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蕾拉.哈塔米(Leila Hatami)
佩曼.莫阿迪(Peyman Moaad)
伊朗 / 2011年 / 123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一對夫妻因對移民問題意見分歧而導致婚姻破裂,並且在分居後爆發一連串驚人的事件...
◎ 劇情簡介
原本決定要移民的納德和西敏,卻因為父親患了老人癡呆症而作罷,但西敏相當不以為然,她要利用剩下的四十天有效期間帶女兒出去,但卻得為此而與納德離婚。然而法院卻不准許,這使得西敏更加惱怒。
為了照顧父親,納德請了一名女傭,女傭每次上工總是帶著女兒,女傭似乎也不確定能否長期工作,她甚至希望第二天由她的丈夫撒曼迪來接手,因為他原本在製鞋廠工作,現在正處於失業中。
撒曼迪也親自來見納德,雙方談妥工資,但第二天撒曼迪卻沒來,還是由女傭來上工。但老人尿了褲子,女傭為此打電話去詢問教士有關教義的問題,雖然最後為老人換了紙尿褲,但女傭依然覺得不妥,因為她是瞞著丈夫來上工的。於是第二天她決定辭職,並推介她丈夫來接替,只是第二天丈夫又不願來,女傭只好又再度來上工了。
這一日納德和女兒特米提早回來,卻發現女傭不在家,而父親的手被綁在床上鐵欄杆,人卻掉到床下,幸好納德予以急救而撿回一條命。女傭回來慌張不已,納德又發現屋內丟了一些錢,於是將女傭推出門外,但女傭卻在樓梯間跌倒。納德親自為父親洗澡,情不自禁地痛哭不已。
第二天女傭因流產而入院,丈夫向納德表示血債血還,納德與西敏一起到醫院探視,但衝動的丈夫卻與納德起了衝突,勸架的西敏甚至被撞得流鼻血。
雙方告上法院,法官要將納德收押,因為他讓女傭流產,幸西敏拿出四百萬保釋金。納德辯稱不知女傭有身孕,但女傭質疑她在納德面前提起過;而女兒特米也懷疑父親說謊,甚至學校的老師也為納德作了偽證,但不久便受到良心譴責,乾脆不再搭理這件事。
納德聽從西敏建議,準備一筆和解金到女傭家,但此刻女傭卻不敢對可蘭經發誓,原來之前她在外面受到汽車撞擊,肚子已經痛了二天,有可能是胎兒在撞擊時就已胎死腹中,丈夫生氣地毆打女傭。
終於到了宣判離婚的時刻,特米也決定了要跟何人共同生活,只是她說不出口,於是法官要納德和西敏到外面等…。
◎ 劇情分析
有別於過去伊朗片的取材與風格,「分居風暴」揚棄了世人的記憶,轉而直接挑戰了家庭文化與人性的糾葛,從而帶出伊朗社會的現代化,不免讓人耳目一新,甚至有驚艷之慨,也使得本片不僅在柏林影展獲得佳績,更拿下美國八十四屆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分」片不僅在奧斯卡打敗以色列的「老子我最大(Footnote)」甚至以色列的觀眾也為了觀賞本片而大排長龍,這應該算是另一場的中東戰役,只是這回由伊朗勝出,為此伊朗國營電視台表示:這個獎成功地把「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的電影拋在後頭。
但雖然有了這麼優異的成績,「分居風暴」依然在伊朗國內掀起批判的聲浪。主要的是影片中強烈地影射到許多現象,包括美國與以色列隨時準備攻擊伊朗而帶來的恐慌,導致許多人渴望早日離開伊朗。西敏是個高水平的女性,又是一名獨立自主性極高的老師,甚至在丈夫被拘留時都有辦法籌錢為他保釋,這些現象或許是近年的一種改變,使人不得不對過去傳統伊斯蘭教的女性有了重新的認知。
納德對妻子提出離異的要求似乎是毫無招架之勢,男尊女卑的傳統認知,瞬間立刻瓦解了,這會是一種潛藏著某種訊息的徵兆或宣示?就算是一種伊朗的「宣傳」影片,應該也是相當成功的「策略」。
較之過去伊朗街道的汽車,本片展露的訊息較之過去截然不同,所有的汽車與其他世界先進國家是毫不遜色的,尤其西敏的女性自主能力頗令人好奇,過去賈法潘納西(『生命的圓圈』的導演)所質疑的女性在傳統的壓抑很難有自己獨自的作主觀念開始有了鬆動,是這幾年伊朗的社會價值觀已經向前躍進一大步,甚至超越了所有西方國家?
或許這部影片也傳達出某種的政治和解企圖,處在最僵化對立的時刻,甚至隨時都可能引燃戰火的關鍵時機,伊朗釋出他們社會價值觀,瞬間同化了西方世界;相對地西方世界也感受到伊朗的全面西化,從而對宗教引起的對立開始有了全新的改觀,這一點也是從美國頒獎的背後意義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別忘了六O年代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的第一次文化交流,蘇聯就以「士兵之歌」讓紐約時報將之評為六O年代最偉大的十部電影之一。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士兵之歌是相當高明的宣傳影片,在不著痕跡中讓世人認為蘇聯人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所有的戰爭都是因為外族的入侵他們才起而抵抗的。
性別不平等一直是伊斯蘭教國家中遭人詬病的,但分居風暴的西敏除了戴頭巾之外,幾乎就是一名標準的西方女性,她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據理力爭。丈夫在被對方步步進逼時顯得窘促失據,唯一能堅持的卻是對失智老父的照顧。劇中的老父對西敏的求去有著太多的不捨,從他緊緊拉住西敏的手不放即可了知,問題是西敏對此並沒有明確的反應,或許這不是這齣戲著力的焦聚吧?
納德在將女傭推出後,獨自為老父擦洗身體,也在這個時刻納德崩潰而哭泣,這也是在伊斯蘭教國度中的電影很少見到的情境,但卻也讓劇中角色更加貼近我們所認知的文化層次。過去伊斯蘭教男人可以娶四個妻子的情境似乎在瞬間就徹底瓦解了,如果這是這部影片企圖以此種「改變」來影響西方世界,那事實證明這著棋是相當成功的。
事實上伊朗對於電影的意識型態掌控還是相當嚴格的,「生命的圓圈」在伊朗依然是禁片;賈法潘納西也尚在軟禁中。「分居風暴」雖然也碰觸到男女不平等的禁忌,但卻巧妙地以西敏這個角色作了全新的宣示,但卻更加以宗教的力量作了最踏實的呈現。
可蘭經具有無限的權威,也是全民信奉的圖騰。女傭和納德為了自身的立場各自說了謊,有時這是為了自我保護的舉措,但如果與可蘭經有了連結,這些謊言便自動瓦解。也有些人在爭執中冒犯了可蘭經,最終也必然在悔恨中懺悔。「分」片中將這個主題緊緊抓住,其實也適度地展現了伊斯蘭教永不退讓的立國精神與文化思想。
人性的批判是本片最成功的寫照,過去傳統的善惡對立情節與人性思考,在本片中全面以灰色的角度展演。畢竟人的心思都是自我性的,也就是凡事都從自私的角度來思考,於是在面臨衝擊與抉擇之際,「謊言」就在不知不覺中傾巢而出。其實這不關乎善與惡的問題,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女傭是如此;納德何嘗不是這樣呢?若真的要追根究底,世上的誠實永遠會變成極為難得的人性考驗。
劇本的成功是分居風暴最大的功臣,每一個小環節都會牽引出事後爭執的關鍵,這種「延展性」的力量是劇本創作者的必然,但不見得每位編劇都能應用自如。
「分居風暴」會不會讓世人對伊朗這個國家有了全新的看法?這還是有待考驗的,也許下一部影片的出現便能有了分曉,畢竟這種文化的改變應該是全面性的,我們期待下一部伊朗國內的影片帶來的訊息,那時候就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