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

導演:喬什‧波恩(Josh Boone)
主演:雪琳‧伍德莉(Shailene Woodley)   
   安索‧艾格特(Ansel Elgort)
美國 / 2013年 / 126分 / 輔導級
禮讚:改編自普立玆獎得主約翰葛林的同名暢銷小說,時代雜誌譽為天才之作
   星星即使在數億光年之外爆炸,光芒仍會留在地球的夜空中。儘管
   在不完美的命運中相遇,留下的痕跡並非傷痛,而是美好」海
   瑟是個平凡的女孩 ...

◎ 劇情簡介

  海瑟從小就得到甲狀腺癌,這使得她相當沮喪,也不願與任何人來往。但在母親的鼓勵下,她參加了都是罹患癌症的「支持小組」。在這兒海瑟認識了奧古斯都‧華特,以及以撒。

  以撒罹患眼球癌,但結交了女友莫妮卡,但沒多久莫妮卡就離他而去,以撒雖然憤怒,卻也只能摔東西洩恨。奧古斯在自我表白中提及他恐懼被遺忘,在去古斯家中,他送她一本「黎明的代價」,而海瑟則介紹他讀最喜歡的小說「莊嚴的痛苦」。
  
  但古斯發現「莊嚴的痛苦」在女主角安娜死後,故事就結束似乎不合理,海瑟也早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她曾寫信給作者彼得‧萬豪頓,但一直無法獲得回音。沒多久,古斯告訴海瑟,他找到萬豪頓的助理,而且也獲得回音,甚至希望海瑟能去阿姆斯特丹拜訪她。
  
  但海瑟的父母經濟條件不夠,顯然這個計畫即將受阻,但在古斯努力下,獲得「精靈基金會」的支持,可以獲得贊助,於是古斯、海瑟與母親三人一起到阿姆斯特丹,夜晚兩人在萬豪頓安排的餐廳,第一次喝了香檳。這個夜晚兩人體現了不同國度的另一種生命力量,兩人心中都洋溢著無比幸福。
  
  第二天見到萬豪頓,才知作者是個醉鬼,而這一切都是他的秘書莉德薇安排的。萬豪頓是個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的人,咄咄逼人的語氣惹毛了古斯,他生氣地帶海瑟離去,但尾隨而來的莉德薇,卻帶他們去參觀著名的安妮‧法蘭克之家,世界聞名的「安妮的日記」,正是出自這位躲藏納粹追殺的女孩,以堅毅的求生毅力寫成的。當下感動的海瑟,送給了古斯一個熱吻,也贏得眾人的掌聲。當夜兩人都把第一次獻給了對方。
  
  回到美國後,古斯才向她坦言,他的骨癌已蔓延全身,他希望海瑟與以撒能為他寫祭禱文,並在一座教堂中體現自己參加自己葬禮的不思議現象。
  
  在八天後,古斯在化療中去逝,葬禮中萬豪頓也來參加,並交給她一封他為古斯修改的信,這也印證了他們兩人心靈頻率相通的永恆。

◎ 劇情分析
  
  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其實早就註定了死亡。既然是ㄧ種定數,那為何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惶恐地面對死亡呢?答案很簡單,出生是已知,死亡是未知。
  
  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究竟何去何從?佛學的觀點是有輪迴的,甚至在佛經中有許多的見解與說法,就算以天主教或基督教的說法:死後將回到上帝身邊…。
  
  既然一切都是正面的,那為何那麼多人,依然對死亡懷抱恐怖的思想?甚至認為死神掌握了人的生殺大權,無人能逃出他的掌握。
  
  卡夫卡的小說,也曾深刻地描述了,一個人出生後,不知何種緣故被判了死刑,而他也能正常工作,結婚生子,甚至不用請律師,他不必也無法細知他的罪狀,但一開始他並不特別擔心,直到有一天,兩名穿著體面的紳仕,來家裡將他帶走,不由分說地將他帶往樹林中虐殺而死。
  
  卡夫卡當然也無法理解生命的真相,但卻技巧地點出了死亡的存在,就算你不喜歡,死亡終究會找上你,於是便延伸了一種新的議題,那就是面對死亡的態度。
  
  古斯與以撒甚至海瑟,他們都是十幾歲就罹患癌症,甚至在更小之前,就差點喪失了生命,或許是提早將死亡議題放置在眼前對待,古斯與海瑟都有著他們獨到的人生見解與人生觀。
  
  海瑟冷漠地對待周遭環境,因為生命對她而言是奢侈的,每天的日常行動,都必須提拖著一瓶氧氣筒。雖然如此,海瑟表面堅強冷漠的外表下,其實是相當脆弱的。
  
  古斯已經鋸斷了一條小腿,但卻樂觀地用盡各種象徵的理論,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譬如口中銜著一根菸而不點燃,他的理論是,會致癌的東西在他嘴中,卻對他沒有任何絲毫的影響,於是在精神上,他似乎戰勝了病魔。
  
  但其實不管任何人罹患癌症,都不會有那麼健康的思惟,畢竟無常到來的那一刻,任何人都會慌張失措的。海瑟的父母如此,古斯自己亦復如是。從每一部經典最後的兩句話語「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來看,佛陀的教誨自有其精確的道理。
  
  那為何有人可活一百多歲無病無災?而海瑟與古斯以十八歲不到的年齡,卻必須去承擔死亡的重擔,這樣說會不會顯得人生相當的不公平?
  
  依佛學的論說,我們只能歸咎在「業識」與「無明」中。也許這一世,我們不曾虧欠任何人,但在累世卻可能眾下惡的種子,如今的病似乎正是開花結果的時刻。問題是在這個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我們應該是以何種態度去面對?這才是本片的中心主旨。
  
  古斯說他怕被人「遺忘」,潛意識中當然是希望,有一個有形的東西來被人記住,所謂的人生,其實也只是曾作過某種事,而影響了某一個人,甚至讓人永生懷念,而這份記憶便成了人生的「真諦」。
  
  但若以「唯識學」的說法,卻又是遠遠超越這一切的。生命縱然在這一世因為某種原因而死亡,但死亡只是十八界滅失,但十八界的「意根」(第七識末那識)卻會讓第八識阿賴耶識變生「中陰身」,每星期再死亡一次,然後生出第二次的中陰身,最多在七七四十九天,就必須去投胎,而投胎則是以第七識造作的業識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然後以此而感應了來世的父母。生命是如此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輪迴。
  
  問題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明白,生命的實相真義─阿賴耶識,祂雖然根據業識而配合創造生出六塵、六識、六根,但其本識卻不在六塵之中,這個問題是佛法中的大哉問,若能明徹領納才不枉此生,否則渾渾噩噩過了一生,日後又是無盡的輪迴,以致無法了知「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故生生世世輪迴六道,永無出期,世人看不清此事的真諦,因不知不解第一義諦的真義,其實這個本際並非修持而得,只是暫時被「無明覆蓋」,故永遠無法了知世上一切的虛妄,「認賊作父」的結果,不免讓人永遠沉淪在人間苦難之中。
  
  在得到癌症時,確實是讓人沮喪的,古斯才會說:「這個世界不是實現願望的工廠」,人間本是一個試煉的場所,但享福有時並非全然是好事,因為那是「福德資糧」,若將之全面消費殆盡,那善與惡的天秤上,似乎就只剩下「惡」了,這是佛學中「聲聞解脫道」與「菩薩道」截然不同的地方。
  
  小說家彼得‧萬豪頓小說中人物安娜在死亡之後,故事嘎然而止,這使得海瑟與古斯相當不安,因為他們潛意識中,其實都渴望能知道在他們死亡之後,其他人是怎麼活下去?但他們卻不知道,彼得其實正是安娜死後的情境表現,因為面對這種劇痛,人間是沒有任何能力去對抗的,唯有的只有靜心地接納,當接納變成一種共同體,死亡與出生便融為一體了。
  
  這是佛法的真義,當然言說的本意,來自「宇宙的本質」阿賴耶識。有時我們好像真的懂得了「死亡」,但很快又因我們投入了生活,於是原本被認知的死亡感受,立刻又消失了。劇中一句話講得好:「人在許下諾言時,並不了解諾言。」這是不能領納生命本質的極佳詮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