覺得幸福起來,真知子說她要考慮。
「白露」是露水附在草上,阿勉發現泥巴堆中有東西在蠕動,原來是一隻烏龜,他想到應為自己燒一個骨灰罈,但燒好之後也是真知子上山,正好見他昏迷不醒,遂叫救護車救了阿勉一命。生死問題開始在阿勉心中發芽,他雖然不想死,而真知子突然決定住下來,但阿勉卻表示他要一人獨處,真知子若住下來,他會覺得麻煩,真知子自尊心受損,說阿勉太自私了,她以後再也不上來了。
「寒露」是「天氣變寒、天空明澈」,阿勉思考生死的問題,最後決定選擇死亡。「霜降」就是秋已暮,露成霜。阿勉去採菇,正巧真知子開車來。並告知她要結婚了,對象是作家村田庄司。「立冬」使樹枯萎寒風吹起。不久下起雪,「立冬」是攝取營養,祈求無病無痛。阿勉也與死亡和解,每晚睡覺都當作最後一天,第二天醒來就自然地醒來。阿勉是根據吉田兼好的一本『徒然草』才體會出活在當下的秘訣。
◎ 劇情分析
「舌尖上的禪」是改編自作家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去地裡看看」,由演技派的澤田研二與松隆子主演。影片中許多料理是出自料理之神土井善晴之手,利用一年四季十二節氣的變化,從土地自然生長出的食材,加入日本的茶道與花道形成的類似禪具體融入到每道料理中。
事實上每個人每天如果可以達到「經行」的地步,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內心始終在當下,這樣的體驗就是行禪。若將吃歸納在禪,雖然在追索中也可發現禪的蹤影,但舌根只是五根中的色根,在佛學裡是不被重視的,但也是一種法門,最終是否能碰觸到實際的本質,這時的認知是完全的當下,這是東傳的佛學,並不受到真正的禪學重視,雖然廿世紀日本出現一位大禪師鈴木大拙,但普遍的發展便容易成為境界,若有知道境界是屬知的層面,而知則離禪甚遠。
四季更迭是自然的變化,日本是四季分明的區域,不像臺灣四季都差不多,因此人就不容易受感動。這部影片難能可貴的是四季中的食材都可以當作食材且製作成簡單又能出現特色的料理。其實非常建議素食者觀看,但臺灣的素食者都是吃再製食材,其實這些生產工廠曾說,一些再製的食材其實都有用「肉湯」煮過,否則無滋無味,這些素食者也會嫌棄不吃。
日本的料理都用高湯來佐味,竹筍也在臺灣相當暢銷,這是相當受歡迎的一項料理,尤其在夏天經過冰凍,是海鮮店相當受歡迎的一道菜,而這部電影所呈現的竹筍是熱食,但表現得相當嚴肅或莊嚴,若在別的季節就無法連結。每道料理均反映在真實的人生上,由這兒可以延展現實的人生,牽扯到一個更嚴肅的問題「生與死的問題」。
自古以來這個生與死的問題,使很多人陷入深思,第一屆東方禪學會議在馬尼拉舉行,我們臺灣派出胡適為代表,他其實是儒學的專家,在會中胡適向主席鈴木大拙提出:「什麼是生?什麼是死?」這個古今的難題。鈴木大拙毫不猶豫的回答:「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散會後胡適一人還孤單的坐在座位上思索著答案的真諦。
其實人的本際阿賴耶識本然存在,它沒有生死、善惡之分。但有一天被無明種子流注後,即展開生死與輪迴之旅。所以死亡是因為有生,這是因為有「生死分段」的種子。
阿勉最後與死亡和解,也就是自己在思維中不再思考這個問題。古代禪師均不論生與死的問題,因為生死本來就是善惡對立的問題,落在兩端,其實已偏離中道,故古賢大德在對談中,其實都不用語言來問問題,若是執意如此,禪師只能放任其行,不加以理會。
有一禪者問大隨禪師:「劫火洞然,大千具壞,一切歸於幻滅,我們要如何應對?是否只能隨他去?」,大隨順他語脈說:「只好隨他去!」。
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真正的禪意,胡亂解釋,但卻不知大隨乃大悟之人,這名禪者後來去拜訪投子禪師提及上述公案,投子立刻知道大隨是真正悟者,立刻向這名禪者說:「南方出古佛,你應速回」,禪者回到大隨處,可惜已失之交臂,大隨已經圓寂。
日本也提倡禪學,但最終大都流於流派與儀式。其實禪在每個人心中,答案也在自身之中,若一味向外尋覓,其實都是心外求法,在現今社會,禪學已不再受到重視,甚至於流於外道而求得心願,這是應世的因緣,也是現今人無福消受真正的實際。但本片也有各種功德,即是教人要應天時,活在當下,但是什麼才是活在當下?如果只是思維,那也屬於哲學的範疇,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有認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