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最愛她(Me Without You)

導演:桑德拉‧戈爾德拜切(Sandra Goldbacher)
演員:安娜‧弗瑞爾(Anna Friel)
   米歇爾‧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
英國 / 2001年 / 100分鐘
禮讚:第58屆威尼斯影展競賽片
   2002年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提名
兩個古靈精怪的小女生,決定要成為一輩子形影不離的姊妹淘 …

◎ 劇情簡介     

  故事從一九七三年開始,在倫敦近郊的兩名小女生荷莉與瑪莉娜不僅是鄰居,而且是形影不離的死黨。她們一起辦家家酒,也一起上學,兩人感情好得就像連體嬰。她們將兩人的名字合寫成「荷娜」,然後將它放在瓶裡再丟入水池中來顯現她們的感情。

  一九七八年社會開始步入叛逆的大環境。瑪莉娜帶荷莉參加哥哥奈特的「派對」,瑪莉娜在吸食海洛英後跟一陌生人上了床;另一方面荷莉雖知瑪莉娜的哥哥奈特已有女友,但因從小就喜歡奈特,故在其女友不在時亦與奈特發生關係。當瑪莉娜知道後生氣地向荷莉表示,奈特只是嗑葯而將她當作女友,這使得荷莉傷心地哭了。

  一九八二年,奈特在巴黎結交一名法國女演員伊莎貝,而荷莉與瑪莉娜也上了大學。喜好文學的荷莉愛上了溫文的助教丹尼爾,沒想到瑪莉娜很快就捷足先登,搶先與丹尼爾交往。於是丹尼爾就繼續週旋於兩者之間,直到對二人開始厭倦。但此時荷莉在丹尼爾床上發現瑪莉娜的項鍊,這才急急退出。

  荷莉原本認識了同樣是猶太人的穆李歐,但瑪莉娜又搶先一步與穆李歐交往。其實荷莉在之前見過從歐洲回來的奈特,她的心中似乎又回到過去那段令人懷念的日子。只是這份感覺不管是荷莉或奈特都說不清楚,何況奈特身邊還有個伊莎貝。

  奈特終於向眾人宣佈與伊莎貝的婚期,這使得荷莉時心中有著無限的衝擊;至於因為母親而服安眠葯自殺獲救的瑪莉娜,卻安慰荷莉說不論再怎麼樣失意仍還有她。

  一九八九年荷莉擔任記者,再度遇上推銷文具的奈特,荷莉感嘆似乎一事無成,然而此時瑪莉娜也抓住機會嫁給了穆李歐。於是荷莉決定隻身前往紐約,但沒想到瑪莉娜竟激烈地反應,謂若荷莉離開,她立刻就去墮胎。此時的荷莉似乎已逐漸看清事情的真相,她決定要走出「荷娜」的陰影;在撿起池中的瓶子後,她決定與奈特一起離去。在二○○一年的時候,瑪莉娜拜訪荷莉,她們的子女又像過去一樣,盡興地玩在一起,時光又好像再度回到了從前。

◎ 劇情分析

  這部電影涵蓋的時空將近三十年,可謂是兩名小女孩一生的成長過程。巧妙地是。從一九七三年這個銜接六○年代大變革的新世代風潮,以每十年一個主題的訴求,強力地展現不同年代給予不同世代的衝擊。

  有太多的影片描述過同齡女孩的成長過程,但卻鮮少能像本片一樣,將兩人之間那種虛無飄渺但卻又穩固實在的相互依賴及相互批判與縱容,呈現得如此完整與細膩。

  生命的成長在某些面向而言總是有所欠缺的,荷莉與瑪莉娜的性格正好在相互對應中有了彌補。也正因為這種對方擁有的正是自己欠缺的不安,逐漸演變成絕對的依賴。以瑪莉娜父母親失敗的婚姻來說,荷莉的父母是猶太人並崇尚理性的生命態度,正是瑪莉娜在潛意識中極度渴求的。而這也是為什麼瑪莉娜遭受心靈創傷而被荷莉父母帶回荷莉房間時,瑪莉娜會對擁抱她表示關心的荷莉父親有了失禮行為的原因。

  瑪莉娜延續著家庭破碎的傷痕,逐漸將「性」幻化為一種補償與掌握。對於從小一起長大的荷莉,瑪莉娜也以相同的態度來面對。因為心靈有了缺失,於是便渴望擁有;而真正的擁有則是不能讓荷莉離去。兩人將名字合併成「荷娜」放置瓶內並丟入池中,這不僅是個符徵;也是個魔咒。荷莉在某些角度也融入這個混淆不清的糾葛中,這其中的緣由當然也有來自她父母較為理性的家教,以及猶太人的約束教條;但也正因為如此,瑪莉娜那種直率的性格,反而是她潛意識中的欠缺,因此在一些日常對應中,荷莉總是注定得容忍瑪莉娜的嘲弄與強勢。

  當兩個人的心靈真正合而為一時,是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的。真心相愛自然也是心靈契合,但即使男女在這方面的心性融合其實還是有其極限性的,更遑論荷莉與瑪莉娜這兩個同性的個體。但如果只是有限度互補虛實或許還能融洽地呈現完整的表相;一旦超越了極限,絕對物極必反而有重新的對應。

  荷莉的「理性」使她將「真情」放在第一次的身體映象中。小時候在瑪莉娜家,見到奈特光著上半身的背影,似乎在腦海中早就為自己刻劃了「愛的真蹟」。這份放置心影的愛是無怨無悔的,只求心靈的交融,不在意彼此的靈魂飄盪。

  然而當瑪莉娜知道荷莉與奈特上過床後,她潛伏的不安與悸動立刻傾巢而出。她自己可以肆無忌憚地作愛,但卻無法忍受荷莉結交男友;此無他,只因她心中畏懼荷莉會因有了愛而離開她。

  瑪莉娜採取的方式是每次荷莉有了男友,她一定搶先引誘對方;在她的認知中,似乎唯有如此才能確實使得荷莉始終留在過去兩人最歡樂的時光。

  以奈特而言,在歷經八○年代的叛逆時局以及九○年代的獨立知性時代,他其實依然看不清自己真正的方向。也許一開始他也認為荷莉與其他女人一樣,但在自我的心靈深處,其實也隱藏了一段不安的因子。只是深受這份不安因子的困惑,奈特始終說不上來這份難以言詞的感受竟然就是真正的愛。

  荷莉似乎受到父母的影響至鉅,這也是她始終無法像瑪莉娜那樣地放縱自己,更何況奈特正是自己知己的兄長;瑪莉娜就曾經用「亂倫」的偏激言詞嚴厲地嚇退了奈特。

  上了大學後,荷莉的理性更趨成熟,事實上此時她與瑪莉娜的區野就更明顯了。荷莉喜歡「柏格曼(Ingmar Bergman)」與「塔可夫斯基(Tarkovsky)」這兩位瑞典與蘇聯的導演,而這兩位導演的作品充滿著寬厚的哲學思考。她以為丹尼爾助教也是性情中人,殊不知丹尼爾只是擅長以表相的名詞來眩惑別人;然而荷莉依然執著地與他交往。在這段氛圍中,荷莉真正的想法是藉著與男友的交往,來截斷與瑪莉娜彼此之間的糾葛困境。但她也說不上來,畢竟在其潛意識中又夾雜著另一種「不捨」;因為就某種層面與意義而言,荷莉也是無法放棄瑪莉娜的。

  荷莉與瑪莉娜就是在這樣不經意地相互拉扯中逐漸地在依賴的渴求中傷害了對方。當荷莉發現瑪莉娜與丹尼爾也有一手時,她嚴正地警告丹尼爾,若繼續這種惡行將向學校揭發。但瑪莉娜則不然,她卑微的渴求,使得在暗處的荷莉傷心不已。荷莉傷心的不只是感情問題,最重要的是從小認定像「雙胞胎」意識心靈中的另一半,竟是如此的不堪。

  荷莉再次將新認識的男友穆李歐介紹給瑪莉娜,瑪莉娜似乎依照「慣例」照樣接收。但此時荷莉似乎已經逐漸看清了自己的生命動向,少女時代對奈特的映象留影再度浮現在眼前。她一則是逃避,二則是真的想走出自我。畢竟這個社會的脈動是獨立而知性的新思維,但如果不如此果斷,她將永遠走不出「連體嬰」的夢魘。

  當機緣到來,真愛就會示現,不必過多的甜言蜜語,只要在四目交織的片刻,就能讓兩個靈魂同處在永恆之中。奈特的示現雖來得較遲,但卻為時不晚。

  二○○一年的畫面讓我們了知生命的循環以及戲劇的迴旋力道。在不到兩個小時中詮釋了三十年的奇妙心意情境;也讓觀眾似乎多體驗了一次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