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看見台灣(Beyond Beauty–TAIWAN FROM ABOVE)

導演: 齊柏林
攝影: 齊柏林
主演: 吳念真, 林慶台
電影配樂作曲者: 林慶台, 何國傑
台灣 / 2013年 / 93分 / 普遍級
禮讚:
入圍獎項:紀錄片、原創電影音樂
   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紀錄片獎
以全高空拍攝的畫面,講述臺灣環境現況的 ...

◎ 劇情簡介     

  由齊柏林攝影、導演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於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紀錄片獎。
   
  以從未有過的高度,重新來檢視台灣的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各種景觀,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台灣這座海島。
   
  所謂「登高必自卑」,就像一隻螞蟻永遠只能平視牠的世界,牠無法想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屬於自已的世界。而人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無法像鳥一樣振翅飛翔,但我們卻發明了飛機,甚至太空船。當第一次,從太空中傳回的第一張地球的相片時,蔚藍的色澤,讓所有的人重新認識了我們腳下的這顆地球,也因為如此,從而激盪了更多人不同的思索與感動。
   
  「看見台灣」也是以相同的道理,從高空取景,讓這個島嶼的種種景觀,開始從天空俯瞰而下,於是一切本來我們自以為是熟悉的地方或事物,透過鏡頭我們發現了另一個面向的美;同時也更清楚看見了這個島嶼的「病」。
   
  國內很少有類似的劇情片或紀錄片,是以這種高空角度來拍攝,主要原因是直昇機起降的費用是相當昂貴的,雖然劇情片中,現在有許多3D的效果,但那也是必須花費龐大的資金。紀錄片更是少之又少,這也是「看見台灣」在金馬獎中一炮而紅,甚至贏得極佳票房的真正原因,而這一切也應該歸功於齊柏林。
   
  齊柏林是一名公務員,他的工作是必須經常坐直昇機,在空中從事照相的工作,也就是以照相機空拍一些平面相片,作為業務上的需要。二00九年八八風災之後,整個台灣地形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創傷,齊柏林乘坐直昇機進入災區拍照,或許是震撼於這次災難,甚至也預見台灣將來必須面臨的危機,齊柏林開始有了拍攝紀錄片的想法。
   
  事實上在更早之前,齊柏林就有拍攝紀錄片的構想,但紀錄片不外乎人、事、物,或者說人事物三者必須合而為一,這樣才能更豐沛作品的人文精神以及影片的厚度。但高空拍攝的景觀,卻無法融入劇中人物,因此只有一些空拍的畫面,似乎很難有呈現的空間。
   
  然而「紀錄」的對象,雖然是人、事、物,但別忽略了,拍攝的創作者也是人,也就是透過他的具體觀點,呈現了片中的「人、事、物」。當認清這個觀念之後就會發現,紀錄片是可以無所不拍的,只要能傳遞出自己詮釋的獨到見解,都將會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看見台灣」最大的難題是直昇機,而這個問題,從齊柏林先生的角度而言其實已經解決。再來則是拍攝的器材,高空拍攝有其難以克服的問題,譬如震動與不穩定,這不是一般攝影機架在腳架上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齊柏林花費了新台幣三千萬元,從美國購買空拍的專業設備「Cineflex」,並將之裝設在直昇機的機翼位置,而他則在機艙內的後座操作。比起最早拍攝時,必須用枕頭枕在機器與人身之間以減少震動,這已經是一項極大的進步了。換句話說,齊柏林這套機器,在未來的電影製作中,可能會提供影片製作者更多的空間與環境。「看見台灣」以一萬五千呎的高度與飛行視野,共花費四百小時的拍攝時間,而開始籌備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攝影製作則又花了三年。前後花費的成本,據估計約為新台幣九千萬元。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吳念真打破了過去只為自己或朋友的作品配音的慣例與原則,在「看見台灣」中無償擔任旁白。當然從影片的背景音樂中,我們也陸續聽到了十首的配樂,這是在「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擔任原創音樂並得到金馬獎最佳配樂的何國傑作曲,他更前往布拉格,與當地布拉格交響樂團合作,才完成這十首曲子。茲將這十首曲子排列如下:(一)最初、(二)、物換星移、(三)聽見、(四)生命樂章、(五)變化、(六)抉擇、(七)藍白之間、(八)家園、(九)祈禱、(十)看見。

  「物換星移」由林慶台、陳苡萊演唱、「藍白之間」由林慶台演唱。而「看見」則由Lisa Hsieh演唱。
   
  因為有這麼多的人參與,「看見台灣」不僅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國人面前,也帶來驚奇的票房。據報導「看見台灣」在上映第66天,票房就突破了新台幣二億大關,這是國片,尤其是紀錄片,難能可貴的紀錄。二0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看見台灣」上映之後,同年九月也在新加坡上映,並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華語紀錄片。
   
  「看見台灣」的呈現,讓我們目睹了台灣原來竟是這麼美麗,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有令人驚豔的感嘆,這是這部影片最引人入勝之處。但意外的是,也因為從高空俯瞰,因此一切隱藏在暗處的不法,便因之而曝光了。譬如影片意外揭發清境農場的許多違建,日月光公司排放致癌廢水的惡行。
   
  當我們從鏡頭中看見,猶如樹葉的梗向外擴散的支流,都呈現黑色時,不免令人膽戰心驚,就好像是ㄧ名肺癌末期的病人,所透照的X光片,黑與灰的色調幾乎正式宣告病人的死期,你會相信這個「病人」就是台灣嗎?
   
  是誰放任這些沒有良知的惡廠,如此恣意妄為?若無人包庇,顯然就是有人失職。也許在過去,我們曾經一切向錢看,但是最終所應該獲得的反撲,似乎也逐漸在發酵並承擔著後果。然而這件事,難道是ㄧ定定律下的必然?若在各司其職中盡自己的本份,怎麼可能發生廢水污染河川的情況?「看見台灣」無意中直接目擊了傾倒廢水的惡行,這也才使得日月光半導體K7廠,排廢水到後勁溪的事曝光。
   
  從高空往下看,有時被污染的環境都會變成一種美學,許多「陰陽海」不都是因為大環境的破壞,而呈現的異象。但這些有害的物質流入大海時,我們卻只記惦著這種詭異而神奇的畫面,卻很少有人去深思真正的解決之道,難道台灣真的有如某人所稱謂的「鬼島」嗎?
   
  齊柏林在片中緩慢地運鏡,看起來溫文儒雅,但事實上卻是兼具批判性的。在心痛地呈現了,台灣被 「現代」所摧殘的千瘡百孔之餘,他不忘將台灣各種角度的美,做了系統性的介紹,極具特色的養蚵場,甚至海邊捕魚的畫面,都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生命力量。日子再苦,也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間接地替台灣詮釋了另一股的精神力量。
   
  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正是我們的故鄉,看似被重重的海洋所包圍,但更像這座島嶼,向海洋展示了他自己的力量,也許他曾經受過傷害與摧殘,只要我們懂得停下腳步,回頭重新檢視並愛護他,這座島嶼回應你的將會是永遠的美麗。
   
  環境的污染,其實也正好顯示人心的險惡,這讓這座島嶼不免偷偷地因為哀愁而啜泣起來,什麼時候我們的心已經變了質,美麗的家園只是流於口號?
   
  齊柏林將我們化做一隻隻的鳥兒,讓我們從空中去領納台灣的美。但台灣卻經不起無盡地破壞,高山茶、高冷蔬菜,甚至檳榔依然被視為經濟農作物,在可見的未來若因地震或大雨,勢必都會衝擊這塊土地的安危,當然也可能會改變他的面貌。
   
  齊柏林為我們展現了,不曾有過的英姿,使得觀眾有了直接參與的光榮感,於是層層疊巒便拓染在每個人的心中,那份厚實的美,便成了不用語言的讚美。或許某些地方你曾去過甚至不曾去過,但影片將觀眾帶領到一個驚歎的所在,因為在這兒,讓我們發現真正的台灣之美。
   
  「看見台灣」是ㄧ部高成本但卻是難得的佳作,將之譽為「台灣之光」亦不為過,這部影片其實不只提供觀賞,其實也提供了我們對這塊土地的重新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