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導演:菲利普‧諾斯(Phillip Noyce)
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
   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
美國 / 2002年 / 107分鐘
倫敦時報駐西貢記者留在越南女子身邊的矛盾與掙扎…

◎ 劇情簡介     

  一九五二年越南正努力尋求自法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而英國倫敦時報的駐西貢記者傅勒卻沉醉在越南女子小鳳的美色中,不僅沒有什麼報導,也促動了倫敦方面欲將他調回。此時美國的救援組織人員斐歐也結識了傅勒,而年輕充滿活力的斐歐立刻愛上了小鳳。傅勒雖難過卻也大方地讓小鳳自己表白,所幸小鳳拒絕了斐歐。

  為了保住飯碗,傅勒必須進入北方的天主村採訪,但沒想到斐歐也趕來了,在天主村見到村人遭受大屠殺,但卻沒有組織願意承認。回西貢後傅勒見到一名自封為將軍的蔡姓軍人洋洋得意地遊行,並倡行其第三勢力的理念。於是傅勒決定要去訪問蔡將軍,在營區內他也遇上了送葯品來的斐歐。在傅勒開車回西貢時,斐歐要求同行,而在半途發現汽油被抽光,不得已才躲入瞭望台,但半夜越共來偷襲,幸好斐歐救了傅勒。

  斐歐介紹小鳳的姐姐到美國大使館上班,但卻發現傅勒向小鳳承諾其妻願與他離婚根本是騙她的,於是小鳳立刻離開了傅勒。而傷心的傅勒跑到美國大使館大吵大鬧,但卻也無法挽回小鳳的心。

  傅勒的助手阿星查出斐歐似乎資助蔡將軍以及他的助理阿梅,於是利用晚上去察看一批貨,發現上面寫著「戴興樂登」,他向斐歐探詢,斐歐告知是一種乳製塑膠,可以用來製眼鏡框,但在自行查資料後他發現這種化學品其實可以製成炸彈。

  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傅勒一如往常在將近早上十一點之際來到嘉納廣場喝咖啡,順便看看能否遇上小鳳,但當他察覺周遭有異時,廣場上一輛汽車發生爆炸,瞬間奪取了數十條的人命。而傅勒在找不到小鳳的屍體後,竟發現斐歐可以操流利的越語,在這一剎那,他終於明白這場爆炸的主謀。在阿星的提醒後,傅勒決定自己的方向,他約斐歐當晚在老磨坊餐廳吃飯。但事實上這一切早已被另一派人掌握;在赴約的半路,斐歐遭受四個人挾持而被殺害。至於小鳳失去依靠後又回到舞廳上班,這一回傅勒再度到舞廳向小鳳表白,他願意永遠留在越南與她廝守一生。

 劇情分析

  本片是根據葛林漢‧格林(Graham Green)自己在西貢的親身經驗寫下的「反美」小說。故事的背景是一九五一至五二年的西貢,當時的越南正為脫離法國的殖民而導致爭戰不休,美國也蠢蠢欲動以致最後身陷泥淖而無法全身而退。

  傅勒這名倫敦時報的西貢特派員算得上是一名「逃避分子」,他整日沉迷在越南女子小鳳的懷中,樂不思蜀的結果自然是拋捨在英國的妻子。問題是信奉天主教的妻子說什麼也不肯跟他離婚,而傅勒也以此為由無法給小鳳的未來一個承諾。或許是戰爭的無奈,小鳳必須尋求一個離開越南的管道;也許是白人的優越心使得這段情感互動逐漸向合情、合理這一方傾斜,而無視一個掙扎的靈魂。

  斐歐的出現使得傅勒不得不再度認真地重新審視他與小鳳的關係與未來。面對直接了當的詢問,小鳳自然委婉地回絕斐歐的示愛;但不能否認的是小鳳審視英俊有地位且又能帶她去美國的斐歐其實也有著一份喜悅之情。尤其在她姐姐的慫恿下,似乎也預告了這段情緣的後續。

  在原著中斐歐出現的分量並未佔太多的篇幅,但以電影的角度來舖排,勢必得讓斐歐與傅勒的分量有著平衡的拉扯,否則無法呈現出戲劇的衝突。從導演特別請來布蘭登‧費雪來飾演斐歐,就可瞧出其中的端倪。

  傅勒面對斐歐追求小鳳的衝擊中,又得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北方的天主城是一項考驗。但若不是因為倫敦總公司要將傅勒調回,這才使他驚覺自己的怠惰。為了能夠與小鳳常相廝守,傅勒不得不趕往越共剛剛騷擾過的天主城;只是萬萬沒想到斐歐卻也隨後而來。

  斐歐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他崇尚約克‧哈定(York Harding)的「第三勢力(The Third Force)」,也對哈定的作品「民主的挑戰(The Challenge to Democracy)」讚譽有加。五○年代初期的越南其實早已成為世界各路人馬覬覦的對象,因此西貢表面上的繁華安樂,其實隱藏著太多的爾虞我詐。或許是在西貢太久,這使得傅勒採取「中間路線」,他以記者的身分持平地報導所見到的真實社會。但事實上這些報導也是情非得已,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夠永遠如此安適地在越南擁抱小情人、吸食鴉片。

  傅勒這名角色若深入探索,可以發現是個相當不負責任的人。是情慾使他開始墮落?或者時局令他感覺絕望?他將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倫敦的總公司以及他的妻子?

  為了延續在越南的工作,他才想起自己已經許久未曾撰寫專題報導了。總總的一切透露出傅勒的沮喪與逃避,甚至我們可以發現他與助手阿星相較,更顯得無能。

  在天主村傅勒目睹了一場大屠殺,這應該是相當聳動的題材。倫敦方面登了他的文章,但沒有登出相片,因這牽扯著太多的政治佈局與陰謀。傅勒永遠像個局外人,看到的都只是表相的紛爭;至於其中隱藏的原委,他是不願也無法深入去探索的。

  西貢嘉納廣場的那場爆炸是本劇的一個關鍵。原本發生在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中央廣場的爆炸,因拍片的難度無法在實地還原拍攝,導演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在嘉納廣場拍攝。這場爆炸使得傅勒的良知瞬間覺醒;而改變原本的「不沾鍋」心態,開始選邊站。但這次堅定的抉擇卻注定了斐歐的命運。

  斐歐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人,他曾向傅勒表示,如果沒有認識他與小鳳,他會過得更自在一點。這些感嘆充分顯露他對小鳳的愛意;甚至也讓感情移植到對傅勒的關懷。雖說這大大違背了一名情報人員的信條,但卻使他顯得更具人性的特質。相較於傅勒在選邊站後,也成為殺害斐歐的幫凶,雖說廣場上的爆炸慘不忍睹,但就情理而言,傅勒的作為是值得商榷的。

  斐歐最後死在阿星的手上,顯見傅勒身邊的人原本就不是單純的角色,這就更加突顯出傅勒的無助與無能了。

  原本在揭穿傅勒瞞騙妻子不願離婚事實的小鳳,憤怒地與斐歐同居了;傅勒生氣地到美國大使館大鬧一場,然後躲入廁所內痛哭。此刻傅勒才真正體驗到他生命中最想追逐的是什麼,只是真相總在一切都失去之後才會令人恍然大悟。

  紅顏薄命是小鳳的最佳詮釋。她  的家世原本不錯,但因父母亡故,不得不到舞廳上班;當斐歐的死訊傳來後,小鳳只好傷心地又回舞廳上班。而傅勒終於下定決心向小鳳表白,他願意永遠留在越南與她常相廝守,終身不再回倫敦。這自然是一個愛情形而上的極佳結局,但我們若冷靜地想想,就不禁為傅勒辭掉報社工作後,失去了那份薪水與小鳳將怎麼生活而擔心?另外接踵而來的美國介入越戰,都是令人無法撥散的烏雲。

  相較之下斐歐曾經拿美國城市的圖片給小鳳看,這是一種真正承諾的具體表現。而傅勒對小鳳直接言明他無法帶她去倫敦,雖然是一種坦言,但兩者對比下,小鳳或觀眾的心中自然就能分辨了。別忘了小鳳與姐姐就是希望遠離這個紛亂的國度;雖說最終傅勒展現了誠意,但小鳳的願望畢竟是落空的。

  「沉靜的美國人」指的是表相之內不為人知的心思,其實「沉靜」的人何只是美國人?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兩面的矛盾與掙扎,問題是應該清楚自己在什麼時候就該有什麼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