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最後一曲(The Last Song)

導演:茱莉.安妮羅賓森(Julie Anne Robinson)
演員:麥莉.希拉(Miley Cyrus)
   連恩.漢斯沃(Liam Hemsworth)
美國 / 2010年 / 108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10澳洲孩童直選獎」最愛接吻鏡頭獎
芮妮的父母親離婚,不但讓她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也讓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她,心中充滿了不諒解與疏離,尤其是對獨自從紐約搬到喬治亞的一座小島的父親…

◎ 劇情簡介     

  喬治亞州一個小鎮的古老教堂發生火災,雖然沒有人傷亡,但大家都認為最後離開的史蒂夫涉有重嫌,而事後原是作曲家的史蒂夫也承擔起修復彩繪玻璃的藝術工程。而這個夏天,離婚的妻子帶了女兒蘿妮與兒子喬納來找史蒂夫,讓兒女陪伴他一個暑假。

  喬納和父親很談得來,甚至要求父親教他彩繪玻璃的技術。而蘿妮很快與布蕾茲及其男友馬克斯混在一起,但馬克斯酒後欲調戲蘿妮但為她所拒,而不明就裡的布蕾茲反而誤會蘿妮。

  蘿妮之前曾認識一名海灘排球好手威爾,而在海灘發現海龜下蛋後,為了避免被浣熊吃掉,立刻打電話給海洋館,而海洋博物館的志工竟是威爾,雖然先前兩人有了誤會,但威爾還是陪蘿妮夜宿海灘,兩人由此便有了感情的進展。

  布蕾茲心有未甘,趁蘿妮入書店時將店內之物放置她的皮包中,幸好店老闆與史蒂夫熟識才化解了這份不愉快之事。而威爾與蘿妮從共同的一本書「安娜卡列妮娜」尋求到共同的頻率,史蒂夫雖然小心保護蘿妮,但依然在早晨時送上兩份早餐。但此時有人告訴蘿妮,威爾之前有過許多女友,其中與艾希莉論及婚嫁。當威爾再度來訪時,蘿妮賞了他閉門羹。

  威爾極力向她解釋,並形容她是特殊的女子,突然上前擁吻她,蘿妮也感受到這份令她心動的感情,史蒂夫也看得出女兒的感受,他說:甜蜜是藏不住的。

  威爾帶她回家,才知威爾家世極好,顯然威爾父母並不太欣賞蘿妮,因為蘿妮表示她對唸大學尚未準備好,事實上她早已被有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錄取。而威爾的雙親要威爾去唸名校范德比爾特大學。威爾告訴蘿妮因他有弟弟麥基在車禍中身亡,故父母對他期望很深。蘿妮遂在他們家的鋼琴彈奏一曲。

  威爾父母同意邀請蘿妮參加他姐姐的婚禮,但卻在此時史蒂夫癌症擴展到肺部,不久就身亡了,但也由此找到真正導致火災的真凶。威爾最後決定要去唸哥倫比亞大學,因為這與蘿妮更加貼近。

◎ 劇情分析

  雖然名為「最後一曲」,但音樂所佔的詮釋比例並不很多,這當然與原著尼可拉斯.史派克所寫的小說有關。作者的作品一向都以描述青年男女的愛情為主調,在進入大學之前的感情雖然並不太穩固,但卻也能激盪出更多的青春氣息。或許忙於處理這些愛情的點點滴滴,有關音樂的本質便不得不只能輕輕一筆帶過了。

  或許是老掉牙的故事,但還是有著相當感人的催淚鏡頭。其中以一場火災來連結最後教堂的復原,甚至形而上地將父親的精神轉移到彩繪玻璃上,這似乎是多出來的情節,因為父親的個性如此寬容,但與母親走上離婚之道,顯然這並不全然是感情問題,而是父親不願自己的癌症拖累他人。但這樣的鋪排豈不是更加突顯母親的不近人情?

  影片中對母親的描述似乎也是不夠的,換句話說作者把故事的焦聚放置在海邊的夏天,人員的互動也以青年男女為主,簡單地講應該是美國的偶像劇吧!

  故事開場教堂失火的戲變成一個重要的伏筆,但等到水落石出之際,史蒂夫卻不願將史考特的過失公諸於世,這是何等寬容的胸懷。是因為他已面臨生命的試煉?或者領納博愛的真諦?但對整齣戲而言,似乎也有著一些推波助瀾的效果。蘿妮由此也知道威爾ㄧ直知道真正讓教堂起火的真凶,但他隱忍不說,原因只是希望史考特能自己出面承擔,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在劇本中也只是作為另一種衝突的媒介,但顯然故事已至尾端,而史蒂夫的死亡反而搶走了這段戲的衝突性,原本看似厚重的衝突最後便也不了了之了。

  蘿妮這個音樂天才其實也是叛逆的少女,她曾在紐約唸高中時有過偷竊的行為。但這只是為了反應蘿妮之所以這麼做只是為了抗議父母的離異而導致心理極度的不平,由此也就呈現了原著對這段情節設定的草率,一切的焦聚都只是暑假的海灘,其他的說理也就變成附帶的順水推舟了。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其中一句名言在這部影片中被引用:「幸福的家庭都是一個樣;不幸福的家庭卻有不同的不幸。」換句話說幸與不幸也許都有其各自的面向,但若將一切回歸到人的互動位階來看,其本質與價值觀便很容易被突顯出來。但事實卻也不盡然如此,以威爾家為例,是全鎮中的首富,但因喪失了另一名兒子而使得這個家的本質變了調。於是威爾的父母便必須以更高貴的態度來掩飾這個家曾經發生過的不幸,也必須讓威爾就讀名校,相對地,能與威爾匹配的也必然是名校出身。但蘿妮卻反其道而行,也就是在當場解構了這份謬思,雖然不受到男友父母的肯定,但他的自我解構其實正是為自己的重新建構。

  別忘了她在紐約的叛逆,雖然她的音樂天資很小就被茱莉亞音樂學院所肯定,但她的態度是逆向的,也就是她反而不再去碰鋼琴,這無非是對父母的吶喊與抗議,但這顯然只是負氣說詞,故也使得電影中呈現得有氣無力,無法就這個情節拓染成更多的情節與議題。而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所在。

  但偶像劇有其固定的呈現方式,所有的焦聚都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愛情的互動卻必須唯我獨尊。因此蘿妮與威爾的愛情就被放大處置。就算威爾與艾希莉都已曾論婚嫁,但這又有何妨?因為那並不是偶像劇所承認的理所當然。

  蘿妮再度彈奏鋼琴後回來向父親正色表示,這也就是意味著蘿妮曾一度放棄了鋼琴,如果蘿妮是鋼琴的資優生,而她放棄鋼琴這是令人焦躁不安的,但原因並未明確指出,最後只能由父親表示,只有音樂與愛會帶來喜悅。但若果如此,這又讓史蒂夫的性格顯得錯亂,因為他真正的音樂呈現是在死亡之前為女兒譜上一曲,但全劇的力道卻放置在彩繪玻璃的製作上,這無形中便削弱了「最後一曲」的力道,雖然父親是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中克服了身體的疼痛而完成最後一曲並獻給他最心愛的女兒,這段情節雖然有著些許的催淚,但不免也流於老梗。

  蘿妮在這之前都不曾打開父親寫給她的信,在得知父親命懸一線,蘿妮才開始打開信函,但信中內容似乎也只是談論音樂與愛,缺乏一般令人震撼的情節與對待,因此那一堆信的作用便完全喪失了。

  如果真正的感動能夠分享,那應該是片尾的彈奏,鋼琴的哀鳴恰似父親的叮嚀,但因為將情節又轉向父女之情,卻又削弱了原本建構起來的戀愛情境。其實戲劇的呈現,若能掌握技巧,應該可以在互融互攝中整體地呈現,但這需要高明的編劇以及導演的整合功力,一切的缺失便能迎刃而解。

  「最後一曲」的導演是第一次掌鏡,以她敏銳的視野與思緒,自然有她獨到的見地,這樣的順敘鋪排應該也算功德圓滿,一切該有的元素全然放置其中,畢竟每位導演都有他自己的方向與調性,雖然不盡如人之意,但那也是一種呈現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