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總鋪師(Zone Pro Site)

導演:陳玉勳
主演:楊祐寧、夏于喬
台灣 / 2012年 / 145分 / 保護級
禮讚:第50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50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對小婉來說,她的人生就像是開了一個大玩笑,雖然對烹飪有天分,她的父親又是大名鼎鼎,與北部憨 ...

◎ 劇情簡介

  相傳台灣早期有三位頂尖的總鋪師,北部人稱憨人師,中部是鬼頭師,南部則是蒼蠅師。其中的蒼蠅師中年早逝,留下妻子只能開路邊攤,而且生意始終沒有起色。
   
  詹小婉是蒼蠅師的女兒,她獨立自主,但卻交了一名好賭的男友,在獲得小婉簽名保證後逃之夭夭。而兩名討債集團便找上了她。小婉不得已也逃到母親處,兩人共同經營小吃攤。而在車上,小婉認識了一名自稱是「料理醫師」的年青人葉如海。他四處為小吃店找出料理好味道的秘訣,同時他也來到了小婉與其母的小吃攤。
   
  這一日,一名董姓的老人,推著坐在輪椅的妻子來找蒼蠅師,希望他們在婚宴時,能夠辦一桌令兩人難忘的古早味的菜餚。但雖然蒼蠅師已經死了,卻留下一本筆記本,為了生意遂答應下來。誰知道,筆記本早在車站附近,被一名流浪漢搶走了。
   
  於是,母女二人決定造訪蒼蠅師的師父虎鼻師,但他已近乎失智,倒是照顧他的印傭有時看他作菜,倒也學會了一招「炒米粉」。光是這道炒米粉,就能讓人靈魂飛上天,而葉如海也在各地蒐集茶葉蛋作法。
   
  許董舉行宴會時,母女倆人有機會表現了炒米粉的絕招,這使得許董讚嘆不已,遂直接邀請她們參加全國的辦桌比賽。而此時兩名討債集團也趕來,母女倆人與之妥協,希望能比賽獲得百萬獎金後就能還他錢了,而條件是,兩人要留下來當助手。
   
  這一天小吃攤出現了鬼頭師,他剛從牢裡出來,而蒼蠅師的徒弟阿財,聘請鬼頭師當幕後主廚,預備參加全國比賽。但鬼頭師舌頭已失去味覺,遂要徒弟葉如海回來替他操刀。
   
  到台北比賽時,小婉又發現流浪漢,追他至火車地下道,原來這兒有一群流浪漢,而這個人正是憨人師,他的雜菜魯真是人間美味,同時也拿回了父親遺留的筆記本。
   
  比賽高潮迭起,最後由阿財奪魁,鬼頭師心滿意足地離去,而討債集團也坦言,他們只是搶劫時得到的借據,於是把借據撕毀了,小婉似乎也體驗到:只要心歡喜,菜就一定會好吃。

◎ 劇情分析
   
  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遇上婚喪大事而需要宴客時,便在外面借個廟埕,再請個總舖師,而由當地民眾提供的食材,如豬、雞、魚及蔬菜,由總舖師決定要出什麼料理,雖然每位師傅都有他的拿手菜(手路菜),也是現在稱為招牌菜的同義詞。
   
  隨著餐廳的興起,許多的宴客場合,都改到餐廳去辦了,甚至許多餐廳專門作婚宴的,而價錢亦有多重選擇,雖然多了一些方便,但卻失去了,過去傳統的人情味。從這個差別來看待「總鋪師」這齣電影,便能掌握它真正的主題與訊息。
   
  編導在影片中創造了「北人、中鬼、南神」的三個傳奇廚師,而三個人各有各的風格,也從而顯現出古早台灣另類的傳奇。
   
  或許是導演曾經出版過,充滿童稚幻想的漫畫,「總鋪師」充斥了許多被放大的情境。雖說喜劇可以無盡地放大來處理,但過度賣弄,反而會稀釋了原本極富人文思考的議題,雖然這是一種風格,但若與過去導演的作品「熱帶魚」相較,「總鋪師」就不免顯得大而無當零亂不堪了。
   
  或許是為了串連更多的情節,於是便有了「憨人師」去搶小婉的袋子,以致她父親蒼蠅師手傳筆記本也被搶走了。這段情節是相當大的敗筆,一名傳奇的總鋪師,為何會搶一個女生的袋子?這簡直會讓這名角色扣分不少,最起碼,他在地下鐵道路,為流浪漢作的拿手菜,就幾乎讓觀眾感受不到那股「真味」了。
   
  憨人師在影片中,提供了許多人文訊息:譬如他說:沒有古早心,怎能煮出古早菜的美食,這是影片中應該發展的理念,情節若從這個角度出發,相信會有更多有厚度的人文精神出現,從而將台灣料理的味道,確切地與人連結在一起,只可惜導演走的是「叫喚獸」這類年青人的映象觀點,雖然能與社會脈動連結,但總是讓人感覺變得「輕薄」不已。
   
  蒼蠅師的戲不多,但有一點是相當感人的,在炒菜中油煙滾滾,小婉慢慢體會到父親的苦心,鍋子的另一端,蒼蠅師似乎也賣力地炒菜,這個瞬間代表了傳承與期許,與「送行者」男主角為死者剃鬚的同時,透過模糊的淚水,父親的顏容便慢慢清晰起來了。
   
  台灣的料理精神究竟何在?三個評審雖講得天花亂墜,但卻無法讓人食指大動。「芭比的盛宴」在這方面的詮釋便令人激賞。台灣早期的總鋪師,只帶杓子、一些作菜的工具,到達當地後,主人會發動村人提供桌椅及碗筷,甚至殺豬殺雞都是鄉里村民共襄盛舉。這一點,反而是總鋪師真正的精神所在。
   
  或許時代不一樣,於是社會氛圍也有了極大的轉變,過去辦桌的精神已經不在,那我們是否必須重新去尋找出現代的總鋪師?
   
  「總鋪師」匯集了許多條線,但勉強湊在一起,難免使得情節失焦,很多調性完全不一樣的氛圍,被交集在一起,便因調性的不同,而有些格格不入,以致劇本容易流於鬆散,甚至削弱了所有的戲劇結構。
   
  三名評審的背景,似乎與現代美食家,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人四處吃吃喝喝(甚至不用花錢),然後就出書或上節目,而現代觀眾或讀者,卻又以所謂美食專家馬首是瞻,但情況真的是如此嗎?因為味覺口感是因人而異的,以北京烤鴨而言,全聚德的烤鴨,對台灣消費者而言是較清淡的,台灣的烤鴨就顯得口味太重。但卻很難去評論,北市烤鴨或者台灣宋廚的烤鴨優?
   
  憨人師的「菜尾」應該可以作一個總結,因為過去辦桌後將剩菜放置一起,主人會將這些剩菜分給左鄰右舍,這是一種敦親睦鄰的滋味,不僅有總鋪師的手藝,還有當時台灣早期社會的人情味。
   
  憨人師所謂不懂古早心,怎能煮出古早味?其實正是這個角度的真正詮釋。唯識學解釋舌頭的味覺時,是必須要有意識與真心相配合的。這些道理看似淺顯但其實深奧無比。古代禪師言:「老衲四十年不曾吃過一粒米,喝過一滴水。」正是此意。
   
  味道與嚐覺也是人相當重要的器官,佛經對耳根、意根及舌根相當推崇,謂其均具足有一千二百功德。雖然舌頭只在嚐味,但舌頭卻能演說法音,因此具足最大功德,然一般人卻只將舌頭界定在「吃」的領域,這樣就侷限了舌根真正的功能了。
   
  台灣的美食,至今已發展出小吃,如蚵仔煎或珍珠粉圓,這都是一些時代延展的產物,傳統辦桌的菜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淡忘,這並非一場比賽就能傳承下來的。故事中的「炒米粉」牽扯了三個男人的故事,但顯得附加而上的旁枝,交待也略顯不明,殊為可惜。
   
  劇本可以海闊天空,但最終需要一種主旨環扣,否則東拉西扯難免零散,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是多樣化的表現,但若讓觀眾無法踏實掌握,就屬於失敗之作了。
   
  「總鋪師」這個詞句,有其神聖性與歷史性,雖然離現代社會愈來愈遠,但相信其中留傳下來的,必有一些線索,故只要掌握這條線索,總鋪師就會神龍活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